元宇宙熱潮之下,VR / AR 企業正在走向新一輪風口。
不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Nreal 創始人兼 CEO 徐馳更愿意將之稱為空間互聯網。他認為,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之后,下個 15 年是空間互聯網的時代,也會有一個新的數字化終端 AR 眼鏡。

徐馳預測,到 2030 年全球會有 10 億部 AR 眼鏡戴在消費者頭上,規模或將超越智能手機。另外,他認為,相比中國在智能手機時代跟隨蘋果,在 AR 眼鏡上則有望實現引領,由中國企業定義終端、軟件體驗,甚至是商業模式。
空間互聯網時代 AR 眼鏡規模將超越手機
在徐馳看來,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我們讓互聯網的體積變得特別大,但卻把它壓縮到了二維屏幕里,而 AR、VR 將讓互聯網再次實現升維,變成空間化的互聯網,也即是空間互聯網時代。
“下一個 15 年,很多人叫它元宇宙,我們覺得叫空間互聯網可能更貼切。”徐馳說,正如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通過智能手機獲取信息,空間互聯網時代也將產生新的終端,與 3D 化的互聯網信息交互,這個新終端便是 AR 眼鏡。
他給出的理由是,終端的趨勢一定是希望離人越來越近,才能越來越便捷獲取互聯網信息,有什么比手機離人更近?就是 AR 眼鏡,這也是在大腦植入芯片之前,人類需要的最后一塊屏。當有了眼鏡的屏幕顯示之后,電腦屏幕、手機屏幕,包括電視屏幕,都在更遠處。
不過,徐馳認為,如果 AR 眼鏡要作為獨立化的終端使用,可能底層的通信 5G 都不夠,還需要慢慢過渡到那個階段。Nreal 的解決方案是,通過一根線連接手機,利用了手機的計算、電池,可以把手機上的內容用這根線往用戶眼前移,實現體驗的增強。
“我們認為商業化的第一步是如何利用好今天移動互聯網的資源。所以,首先應該是移動互聯網的空間化,而不是一步到位的空間互聯網。”他說,內容的 3D 升維不是一蹴而就的,隨著 3D 素材內容越來越多,引入復雜的 3D 交互,最后才能實現虛實融合的空間互聯網終極形態。
而屆時可以把越來越多的運算放到云端,AR 眼鏡也將從有線過渡到無線,實現更加輕巧的形態。他的預測是在五年之內可以做到。
徐馳還預測,到 2030 年全球會有 10 億部眼鏡戴在大家頭上,整個 AR 的體量將超越手機。
中國企業有望領跑蘋果
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在一份研究報告中預測,蘋果計劃在 2023 年 1 月發布其 AR / VR 頭戴設備。蘋果的入局,也有望推動 AR 眼鏡的大規模普及。
不過徐馳認為,在上一個 15 年,是蘋果定義了智能手機時代,中國處于跟隨狀態;而這一次,中國會以前所未有的引領姿態參與到這個行業的終端、體驗定義,甚至是商業模式。
“從供應鏈資源,人才儲備,相關政策和本身的市場,這個市場不光是中國市場,甚至包括全球化市場,讓我們具備了一旦我們做得對,可以快速的實現擴大。”徐馳說,在 AR 眼鏡上,中國企業不需要再采用 Copy to China 的模式,而是成為最快、最好的第一名,平臺的更迭并不一定再由蘋果決定。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廠商確實在 AR 眼鏡上已經實現了領先。Strategy Analytics 最新報告顯示,從 2020 年到 2021 年,消費級 AR 設備市場營收規模增長了兩倍,出貨量同比增長 161%。中國品牌 Nreal 2021 年市場份額達到 75%,2022 年上半年上升至 81%,成為全球銷量第一的國產 AR 眼鏡品牌。
不過,AR 眼鏡要真正迎來爆發拐點,還面臨著一系列挑戰。
徐馳坦言,中國目前還需要在底層技術上進行一系列的非連續創新,包含芯片、光學、視覺、邊緣計算等,同時還需要更多虛實融合的互聯網應用。
他透露,Nreal 將于 8 月 23 日面向中國市場發布 AR 眼鏡新品,實現更多的連接,適配更多的設備;與超級 App 合作,推出更多 AR 化的內容;同時還在車載場景構建了 3D 化的體驗。
“未來五年,我們想打造的是至少在全球創業公司里 NO.1 的品牌,讓大家聽到 AR,第一個想到的不是蘋果,而是 Nreal。”他說。
不過,要實現這個目標,拋開蘋果,Nreal 面臨的還有國內眾多的競爭對手。比如小米、OPPO、vivo 等國產手機廠商均對 AR 眼鏡有所布局,羅永浩此前也宣布進軍 AR 行業。
“這次羅老師選了一個非常朝陽的行業”,徐馳開玩笑說,當前 AR 行業仍然非常早期,Nreal 歡迎共創和競爭,共同把行業做得更大,而不是擔憂競爭。“因為競爭帶來的會是持續的創新,去打磨出更好的產品,最終讓這個行業快速地起來,這是我們真正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