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代拋棄你的時候,招呼也不會打一聲。
在如今這個產業迭代迅速的時代,提起互聯網大佬,人們脫口而出的是馬云、馬化騰、王興、張一鳴等,鮮少有人提到張朝陽,對于00后來說,甚至不知道張朝陽是誰。但把時間拔回20年,情況是截然相反的。
張朝陽的高光時刻
張朝陽,17歲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后又留學麻省理工,拿下博士學位,上世紀90年代,國人對風險投資的概念可能還只是停留在書本上,他就已經從美國拿了一筆風險投資回國創辦了愛特信,成為中國第一家以風險投資資金建立的互聯網公司。
1998年,愛特信更名搜狐公司;1999年的時候,張朝陽在深圳演講,馬化騰還只是觀眾席上的聽眾。李彥宏去美國融資的時候,和投資人談到搜狐在中國的成功,才得到做搜索引擎的機會。
2000年,搜狐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張朝陽給中國互聯網交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因此聲名鵲起,風光一時無兩。張朝陽,是當時互聯網創業者們公認的偶像,是媒體追逐的焦點。坐擁搜狐、暢游、搜狗三家上市公司,送女明星首飾、半裸登上時尚雜志、“快樂號”游艇、登珠峰、奧運會贊助商讓張朝陽收獲大量關注。
但如今,張朝陽卻鮮少被人提起,他不再是人人皆知的“創業明星”。搜狐也已經退出了互聯網的中心舞臺,互聯網早已改朝換代了好幾輪,近幾年移動支付、O2O、直播、短視頻相繼成為風口,但都沒搜狐什么事。搜狐的股價較2011年的最高點縮水近90%,門戶的市值為負,業績也沒有亮點可言。媒體的目光也不在張朝陽身上了,聚光燈更多地打向了張一鳴、王興等新生代互聯網領袖。
有人在崛起,就有人被淹沒。
逆風翻盤or垂死掙扎
社交領域蘊藏的巨大潛力,張朝陽20年前的時候并沒有意識到,當年,馬化騰成功開發出了QQ,發展很迅速,用戶增長非常快,短短的時間用戶就過了百萬。龐大的用戶數帶來了高昂的服務器費用,但當時的馬化騰面臨非常大的經濟壓力,甚至到了發不出工資的地步,馬化騰找到了當時中國的互聯網大哥張朝陽,想以300萬元的價格賣出。張朝陽拒絕了馬化騰,還留下了一句話,你這QQ軟件我找幾個大學生最多花幾萬塊錢就能做的比你還好。最后的結果大家想必都知道了,靠著QQ,今天的騰訊市值5000億美元。
談起當年的故事,張朝陽還是會惋惜,但在惋惜之余,張朝陽還是想要迎頭趕起。他做了一款社交產品“狐友”,掌聲還沒有響起,就被一片質疑聲淹沒,“狐友”被認為是極其不走心的產品。

狐友新用戶完成注冊后,系統會讓用戶選擇感興趣的標簽,最多只能選擇3個,然后推薦一些用戶。如果一個人都不關注,動態頁沒有任何內容可看。實際上,系統默認新用戶會關注張朝陽的賬號,一打開狐友,就像進入了張朝陽的個人朋友圈。狐友的極簡設計,更像是10年前的微博移動端。
很多被新浪微博拋棄的功能,狐友還當做賣點。張朝陽把狐友的時間線視為上帝,但實際上,在微博觸底之后的二次崛起中,打亂時間線的分發邏輯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亂序時間線改變了普通用戶關注少沒內容可發、高玩用戶關注多遺漏重要信息、新用戶找不到拓展閱讀內容途徑的問題。更壞的消息是,狐友上線才兩天,就被責令從應用商店下架一周。
這款承載張朝陽期望的新產品出師不利。
張朝陽的“佛系”與搜狐的沒落
“我有很多恐懼,但都沒辦法描述…...腦子里的一些虛妄的想法趕不走,這種想法非常恐怖,以前用腦過度導致腦子出現一些死循環。”他在《楊瀾訪談錄》上表示。

他選擇了閉關一年半,但復出之后,卻發現世界變了——微博已經成為過去,人人都開始使用微信。隨之而來的是人事動蕩。將搜狐新聞客戶端做出成績的高級副總裁方剛、移動新媒體總經理岳建雄、搜狐新聞客戶端總經理蔡明軍等高管紛紛離職,早年跟隨張朝陽創業的原搜狐COO王昕、CFO余楚媛等核心高管也均已離開。
雖然張朝陽時長喊話要回歸互聯網的舞臺,但不得不承認,搜狐不可避免地走入下坡路,再也沒能做出什么好產品,逐漸遠離了互聯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