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和夫人孫雅玲與知乎答主進行在線交流,張益唐在知乎發布回答,就朗道-西格爾零點猜想的論文成果和自己的人生經歷回應網友提問。
知乎是中文互聯網最大的問答平臺,聚集著眾多科研人群。張益唐的回答發出后,迅速沖上知乎熱榜,相關話題瀏覽量破千萬。
此前,張益唐提交的《離散均值估計和朗道-西格爾零點》論文在預印本網站arXiv上正式對外公開,被認為是近50年來數學界最驚人的成就。張益唐本人也因證明孿生素數猜想和朗道-西格爾零點猜想被稱為“被閃電擊中兩次的人”。
在外人眼中,張益唐是一個“掃地僧”般的存在。“您多年來一直思考難度極高的數學大問題,有沒有想過放棄,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在訪談中,知乎首席技術執行官李大海向張益唐提問。
對此,張益唐表示,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放棄,而且喜歡同時思考幾個問題,一個問題初步想出來了,就繼續攻克其他問題。
“我覺得我大概這一輩子就是做數學的命了,我不做數學都不知道干什么。”張益唐認為數學是自己的宿命,未來也不會丟掉那些大問題,“別人談過有沒有退休的問題,我說如果我真的離開數學了,我確實不知道我該怎么活。”
張益唐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激勵了很多年輕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數學系學生劉子灝是一個數學愛好者,高中曾獲得伯克利數學競賽(BMT)微積分全球第一名,經常在知乎上進行數學理論科普。在線上訪談中,劉子灝希望張益唐給熱愛基礎科學的年輕人一些建議。張益唐表示,年輕人要利用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優勢不斷學習,同時發揮想象力,不要把前人的東西看成至高無上的。“這個東西別人這么做的我能不能換一種做法,或者我能不能突破它?不斷自我提問,不斷自我嘗試,走出新的路子來。”他鼓勵年輕人勇于突破,“你們的前程是非常遠大的。”
張益唐自己也一直在突破。從證明孿生素數猜想到證明朗道-西格爾零點猜想,他不停地在數學王國里探險。前幾天論文公開后,他在北大讀研時的導師潘承彪評價:“今天聽了益唐講的想法很清楚,這是一個重要的篩法新思想,有很大發展潛力,可實現起來很難。”
聽到導師的評價后,張益唐當即回復:“聽了潘老師的肯定,比聽一萬個人的贊揚更有價值。”
除了學術成就,網友們對張益唐的人生經歷也很感興趣。博士畢業后,張益唐沒能拿到導師的推薦信,難以在美國學術界找到一份長期工作,也不愿意轉行到計算機、金融等高薪行業,曾住在朋友的地下室,在連鎖店賽百味打工。
前段時間,有導演想找他拍電影,稱贊他的故事和諾貝爾獎得主約翰•納什的《美麗心靈》一樣精彩。張益唐曾經在飛機上看過《美麗心靈》,沒有耳機,只看畫面和字幕,“看的啞巴電影”。他覺得《美麗心靈》拍得很精彩,但卻對拍自己的電影提不起興趣。
就像電影里窮小子遇上愛人的情節,窮困潦倒的張益唐認識了妻子孫雅玲。在知乎訪談中,當被問到當時是如何被張益唐吸引時,孫雅玲開玩笑說:“其實沒有什么特別的,第一次見到他我覺得特別土氣,但我覺得自己沒考上北大,找個北大就可以了,這一條就夠了。”
很多人說張益唐是一個喜歡孤獨的人,孫雅玲特別認同。她注意到丈夫工作時不怎么說話,回家后吃完飯就回房間,“耳機一掛自己聽音樂,玩自己的”。她覺得這樣不行,就每天把菜切好讓丈夫回家后學炒菜,結果張益唐“把魚翻得皮都沒有了”。
“除了數學,他哪一點都不如我。”孫雅玲笑著說。
孫雅玲努力拓展丈夫的社交圈,邀請張益唐的同事周末到家里聚會,拉著丈夫一起去旅游。一次去歐洲旅游,張益唐一開始拒絕,但聽說可以聽交響樂才答應下來。在維也納,張益唐在維也納大學尋找數學家哥德爾的雕像,在音樂廳聽交響樂演奏,當聽到有很多著名大家的樂曲時,他興奮地拉著孫雅玲的手說:“謝謝你!”
在孫雅玲眼中,這是丈夫身上少有的浪漫時刻。大多數時候,張益唐還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喜歡聽肖邦的《降A大調波蘭舞曲“英雄”》,貝多芬的《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對布拉姆斯的作品情有獨鐘。
此外,孫雅玲還在知乎訪談中透露,張益唐年輕時喜歡聽歌手蘇小明的歌。前段時間去普林斯頓時,他們夫婦住在北大校友吳剛的家里,張益唐還用卡拉OK唱了一首蘇小明的歌,“雖然跑調,但唱得還挺投入的。”
張益唐喜歡讀古詩,尤其鐘愛杜甫的詩,“百讀不厭,怎么品這個味道都覺得特別好。”“‘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對仗對得非常好,而且很自然,流傳了一千多年,讓后人一個字一個字地去品它的味道。”
幾十年里,張益唐讀著故事,聽著交響樂,在數學的世界里思索、漫游。“法國一個著名的數學家講過一句話非常有意思的話,他說真正的數學都是在你踏上公共汽車那一瞬間想出來的。”張益唐在知乎訪談中說,“但是我認為這個背景還是一句話,必須要有深厚的積累,什么都不想,都是天上掉下來的,不可能。”
除了天長日久的積累,孫雅玲還將丈夫的成就歸功于他天才的記憶力。有一次,他們去西北師范大學訪問,參觀博物館,張益唐只要在一幅字面前停留兩分鐘就能把內容全部背下來,“館長特別激動。”
張益唐至今記得,9年前他第一次訪問普林斯頓時,有人問哪一句古詩最能概括他的心境。他引用了杜甫詠懷古跡五首里第一首詩的最后兩句:“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今天在知乎訪談中再次被問起,他說,“還是這句。”
張益唐年輕時喜歡喝白酒,最近喝得少了。之前喝綠茶,現在也喝白茶。他幫9歲的小孫女講數學課,小姑娘今年上四年級,已經被選拔進學校的數學天才班,夢想是長大后得菲爾茨獎,替爺爺完成心愿。
“其實對這個獎我也沒什么遺憾,我沒有把這些東西看得太重。”張益唐說。
菲爾茲獎是數學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之一,要求獲獎者年齡在40歲以內。40歲時,張益唐正在送外賣、打零工,在人生的低谷中掙扎“流浪”。
如今,他用證明朗道-西格爾零點猜想,映照了詩圣那句“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