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煦國際】臻品鑒賞-明代刻銅墨盒
多年前的清朝乾隆年間,有一個進京趕考的秀才,感覺用石硯研墨不方便,而且攜帶起來較為笨重,其妻便突發奇想,用自己梳妝用的空粉盒裝入絲棉,澆上研好的墨水,讓丈夫帶進了考場。這便是中國古代有關銅墨盒由來的一個美麗傳說。
中國的刻銅藝術在商周時期就已產生,但幾千年來唯有清至民初的刻銅墨盒達到了頂點,它的制作集質地、做工、造型、刻工、詩文、書法、繪畫、印章、篆刻、裝飾花紋多種藝術表現形式于一體,在銅墨盒上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如今這一傳統的文房用具儼然走入了收藏者的視線,成為了一門新興的收藏種類。由于銅墨盒上所刻多系書畫篆印,又常與歷史事件及人物相關,故具備較高的歷史文化內涵及收藏價值。
刻銅墨盒雖為“小物件”,但其制作均為手工打磨,材料外殼一般有白銅、黃銅兩種,清代多為黃銅,民國時多為白銅。其內膽和底多為紫銅,這是因為紫銅含鉛量高,性軟、防腐,所浸墨汁不致變質腐臭,內膽放有絲錦用于吸存墨汁。盒蓋內嵌端石砧板,作掭筆之用,盒身內壁上刻有一圈薄邊沿與盒蓋相吻合,嚴實合密,這種設計簡單、大方、美觀,置于案上,穩穩當當,玲瓏秀氣。
刻銅墨盒底部一般銘有作坊或商鋪名稱,如“寶齋”等。刻銅墨盒大小規格不一,大的超過二十厘米,小的兩三厘米,個別的還有疊盒,器型以方、圓為主,也有各種異型如三角、六角、八角、書卷、扇形等,器型越是巧妙,制作難度相對來說就越大。這次征集到的這個明代刻銅墨盒口徑:51.6mm;底徑:62.8mm,包漿醇厚,歷史痕跡自然,形制工整,刻字雖經數百年卻依舊清晰。是難得的文房佳品,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
《孟子》中有云:“木匠不為拙工而改廢墨”,屈原《離騷》中也提及“修繩而不陂”,然而正式提出墨斗的,是宋代沈括《夢溪筆談》云:“如繩木所墨斗也”。從以上可以說明,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孟子、屈原所處的年代,那時雖未出現墨盒,但墨盒的雛形――墨斗即已出現,說明墨盒的起源還是比較悠久的,恐怕只是到真正流行就比較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