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由新華社瞭望智庫主辦的2019年中國銀行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辦。本次研討會聚焦于開放銀行和普惠金融兩大話題。友信金服CFO王海琛受邀出席。
在由新華社瞭望智庫金融中心主任聶歐主持的“普惠金融的必由之路”專題研討環節,友信金服CFO王海琛與中國民生銀行直銷銀行事業部副總經理羅勇、義烏農商行副行長朱偉忠、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網絡金融部代表姜家琳、遼寧燈塔農商行董事長于洪光等嘉賓圍繞數字普惠金融的科技含量、服務模式變革、多方共贏的契合點、創新性提升商業效益等話題展開了討論。
圖為友信金服CFO王海琛現場發言
王海琛在發言時表示,作為一家金融科技企業,友信金服自成立之初一直在通過交易結構創新、數據化風控等方式進行普惠金融領域方面的嘗試,希望通過科技能力、互聯網技術幫助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并通過新型的技術手段和數據積累給予合理的風險定價。
按照央行定義,單戶授信在1000萬元以內的客戶被歸為小微企業。王海琛談到,在友信金服的實踐中,通常會將該群體再細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單筆授信在100-1000萬之間的客群,這個客群目前重點被銀行所服務,更多地依托房產抵押等擔保措施進行風險管理。
第二類是單戶授信額度在20-100萬之間的客群,目前服務這部分群體主要采用德國IPC信貸員管理機制,但這種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是對信貸員的過度依賴。首先,培養一位成熟的信貸員需要1-2年時間,信貸員本身的獲客數量是有限的,可規模化存在一定瓶頸;其次企業擴張過程中也會面臨信貸員管理問題的挑戰,可能會有隱性道德風險的存在。
第三類則是單戶授信在20萬以內的小微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這也是友信金服的重點服務對象。目前根據獲客渠道的不同,線下的獲客渠道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平均單筆授信在8萬元左右;線上的渠道更加分散和下沉,覆蓋全國各個城市,平均單筆授信在2萬元左右。這一額度區間的借款需求往往得不到傳統金融機構很好的支持。
央行7月26日發布的《2019年二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我國普惠金融領域貸款增長持續加快,上半年增加1.49萬億元,同比多增5953億元。二季度末,我國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余額16.34萬億元,同比增長16.2%。其中,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0.71萬億元,同比增長22.5%。
在普惠信貸穩步增長的同時,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企業的優勢互補也在對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形成強大的推動力。金融科技作為構建普惠金融體系的輔助力量,其作用也越來越明顯。2018年10月,友信金服與新網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計劃在大數據分析與應用、金融服務模式創新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共同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
對于未來金融科技企業與金融機構合作共贏的空間,在普惠金融方面能產生怎樣的合力,王海琛表示普惠金融的實踐需要整個社會從監管、信用環境、數據體系建設等全方面的合作推進。如何在利率足夠低并能覆蓋成本的同時服務小微企業主群體,他建議結合多方的優勢互補,合作共贏。依托金融科技企業在細分領域中獨有的獲客優勢和數據積累,結合銀行資金成本的優勢,通過多方合作更好地實踐普惠金融。
百信銀行智能科技群組總裁兼副CIO于浩瀚在“開放銀行”的討論中指出,未來各種行業的生態都會走向開放,但應明確兩點:首先,要明確各方僅是生態的參與者和其中一環,不應試圖進行生態封鎖,圈定利益的賺取;其次,要重視數據、科技的力量,提升對客戶的充分認知、數據價值的快速挖掘、產品的快速響應能力。
王海琛透露,經過九年的積累與實踐,目前友信金服積累了海量的小微企業主信用數據,其中關系網數據已囊括了12億的節點。目前,為了響應監管,友信金服也在逐步開放核心的數據和技術能力,去服務更多的金融機構。依托多年實踐沉淀的技術和能力,未來也希望能以更開放的心態與更多金融機構展開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同時,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