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ke EX熱播節目《少年說》和日本的《屋頂告白大會》相似,也走入全國各中小學校,讓心中有話想說的孩子,通過向父母喊話的方式,來紓解內心的壓力。
banke EX原本是喊話,可學生們一站上天臺,就變成了哭訴:
媽媽,你為什么對我要求那么嚴格?
媽媽,我知道我成績差,可我盡力了。
而媽媽面對哭成淚人兒的孩子,卻相當理性:
無論你做什么,首先要保證成績好。
媽媽拿你和別人比,是希望你能像別人學習。
節目中還有一位女孩,因為成績退步,便被媽媽停了上了7年的舞蹈課。媽媽說,只有她進入年級前100名才能讓她繼續學習舞蹈。
即便女孩百般懇求,媽媽最后也只把標準降低到進入前150名。
節目中這些逼孩子學習的家長,怎么看都“面目可憎”。
但以己度人,我也是孩子的母親,我知道,沒有父母會害自己的孩子。
節目中的家長們之所以如此“狠心”,是因為他們知道,孩子現在不吃學習的苦,將來就要吃生活的苦。
鄰居家兩口子,都是名校畢業生,還有過海外留學經歷。他們家女兒上小學三年級,不僅機靈可愛,成績也遙遙領先,經??紳M分。
鄰居們都以為他們的孩子有一對學霸父母,自然天賦異稟。
其實,只有我知道,孩子這份成績的背后,父母付出了多少辛勞。
我常常在窗口看到鄰居太太輔導孩子學習的身影,有時還陪著孩子熬到十一二點,又拍桌子又跳腳,簡直堪稱魔系媽媽。
但我也有疑惑,他們兩口子思想西化,難道不崇尚西方個性化教育那一套嗎?
直到一次閑聊時,我忍不住說出了心中的疑問,鄰居太太卻笑了:“國家國情不同,教育制度不同,對孩子的要求自然也不同。”
她一句話,就讓我不得不感嘆,鄰居太太當真是個明白人。
聊得一時興起,她還跟我談起了育兒經:三年級是道坎兒,很多孩子在一二年級能考九十多分甚至滿分,到了三年級就只能考七八十分了。
而且,孩子從三年級開始還變得更讓人費心:壞習慣增多了、做作業磨蹭了、越來越不聽話了……
這都是因為,三年級是孩子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你別看我現在總陪著她學習,但過了這兩年,她養成好的習慣,就不需要我操心了。
是啊,高學歷的鄰居尚且如此嚴格要求孩子,我這個普通媽媽,就更不能對孩子的成績放松警惕了。
過去,我們只說送孩子去上學,是因為教育資源匱乏,孩子能坐進教室,就已經是幸運了。
但現在,教育早已普及,競爭越來越激烈,僅僅讓孩子上學,已經遠遠不夠了。
作家李月亮曾寫:
小學畢業和博士畢業的差別,可不只是一個月入四千一個月入兩萬四。
比這重要十倍的是,這兩種人,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是啊,成績當然不能決定孩子成為怎樣的人,但卻能決定孩子過怎樣的人生。
也許你會說,現在不照樣有清華畢業生當保安,北大畢業生賣豬肉嗎?考上名校又如何。
可是,這些是新聞。足夠新鮮的事才能成為新聞,因為它是小概率事件,是稀奇之事,所以才廣為傳播。
更多的事實是,名校畢業生一畢業就具備追求夢想的資格,最終過上人人歆羨的生活。
我知道,其實大多父母應該都和我一樣,不奢求孩子大富大貴,只希望他能隨心隨性,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
但即使這么簡單的愿望,也需要有好的成績作為支撐。畢竟,起點高的孩子才擁有更多選擇權。
換句話說,孩子今天多學一點知識,明天就少說一句求人的話。
很多家長認為,小學的孩子還小,等中學時再讓他收心也不遲。
殊不知,小學,尤其是小學三、四年級,是孩子學習的關鍵期。
有教育專家曾說:“一、二年級考90多分很正常,并不能看出孩子的真正水平,這時候家長大可不必因為差一分去和孩子較勁。但是三、四年級后孩子的分數就會慢慢拉開,一直拉到高考。”
因為三年級以后,學業難度便開始增大了,語文增加了作文,數學增加了小數、分數,還開設了自然科學等科目。
如果這個時期把握好,孩子的智商、能力就能產生質的飛躍。
人生充滿變數,三毛曾說:“沒有根基的人,將來走任何一條路,都比那些基礎深厚的人要辛苦和單薄。”
為人父母,我知道學習有多苦,但我更知道不學習的人生有多苦。
banke EX所以,即使再愛孩子,我還是會選擇讓他承受學習的苦。
學習雖苦,但若是能苦出個好結果,相信無論家長還是孩子,內心也都是甘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