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九年袁大頭
直徑: 39mm 重量: 26.8g
“袁大頭”在貨幣收藏界被稱為銀元之寶,它是中國近千種近代銀幣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銀元品種,也是近代中國幣制變革中的一個重要角色。袁大頭的出現促進了銀元的統一,也為日后廢兩改元埋下了伏筆。袁大頭銀元的誕生,也是銀元發展的必然結果。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之職,后又成為正式大總統。當時,為了鞏固國內政局穩定,發展民族經濟,也為“制憲”和“稱帝”做準備,于是發布《國幣條例》,毅然決定在全國“統一幣制”。鑄造跨度從1914年至1951年,總發行量超過 7.5 億枚。
“袁大頭”代表了中國近代的貨幣文化,反映了我國近代歷史、經濟、金融的興衰和滄桑,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也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目前民間留存的“袁大頭”數量已經不算太多,而且銀屬于貴金屬,收藏風險較小,非常適合投資和收藏。
此枚中華民國九年“袁大頭”錢幣,重26.8g,直徑39mm。正面圖案中間為袁世凱戎裝左側面像,上方鑄“中華民國九年造”繁文,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寓意“民主、共和、憲政及君主立憲“之思想希冀;背面圖案為兩株交錯而立的嘉禾紋,古稱生長奇異的禾,古人以之為吉祥的征兆。亦泛指生長茁壯的禾稻。典出《尚書·周書·微子之命》:“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鑄在錢幣之上寓意國家重視農桑、以民生為本;其另一思想取其家和之諧音,寓意“家和萬事興”之意;,中央為“壹圓”字樣,外環為直齒邊,并且背面逆時針錯位45度,屬鑄造時模板錯位造成的錯誤,像這樣的錯版幣在鑄造時一經發現應當全部銷毀,能保留至今可謂非常稀少,價值也相較正常袁大頭高很多。此幣人物及嘉禾紋飾、文字和圓邊齒等圖案皆清晰凸起,邊齒規整,齒距排列均勻,內齒清晰勻稱,包漿磨損自然,具有非常高的投資收藏價值。
此錢幣雖然經歷了無窮歲月的洗禮,但是如今保存依然較為完好。其色澤光鮮自然,紋飾深淺適度,邊緣線條粗細均勻,間距也疏密一致。人像、發絲、胡須、穗芒等細微之處清晰有度,生動自然。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收藏投資熱的不斷升溫,“袁大頭”日漸走俏,價格一路上揚,因此絕大多數業內人士認為“袁大頭”是銀元收藏中的一匹“黑馬”,具有較高的升值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