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早晨本來按計劃晨跑8公里,忽然想起,從1979年參軍踏上海南大地到今天2019年因藝術之事重回我的第二故鄉海南島不覺己是四十個春秋了,是處登臨有風月,略無蹤跡到天涯。心中暗自一陣激動與歡喜。給自己一個獎勵吧!于是乎設定跑11公里,奔跑間心與氣諧,步履輕盈,天風海水,心曠神怡,自己對自己說“跑個18公里吧!”少晌,看看表上的里程計數再看看萬綠園旖旎風光,心中又這樣想“給自己一個鼓勵,跑個半馬吧!”這一跑就是兩個半小時。這樣讓老師多等了我一個多小時。老師一見我開宗明義,就是先看畫,作講評,談經論道。
恩師陳顯棟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并且講真話,發真情,眼睛容不得一點沙子,看問題一針見血,因為他幾十年來長期對藝術本體語言的探索研究,真知灼見,獨樹一幟,這是國內很少有藝術家能夠達到的境界。上次來海南面授機宜,循循善誘,回家鄉畫室后躬耕隴畝,學以致用,給我的啟示不是教我的一招一式,而是兩個體系的有機結合,他油畫的語言、系統、表現方式與我二十多年的探索相兼相融,殊途同歸,又衍生出若許變數,所以我在家鄉畫室閉門造車并非空穴來風也,而是從我過去工程師生涯的實踐領悟所得,借物抒情,隨機生發,逸興遄飛,自然天成。而陳老所得與我所悟是從不同的路徑爬山,而他攀登的高度心靈所感、所得,顯然是一代宗師。他的教學不是我們學院的模式,是他自己的生命領悟與啟迪心智、開拓進取,探尋新的體系,提綱挈領,寓教于動,抓住主要矛盾,表現主要旋律,取舍之間,運用之妙 存乎一心的“回光返照”。聽他的講話要全神貫注,循循善誘,一步一趨,細細咀嚼,含英咀華,能近取譬,最后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融匯創新。
91歲的老人家,精力充沛,滔滔不絕,深怕你不明白,生怕你沒掌握,而他有些海南口音的普通話,我還真聽的有些吃力,連聽帶猜,再加比化,還有師母適時補上幾句,方才能夠強而行之。好在我還是有悟性與實踐經驗的。
當年在母校南通師院美術系,油畫老師鄭志剛給我們每個同學做了一個完整的演示。因為一個班25個人,每人也就幾十分鐘而已。而陳老與我分析、點評后,到畫室親自給我作示范三天,一幅畫幾十種組合,給你展示一種新的無限可能性,幾近完美又推倒重來,又演變出生生不息的景況,我看地都很吃力,他精神抖擻,曲徑通幽,柳暗花明,變化莫測,演繹無限。實在令我心驚膽顫、心門大開,思慮再三,心隨法轉,法隨心生。仿佛是一部藝術語言的啟示錄了。待畫面顏料干的過程,我倆則一老一少品茶談心,藝界風云,前賢往圣,海闊天空,老牛舐犢之情溢于言表,讓我蒙受他的慈愛與殷切的希望。
又結合他的作品給我講解、傳授,現身說法,這樣從點評、分析、示范、講解他自己的作品。生怕你有遺漏,生怕你聽不懂。并且他還說道“你有很強的吸受消化能力,你肯定不會受我的束縛,你在我的基礎上肯定能光大發揚。形成更具影響力風格更典型的鄭忠作品”。
(攝影 黃河)
在游玩、品茶、閑談的過程中,他都會有新的發現來啟迪、引導你。
(攝影 黃河)
逸興遄飛91歲高齡的陳顯棟老師。
藝術家靠作品說話,這本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然而當今畫壇魚龍混雜,沉渣泛起,作品往往被官銜、名氣、社會關系等各種非藝術因素牽扯而偏離了藝術的本體。
生活在臺灣的陳顯棟同樣自然不能免俗,然而藝高人膽大,生性剛正不阿的陳老“拒腐蝕永不浸”,“我從來不靠關系去賣一張畫”,由于他拒絕同流合污總是與臺灣的所謂“藝術主流”格格不入,而這種旗幟鮮明的高風亮節正是他能保持藝術生命之樹常青常綠的不二法則,與我心有切切焉。
從藝術的發展規律來看,藝術家通過獨特的審美能力和苦練得來嫻熟的藝術技巧從事創作,在這個過程中是以藝術天賦、高度敏感和藝術自覺為首要原則而創造出與眾不同的作品來,而真正稟此來維系藝術創造者可謂廖若星辰,而陳顯棟則是此藝術生命的自覺者、踐行者。
通過自身苦行僧式的藝道孤旅修行了悟,不斷地推出一些具有原創力和想象力的藝術作品。不斷揚棄,窮則思變變則通,隱含著天地之間的神秘法則,非大徹大悟者不能端睨。
藝道有小大之別,小道娛人性情,大道震撼心靈,陳老的作品庶幾是以其詩情天象代表一個時代的審美觀念而區別于他同時代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取向的。
靠作品說話,真的不是一句空話。
但天下之大,所謂藝術家如過江之鯽,有幾人能夠做到?
而陳顯棟無疑是這個時代繪畫藝術開宗立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我們有幸網上邂逅、入其法眼,蒙其親授,諄諄教導,情之殷殷,看似偶然,其實是我們心靈的相通,藝術價值觀相近所至,阿彌陀佛!
(攝影 黃河)
行走在文昌鋪前老街上,驀然產生一種幻覺,好像走在時空的隧道之中,與陳老的相遇是前世的約定?
油然想起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中央美院版畫系主任廣軍教授發現了“鄭忠版畫”,推薦到中國美術館做個展,一鳴驚人。
深大藝術學院院長齊鳳格教授另眼相待,力薦鄭忠版畫到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觀察》成為“美術名家”。
文化部藝術項目官員何飛從美術期刊中發現了鄭忠作品,邀請鄭忠作品代表中國官方項目參加國際文化交流。
著名美術評論家、策展人楊維民教授于媒體報道上發現了“鄭忠水墨畫”邀請鄭忠參加“美術報2012藝術節中國水墨畫現場大展”,從此鄭忠水墨畫登堂入室,華麗轉身。
國家畫院藝術中心主任柳博教授千里識單騎,為鄭忠策劃、舉辦鄭忠水墨畫學術展。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每每在藝術進程的關鍵處總是遇貴人相助,指點迷津,再送一程,何徳何能?蒙那么多良師益友的提攜與支持!
(攝影 黃河)
在上世紀80年代初,海南島的一山一水一朝一夕成就了少年鄭忠強勁的體魄與軍人的意志,為后來的藝術人生旅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天人在藝途,天恩浩蕩,能得陳老垂青,大愛如斯,陽光燦爛,真是有福之人啊。感謝上蒼!
(攝影 黃河)
一個91歲的老人家,玩微信玩的很溜,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創造力與熱情,他會時不時的從臺灣與我視頻談談他對我藝術的思考與建議。他因為手顫抖打字困難,然而他畫畫的時候手并不抖動,鎮靜自若,信手拈來。
陳顯棟老師是臺灣早期嘗試抽象油畫的先行者之一,然而有近二十年退隱林泉,潛心研究繪畫的材質、媒介、技法、造型諸藝術本體的東西,二十年磨一劍,80年代馮婦再搏、重出江湖,給人們一個完全陌生的新的藝術境界。給我們大陸的藝術家不無深深的啟迪!
陳顯棟詩象繪畫作品
陳顯棟詩象繪畫作品
陳顯棟詩象繪畫作品
鄭忠水墨畫《谷音系列之一》
鄭忠水墨畫《云夢系列之一》
鄭忠水墨畫《云夢系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