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名稱:全國糧票
藏品數量:46張
發行時間:1965年
藏品類型:票證
發行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
藏品介紹:全國糧票
全國糧票是指全國通用糧票,不論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用此糧票購買糧食用品,其中還包括食油(只有全國糧票才可以在異地買食油)。若要出差或探親,一定要用地方糧票換上一定數量的全國糧票才能出門。
糧食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一個國家在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時,必須對糧食進行宏觀控制、統一調劑。
一、全國糧票發行歷史
(一)、1955年版全國糧票(首套全國糧票,包括55、56、57年全國糧票共9枚)
1955年是中國糧票史上最具有深遠意義的一年。8月25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7次會議通過《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制暫行辦 法》。9月5日,糧食部以命令發布了這一暫行辦法。從此,各種糧食票證便開始進入中國社會,揭開了中國“票證經濟”的帷幕。55年9月,隨著國家開始在全國范圍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的頒布,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名義 印制的55年版糧票開始在全國各地發行使用。56年、57年,國家糧食部在55年版全國通用糧票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在55年版別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兩次印刷。56、57年版同55年版刷色、式樣及背面說明均完全相同。
各種糧票票面規定的數額均以成品糧計算。糧票只是購糧的憑證,本身不具有價值,不屬有價證券,不許在市場買賣流通。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全國糧票等同于現金,甚至在困難時期,價值高于人民幣。
面額分為55年4兩、半斤、1斤、3斤、5斤。56年1斤、5斤。57年3斤、5斤。
(二)1962年版全國糧票(流通時間最短的全國糧票、又稱為火車飛機輪船專用糧票)
20世紀60年代初,為了適應當時旅游交通的發展,當時的糧食部發行了火車、飛機、輪船的專用糧票,一套兩枚,1兩和2兩。這套糧票印制發行后,只流通了很短一段時間。
當時印制了這套火車、飛機、輪船專用糧票以后,專供火車、輪船、飛機用的,要各省市到中央來領,有一些省市還不沒來得及領,就發現這套糧票利用價值不高,因為拿著全國通用糧票,同樣可以在火車,輪船飛機上使用,所以就極少,有一部分城市領走了一小批,比如北京就是門頭溝區領了一點兒,發出去一部分以后呢,由于利用價值不高,糧食部就發命令收回了,收回以后全部銷毀,所以這套糧票存世量特別小,至今未發現實票,存世全部為票樣。1961年,糧食形勢更加困難,為了減少糧食銷售,曾經設想對乘坐火車、輪船、飛機的旅客用糧,印制一種專用糧票,憑票供應,這可以節約糧食7500萬斤。對于這個方案,時任總理的周恩來通過與當時糧食部黨組書記的陳國棟多次研究過后,經反復考慮,認為國家雖然有困難,但不能增加旅客的麻煩。況且,火車、輪船、飛機上的外賓、華僑也較多,憑票供應,數量不大,影響不好。后經國務院會議決定,否定了這個方案,因此該套糧票還沒有怎么面世就夭折了,流落在民間的大多都是票樣,實票可謂千金難求。
(三)196x版全國糧票(迷霧重重的糧票)
196x版全國糧票是為未發行票,關于此票有種種傳說。基本可以確定此票設計于三年困難時期,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發行。此票存世皆為票樣,存世量稀少,但品相較差。未有實票流出。
(四)1965版全國糧票(最為熟悉且最具投資價值的全國糧票,包括1965版全國糧票和1966版全國糧票和1982年版全國糧票)
六五年版全國通用糧票,可謂是家戶喻曉,婦孺皆知.在人們的心目中她完全可以稱得上是糧票的代名詞。從1966年1月1日發行使用到1993年退出歷史舞臺,與億萬萬人民朝夕相伴近28載,她的光輝形象早已深深銘記在幾代人的腦海里。曾幾何時,她是那么的高貴,普通老百姓家里都把她視如珍寶,不是特殊情況,根本舍不得使用她。就是在他身價跌至可以用雞蛋交換的年代,許多人還是敝帚自珍,乃至現在不少人的家里仍可以見到她的蹤影。
六五年版全國通用糧票的票面圖案以農田水利為主,體現了中國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工農輕重并舉的方針。在印制工藝上,該票不僅圖案、花紋線條精細,而且油墨配色合理,色彩新穎、明快,圖案美觀大方,同時還是選用了具有耐磨、耐潮、光滑的鈔票紙印制的。可以說,該票無論是外觀還是都內在都比古樸凝重的五五年版全國通用糧票以及胎死腹中的6X版全國通用糧票優勢明顯。28載的歲月更替,改變的是時代,不變的是她的容顏以及她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口碑。現今,以收藏的眼光來審視她,驀然發現,從發行至退出流通領域,她的身世竟然迷霧重重,頗具傳奇色彩。
1965年版的她,樣本上全套是五枚,面額分別為02、05、1、3、5斤,均沒有水印。從方便找零的實用性來看,1兩這枚糧票是必不可少的,但,這套醞釀多年的新版國票卻從2兩開局,后來又不知何故,發行伊始就取消了2兩的流通權利。如今,包括2兩這枚實票在內,1965年版的全國通用糧票整體存在著有水印和無水印兩種版別。周所周知,不同版別的糧票一般是不在同一時間發行而行成的。2兩這枚糧票既然沒有實用價值,為何在先期印制無水印版后,又增印時了有水印版呢?1965年樣本的封面的下部印有196 年 月制發字樣,這兩處待填的空格,是否喻示著糧食部當時對何時發行1965年版全國通用糧票還猶豫不決?
1966年版的她,樣本鮮見。關于該年版票的誕生,普遍的觀點是因為1965年版糧票背面使用說明中第四條“本票不準買賣、涂改無效、遺失不補。”的第一個頓號標錯了,為了維護國票的形象,糧食部于1967年10月13日發出(67)糧農字第186號《關于發行1966年新版全國通用糧票的通知》,正式啟用了在修正1965年版錯誤的基礎上而增印的1966年版糧票。至于這種說法是否正確,無從考證,不過1965年版成為公開發行的錯版糧票道是不爭的事實。與1965年版一樣,1966年版的全國通用糧票也存在著有水印和無水印兩種版別。不同的是半斤和一斤均沒有水印版,而五斤這枚因水印圖案不同又衍生成大小實心五角星和空心五角星加麥穗兩種版別。讓人費解的是該套票的實票在現實中存量可謂是天文數字,可票樣卻難得一見。特別是無水印版的票樣及樣本,除了在中國票證網的圖庫里目睹她的芳容外,市場上鮮有人交流,難道當時沒準備發行票樣或是在樣本的發行時偷工減料了?有水印的1966年版糧票是1973年第四季度投放市場的,而按慣例應該先行發行的樣本直至1975年12月才下發各地,是受文革影響,還是另有苦衷?
1982年版的她,樣本未見,雖然全套就三斤和五斤這兩枚票,但至今只見到三斤這枚孤零零的票樣。該套票的發行正是改革開放初見成效的八十年代初期,彼時,隨著糧食形勢的好轉和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糧票的職能已開始向商品化和貨幣化演變,不知當時糧食部是出于何種考慮而發行這套糧票的。單純是為了彌補流通領域中的不足,有必要舊瓶裝新酒再發行新版糧票嗎?該套票印制好后因故沒有發行,不過她的結局還是挺圓滿的。1994年,當時的華夏糧油票證研究開發利用中心將深藏在閨中的她公開拋售,使她得以另一種身份走到人民之中來。
六五年版全國通用糧票根據發行年份和面額來歸納,全套應為十一枚,但若根據有無水印來區分,則全套應為十九枚。這多出來這八枚票,冠冕堂皇的說法是為了彌補流通領域中需求量的不足而再版發行的,其實質則是官方跟制假、販假份子斗爭的結果。早在1955年發行第一套全國通用糧票時,設計者們即在票面上精心埋伏了不少暗記以增加防偽功能。伴隨著印刷工藝的不斷進步,糧票的設計者們在六五年版全國通用糧票的票面中同樣也人為地設計了幾處暗記。比如將票面"中華"二字豎筆下端改為斜尖頭,將背面印章的國徽圖案中"華表"頂部描繪成實心等。然,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再多的障礙也阻擋不住心懷叵測的制假者造假的腳步。在六五年版國票使用不久,假票就如影隨形,遼寧、甘肅、安徽以及上海等地先后破獲用塑料雕版、石印版、牛角版和賽璐珞雕片版等方法制作的假票案例。為最大限度地減少假票對市場的危害,國家不僅將制造假糧票作為反革命罪來打擊,糧食部還在發行1965年和1966年版的基礎上,對糧票用紙進行升級,先后使用不同水印圖案的印鈔紙來再版發行六五年版國票。1980年1月,《偽造全國通用糧票圖樣本》由糧食部編制完成,該冊子重點將從西藏、福建和云南等地發現的假票特征做詳細剖析,供各地參照。
(五)1978年版全國糧票(神秘的戰備糧票)
1976 年9月9日毛澤東主席病逝,10月6日黨中央一舉粉碎了"四人幫".一時國內政治、經濟、社會不很平靜;國內外各種敵對勢力不斷制造緊張關系.為防止突發戰爭,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儲備一定數量的糧票,于1978年絕密印制了一定數量的糧票: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糧票,代號為"7817"工程.該票5枚一套.糧票印好后儲存在北京,吉林,湖南.江西和陜西等五省市"戰備"倉庫內.
這套國票采用五角星水印防偽印鈔紙凸版印刷,豎版.票面印有編號,這在糧票中甚為獨特.票面滿版紋飾,對票的美觀起作烘云托月的效果.票面有鐵紅,吉紅,正藍,粉紅,中蘭,正綠,湖綠,淺湖綠,米黃,黑色等11種色調.鮮艷精美.這在全國數萬種糧票中絕無僅有.圖案是農業機械和水利工程.充分顯現出毛澤東關于"必須把糧食抓緊"的豐富內函.糧票正面上方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顯示共和國糧票的莊重和權威.
這套糧票始終就沒有發行。直到90年代進入收藏品市場,收藏者見了,愛不釋手,半斤稀少.10斤特稀。
這套糧票具有五大特點:一是中國首套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糧票”字樣的糧票(其他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全國通用糧票”)。二是全國糧票中首套(全國糧票只有2套是這樣,82 年也是)枚枚都有水印防偽標志的糧票,且這套票是雕刻版的,更增加了防偽性能,水印加雕刻版的全套票在糧票中是極是少見的。三是首次在全國糧票票面上有兩位漢語拼音字母和7位數的阿拉伯數字編號。四是首次采取豎式印制的全國糧票,也是唯一的一套。五是首套“中國戰備糧票”,并在印制完畢后,一直秘密地儲藏在北京、湖南、山西等地戰備倉庫里,與世隔絕20來年而未使用流通。
二、全國糧票價格參考
(一)、1955年版全國糧票
1955年版全套5枚,面額分別為4兩(舊制一斤等于十六兩,下同)、半斤、1斤、3斤、5斤,參考價為每套500至700元。1956年版全套2枚,面額分別為1斤、5斤,參考價為每套300元。1957年版全套2枚,面額分別為3斤、5斤,市場參考價為每套300元。
(二)、1962年版全國糧票
1962年版火車輪船飛機專用糧票,全套2枚,面額分別為1兩(新制一斤等于十兩,下同)、2兩。
(三)、196x版全國糧票
196X年版全國通用糧票,該套糧票發行于1960年至1962年之間,全套6枚,面額分別為1兩、2兩、半斤、1斤、3斤、5斤。55年版和62、6x版為精品收藏,適合長期持有,類似于人民幣牧馬圖和瞻德城,以及郵票中的祖國山河一片紅,前途不可限量。
65年全國糧票全新絕品已經非常少見,這也是價格飛漲的重要原因,其本身為錯票,且包含2兩這枚未發行且經銷毀的錯票,大家都知道錯票的投資價值是無限的,2兩和5斤經過多年消耗,價值日益體現,如果從投資回報來說,一定是回報收益最高的。
66年全國糧票存世太大,消耗緩慢,適合于禮品冊制作的需要。
82年和78年全國糧票屬于未發行票,意義特殊,且政治色彩強,具有爆發的潛能。
綜合來看,1965年版全國糧票是最適合投資者投資的品種,一是其絕品稀少,二是其為錯票,三是其包含2兩這枚未發行的并經銷毀的錯票,四是其價格不高,短期內可能大幅上揚。
糧票和郵票紙幣有著相似的性質,其重要性甚至略高于前兩者,但是存世量不可與前兩者相比較,很多所謂量大的糧票也只需要幾十萬、數百萬就可以達到控盤的目的,非常適合郵幣卡商家的操作,且并不庫存的沖擊。
糧票板塊也是中國諸多收藏板塊中未經炒作的,其蘊含的經濟價值一定能被有遠見的投資者發掘,而全國糧票作為糧票的龍頭畢竟大放光彩。
藏品名稱:劉二郎《神州勝境圖》
藏品數量:1幅
藏品類型:山水畫
藏品尺寸:12平尺
創作作者:劉二郎
劉二郎簡介:
劉二郎,1964年生
國畫泰斗李可染入室弟子
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
吉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院研究生中國書畫院研究生
央視《鑒寶》欄目組特約嘉賓
劉二郎生于教育世家,受家庭熏陶酷愛詩畫,文革結束后專心于國畫技法研習,后師從當代著名國畫泰斗李可染學習國畫。除作畫之外,劉二郎主要從事的是美術教育工作,20多年來培養了大批的青年畫家與美術工作者。執教期間,他在國內著名美術刊物上發表了大量關于中國傳統繪畫與書畫鑒賞類論文與相關文章,其中多篇被選入地方高等院校美術類教科書。劉二郎的代表性作品多被中國美術館,釣魚臺國賓館,國家領導人及外國政要收藏。
藏品名稱:千里江山圖絲綢版
藏品類別:山水畫
發行數量:1000套
藏品尺寸:57×1550厘米
藏品介紹:
1:1復原稀世國寶《千里江山圖》
為迎接9月即將舉行的故宮青山綠水書畫特展,近百位專家歷時數年,以寸紙寸金的鈔券紙1:1原比例復原絕世國寶《千里江山圖》。15.5米長國家印鈔券紙為制作材質,共計620張千禧龍鈔水印滿鋪恢弘長卷,創造了世界吉尼斯紀錄,集收藏品、繪畫精品、鈔券藝術品于一身,堪稱畫中珍品,真實生動的展現了原作的神韻和文化意味,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絕世國寶 山水巔峰——《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作者王希孟,他是中國繪畫史上僅有的以一張畫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終于繪成名垂千古之鴻篇杰作《千里江山圖》卷,時年僅十八歲,此外再沒有關于他的記述,不久英年早逝。
《千里江山圖》為大青綠設色絹本,染天染水,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氣勢遼闊超凡。全卷畫面上層峰巒疊嶂、逶迤連綿,圖中繁復的林木村野、舟船橋梁、樓臺殿閣、各種人物布局井然有序。畫中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綠重彩,用石青石綠烘染山巒頂部,顯示青山疊翠。江河勾出水紋,與沒骨色彩形成反差對比。全圖既壯闊雄渾而又細膩精到,是青綠山水畫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千里江山圖》入藏故宮摛藻堂
摛藻堂位于故宮御花園內東北部、堆秀山東側,是乾隆年間修建的,主要曾用于貯藏《四庫全書薈要》,其中摛是傳揚、鋪展的意思,“摛藻”意為弘揚文化。
該建筑依墻面南,面闊五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堂西墻辟有一小門,可通西耳房。堂前出廊,明間開門,次梢間為檻窗。室內放置書架,為宮中藏書之所。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后,《四庫全書薈要》曾貯藏于此,供乾隆皇帝隨時閱覽。
摛藻堂的匾額是乾隆皇帝題寫的“摛藻抒華”四字,楹聯為“庭繞芳毯鋪生意;座有蕓編結古歡”。其中“蕓編”一詞中的“蕓”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蕓香,古人常把蕓香夾入書中以防蟲蛀,故以“蕓編”稱古書。西門外的楹聯為“左右圖書,靜中涵道妙;春秋風月,佳處得天和”。西室內,乾隆皇帝題寫的楹聯為“宿風”,楹聯為“從來多古意;可以賦新詩”。
故宮將全卷再展北宋《千里江山圖》,領銜“青山綠水”大展
2017年9月份,故宮將在午門舉辦“青山綠水”主題展覽,屆時北宋名畫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將再次與公眾見面。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公開展出之后,一度間隔了近三十年未曾露面。最近一次的展示是在2013年,“故宮藏歷代書畫展”第六期在武英殿書畫館開幕,首次全卷展示。2009年,《千里江山圖》曾有過一次短暫的展示,但并非全卷展示。對于書畫研究者和廣大書畫愛好者而言,距離上次展出不過短短4年,相較此前三十年的等待,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幸運。
《千里江山圖》鈔券版將與原作一同展出!
原作開卷即損,鈔券版品相完美,可永久珍藏!
在故宮午門舉辦“青山綠水”主題展覽時,故宮出版社發行的《千里江山圖》鈔券版將和原作一起展出,與公眾見面,并入駐故宮百寶閣及文化館。
“國寶”級別的書畫作品每打開展出一次,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千里江山圖》采用礦物顏料繪制,上千年過去了,調色的膠失去了黏性,顏料的顆粒粘不住了,打開一次卷上一次,顆粒就要脫落。因而,此次如果錯過觀賞原作的機會,下次若想再睹芳容,恐怕不知要過多少年。
因此,故宮出版社特別發行鈔券版《千里江山圖》,15.5米國寶鈔券長卷、620張千禧龍鈔水印媲美原作,滿足個人永久珍藏稀世國寶的愿望。
故宮出版社權威出品,多處宮標防偽保證官方正品
故宮出版社的主管單位是文化部,主辦單位是故宮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定期出版《故宮博物院院刊》《紫禁城》兩種刊物,逐漸形成了學術與藝術并重,融收藏與鑒賞于一爐的出版特色。
《千里江山圖》鈔券版由故宮出版社發行,刊有唯一書號。官方正品,權威身份,證書齊全,證書均有宮標,畫卷在紫光燈的照射下均能看到故宮出版的標志水印。
15.5米珍貴鈔券紙滿鋪620張千禧龍鈔熒光水印
紫光燈下620條真龍防偽標識保駕護航
2000年11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我國首枚塑料鈔——迎接新世紀紀念鈔(千禧龍鈔)。面值100元。《千里江山圖》鈔券版滿鋪千禧龍鈔圖形620張,相當于620張千禧龍鈔,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千里江山圖》鈔券版總長度達到15.5米,鈔券材質珍貴稀有,采用國家印鈔工藝,成本高昂,遠超發行價格。
藏品名稱:富貴禎祥
藏品類別:刺繡
藏品年代:當代
藏品介紹:
手工刺繡,不同于機繡。凝聚了刺繡者的情智心思。即使同一個人重復繡同樣的圖案,前后心境和體會的不同,也修不出同樣的意境。可以說,手工刺繡的每一幅繡品,都是心血之作。該幅畫是由蠶絲線加真絲面料制作,桑蠶絲線刺繡分絲細,針腳短。顏色過渡自然,針法運用豐富,繡品生動
具體信息電話咨詢
藏品名稱:張樸野《富貴吉祥.錦上添花》
藏品類型:書畫
藏品年代:當代
創作作者:張樸野
創作時間:丁酉年
張樸野簡介:
張樸野,著名書畫家 ,原名張有河,別名張冬立、張冬,字樸野,好漸修齋主。1960年出生山西大同軍人家庭,自幼喜歡涂鴉,幼年啟蒙姑父劉樹啟(天津工藝美術學院教授)。現為中國油畫協會會員,全國工商聯特聘企業與文化講師。少年隨父母轉業回祖籍寶坻,師從著名美術家王春景、肖慧珠。1979年入伍,1980年板報畫獲六十三軍全軍第一名,后被保送到山西大學進修美術。
張樸野, 原名張有河,別名張冬立、張冬,字樸野,好漸修齋主。1960年出生山西大同軍人家庭,自幼喜歡涂鴉,幼年啟蒙姑父劉樹啟(天津工藝美術學院教授)。現為中國油畫協會會員,全國工商聯特聘企業與文化講師。少年隨父母轉業回祖籍寶坻,師從著名美術家王春景、肖慧珠。1979年入伍,1980年板報畫獲六十三軍全軍第一名,后被保送到山西大學進修美術。
1990年油畫作品《悔》獲中國美術家協會與司法部聯合舉辦的美展二等獎;1993年油畫作品《盼》獲中國美術家協會與奧運組委會舉辦的“神州盼奧運”大展三等獎;2000年國畫作品《春訊》獲中國函授大學十五年校慶師生作品展優秀獎。后潛心研究國畫、書法、易經,與世無爭。現為北京宋莊職業畫家、京東書畫藝術網藝術顧問。
讀樸野老師的山水,起初并不曾在意。
也許讀樸野老師的畫多了些,漸漸地卻發現:我竟然喜歡樸野老師的山水畫風格:從畫上就感覺樸野老師作畫運筆如風,用筆用墨飽滿大氣,大有揮筆山河動,落筆山河靜之感。
我最初的打動,是因貼在環球熱點樸野老師的專欄里一幅《山里人家》。
整個畫面布局給人的感覺:豪放,粗獷,飽滿。山河頂天立地,色彩濃重,畫法精湛,是一幅難得的山水大寫意。
整幅畫濃墨重彩的運用,應該是相當大膽,突破了傳統山水的清秀,明亮,使山石突兀,崖壁顯要更富傳奇色彩。在水的畫法上,利用了畫紙的潔白,在山崖邊淡墨渲染,洇暈開來,與山崖的濃墨重彩形成鮮明對比,不僅顯示出山河壯麗,也使整個畫面濃淡相宜。畫面的詩意色彩很濃。
山水占據近百分之九十的畫面,突出山水,使整幅山水,顯得氣勢磅礴,十分大氣,只是在大幅山水的左下角有一房屋,表示人家。點出畫題《山里人家》
樸里老師不僅僅純熟地運用傳統山水畫的用筆用墨技法,而且創造性地大膽地把狂放的斧劈皴筆法運用于山水畫中,使得畫面粗放有力,盡顯山石高聳,巍峨,壁立,峭拔,險峻,別有一格。
俗語說文人如人。
一個人的畫風也是一個人的人格與品格的體現,雖然未曾與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