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公司在訂立合作的時候,合同中必定有一項,在兩方存在合同糾紛的時候,如何約定爭議的解決辦法。一般情況下,爭議的解決都由甲乙一方的所在地為爭議的解決地,找當地的法院或者仲裁進行處理。那么“所在地”這一個詞匯,又該如何理解呢。最近越來越多的公司反應,在處理糾紛的時候,就被所在地弄得暈頭轉向,因為越來越多得公司,因為“避稅”、“優惠政策”等原因,選擇異地辦公。即這些公司得公司實際辦公地址,與注冊地址不符。而當地產業園甚至會在你需要得時候,給你提供一個“臨時”得辦公地,以備協助完成是否實際辦公得相關查詢。
? ?這些異地辦公得公司,大多數是“空殼公司”也叫皮包公司、空頭公司或現成公司,是一種已經開設的公司法人,有公司名字,但是還未有經營業務的公司。
? ?不少公司設立空殼公司或皮包公司,通過資金運作虛增收入、資產或虛減費用、債務;這些空殼公司實為同一控制人所控制,是實質意義上的關聯方。這些空殼公司一些特點,如名字有一定的規律性,如達爾曼的關聯方往往帶有“達”或“森”字;查詢其工商登記資料,這些皮包公司注冊地址往往在同一地方,聯系電話甚至也是同一電話,當然基本是打不通;實地調查,你根本就找不到這些皮包公司。
? ?這些住所虛假登記的企業,相當一部分是為了虛開增值稅發票而設立,對社會造成的稅收損失難以估量。住所虛假登記不僅降低了政府公信力,也影響了社會誠信體系建設。
? ?比如前兩年鬧的沸沸揚揚的“陰陽合同”,記者地毯式搜索某女星在無錫注冊的公司,發現多家合同登記得工商注冊地址都是無錫蠡湖大道2009號,按照這個地址進行搜索,這里是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也被很多影視圈得人成為“華萊塢”。不過,當時媒體走遍了該產業園,發現大部分影視公司在這個產業園里均沒有辦公場所。
? ?像這樣的影視公司注冊在此地,找不到辦公地的案例并不止幾家藝人公司,當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無錫方面相關知情人士了解到,“仔細查工商資料會發現,這些注冊公司只是寫了注冊在該產業園地址,但并未寫明具體門牌號。很多公司只在這注冊,但沒有正式辦公地,所以很難找到。”
? ?那么眾多影視公司都注冊在這里的原因是什么呢,就很耐人尋味了。另外網友們也很氣憤,這些“空殼公司”怎么早些沒有被查到?
? ?以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為例,公開資料顯示,在該園區記者看到大量空置的辦公室:沒有裝飾,沒有照明,電線暴露,門窗關閉。大部分的工作室是閑置的,一個門上有4到6個公司名稱,大的停車位和稀缺的員工。更有甚者,共享一個辦公室,每個辦公室都列出了許多公司和工作室的名字。中國商報記者稱向園投資部了解。公司只需要提供基本信息和注冊資金,園區就可以免費提供注冊服務。一旦出現糾紛等,在這里大量注冊的影視公司很難追蹤。
? ?近年來,一些企業采取住所虛假登記的方式辦理工商登記,成為引發眾多消費糾紛、經濟糾紛的“導火索”,導致相關部門面臨較高的行政風險,也給監管帶來諸多難題。
? ?2013年,相關政策明確說明了,部署推進公司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時明確要求,按照方便注冊和規范有序的原則,放寬市場主體住所(經營場所)登記條件,由地方政府具體規定。鑒于此,如何既保證住所登記的便捷高效,又能最大限度地規避虛假登記風險,確保住所登記真實、可聯系,是工商部門必須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