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56個民族中,光苗族就有很多分支,有獨立的語言、服飾、還有風俗習慣。
在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的中營鎮、長流鄉,普安縣龍吟鎮一帶的高原深山里,生活著這樣一支苗族——喇叭苗,一個不被外界所認識和了解的民族群體,至今仍然保留著原有的民族服飾、風俗習慣、語言特點。
在2010年以前,這里還保留著原始的村落,茅草屋和瓦房,女孩子成年后就要穿當地的民族服飾,這種服裝袖口很寬,直徑幾乎能達到一尺,呈喇叭狀,因而這個民族得名喇叭苗。
未婚的年輕女子,穿的衣服顏色鮮艷,普遍為淺綠色、海藍色,頭上裹用用白布條纏起來的頭飾,婚后頭上要戴上一個用擺布裹起來的“帽子”,當地人叫“老毛陀”(當地方言稱頭發為老毛)。已婚和未婚的女性,腰間都要用布腰帶把腰部纏起來。
在當地,女子成年后,都要繼承當地的針織、刺繡手藝,甚至在10歲左右,就已經跟著大人學習。這個民族,一直一來都保持著勤儉節約的美德,學習手工針織、刺繡,是每個女子在婚前都需要掌握的技能,一來,是在婚后能夠擔當起家庭的保暖責任,二來,也是為了能夠繼承這幾百年傳下來的技藝。
(黃妹 未婚頭飾)
隨著社會發展進步,交通越來越便利,以前從來沒出過大山的人,都開始外出務工補貼家用這樣的收入,遠遠高于在家種地來得多,隨著與外界得交流越來越多,此前幾乎與世隔絕的這支民族,在逐漸的漢化,年輕女子不再穿這幾百年傳下來的古老且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飾,更多的是牛仔、喇叭褲、T恤、襯衫、夾克,甚至還流行了一段時間“港風”。
最近幾年,就連老一輩的婦女,也改穿了現代的服裝。
眼看著這樣的傳統就要慢慢的遺失,黃妹勇敢的挑起了繼承民族傳統的重任,在長流鄉的街上開了一家“喇叭苗手工刺繡民族店”,此后,當地的民族服飾似乎又有了復興的可能,很多年輕女子、甚至已為人母多年的婦女,重新穿起了“遺失”多年的“大衣袖”(傳統服飾)。
(黃妹 未婚頭飾)
一來,黃妹自己也有了一項穩定的收入,二來,也帶動了當地女子重穿民族服飾的浪潮。
在保持原味不變的情況下,她在服裝和褲子上融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款式仍然保留傳統,但看起來又覺得新潮,服裝上面刺繡的花,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更加耀眼。
(黃妹 已婚頭飾)
這種大膽的創新,不僅繼承了原有的傳統,還加上了一些新潮的元素,一針一線,都顯示出她30年針織、刺繡的功底,深受當地年輕女子的歡迎和喜愛。
在當地民族文化繼承發展政策的支持下,黃妹和她的“喇叭苗手工刺繡民族店”在當地慢慢的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黃妹說:‘‘做這家店,不僅是要繼承和發展這項技藝,還要讓外界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民族文化和傳統’’。
發展固然不易,但老一輩的傳統不能丟,傳統—即財富,無論在語言上、還是風俗習慣、服裝等,我們需要進步,但也需要傳承,所以,你愿意為民族文化和傳統的復興盡一份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