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父親的遺愿
---我們家終于有人當兵啦
鄒五星
九月十六日下午,我下班剛剛回到家里,忽然,衣袋里傳來手機的震動聲,我急忙拿出手機打開屏幕一看,是四哥發來的微信,他告訴我一個好消息,他的兒子小龍今天應征入伍了,當時,我特別高興,連忙回復四哥表示祝賀。
夜晚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特別是回想父親的遺愿,更讓我感慨萬千……
我的家鄉在湖北省監利市白螺鎮楊林山村鄒碼頭,我家世代務農,忠厚本分。
我的爺爺壯年不幸失去伴侶,丟下一兒一女去離家幾十里遠的監利市柘木鄉天育墩上門(入贅)去了。可憐我年輕的父親為了養活妹妹,只好湖南湖北到處找工做,用他還未發育成熟的身體去肩擔背負笨重的石頭,常常讓鮮血染紅了衣褂。數九寒天,他打著赤腳給人挖塘泥,腳后跟一道道裂口冒出血來。他用自已的血汗換來微薄的工錢和苕(紅薯)來維持兄妹倆的生活。盡管在外做工異常辛苦,但父親非常樂觀。用他的口頭禪說“年輕人白天再苦再累,睡一個晚上就恢復了!”
父親非常疼愛自己的妹妹。有一次,他在湖南陸城鎮幫人挑石頭壘墻腳,看見一位跑鄉的小販在賣婦女用的木梳和紅頭繩,父親就對東家說:“老板,我中午不吃你的飯,抵五角錢,讓我紿老妹買點東西,好嗎?”那東家從口袋里翻出五角錢遞給了父親,父親就非常高興地找小販買了一把梳、兩尺紅頭繩和幾根橡筋圈,寶貝似的用荷葉包好,回家交給了我的姑姑。聽說當時姑姑高興地哭了!
盡管生活是如此艱難困苦,但好強的父親從不向親戚朋友借挪一分錢或一粒糧。有人曾對他說:“你們兄妹生活這么苦,怎么不去找你那當區委書記的舅父劉貽元呢?”父親搖搖頭,伸出兩只粗糙的手說“我不麻煩他,我有手有腳!”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高級社時,父親的理想是參軍保衛祖國。雖然他多次申請,都被干部以"你沒文化,出去怎么行!"而勸之門外。
父親在22歲時,由他的嬸母瞿老媽作主,娶了我媽,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家庭。后來,我的姑姑也長大成人,父母又風風光光地完成了姑姑的婚事,鄉親們都夸我父親爭氣。
1958年大躍進時,父親響應政府號召,報名去武鋼當了幾年工人。但是留在家里的孩子卻餓死了兩個。我的大哥洋子雖然讀書聰敏,但見別人欺負我家窮,就決然休學,參加生產隊的勞動,每天掙6分工。195的柴油機很多大人都發動不了,我大哥卻被安排去開機,可憐他還不滿14歲,強行拼力,傷了氣血,一病不起就早逝了。
武鋼的領導得知我家的慘變后,就安排父親回家照顧我們。父親經常對我們三兄弟說要發奮讀書,學好本領,當兵保家衛國。盡管因種種原因,最后我們三兄弟都無緣當兵報國,沒有實現父親讓孩子從軍的愿望。但都聽從他老人家的教導,十分珍惜讀書的機會。我從教多年,因生活所迫離職,兄長也從事教育工作一輩子,四新哥在廣東從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這次侄兒小龍在大學畢業后投筆從戎,總算能告慰我那老父親的九泉之靈了,因為我家終于有一位當兵的人啦!
聽四哥講,我老家有一位令人敬佩的好領導——監利市白螺鎮武裝部負責人張愛國。他不徇私情、不接受吃喝、不收受賄賂,秉公辦事,不謀私利。在我的侄兒報名、多次體檢、政審、定兵的整個過程中,張部長都為人謙虛謹慎、認真工作。我要借此機會,向家鄉的好部長張愛國同志真誠地說一句謝謝!好人一生平安!
我從不喝酒,今晚我舉起一杯濃香淳釀酒,站在父親的遺像前,默默地在心里說:"老爸,今天是個高興的日子,小龍參軍去了,您幾十年的夙愿終于實現了,您可以含笑九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