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末,秋意濃,樹葉黃,天微涼。成都溫江區天府街西段8號的天府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里一片忙碌。鍵盤敲擊聲、工作交流聲回蕩在辦公室里。寸頭、西服、語速較快、眼神堅定,這是站長王承相給人的第一印象,很符合他退役軍人的氣質。
自該服務站成立以來,王承相一門心思地扎進了退役軍人服務的工作里。如何真正落實好上級部門的工作要求?真正服務好整個街道1600多名退役老兵?這不僅是王承相的擔子,更是整個溫江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壓力與責任。面對整個溫江區在冊的23000名退役軍人,溫江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將有限力量擰成一股繩,每一名老兵合理合法的需求就是他們工作的“沖鋒號”。為了當好退役軍人的“勤務兵”,整個溫江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奮戰在“一線”,哪里有困難,就“沖鋒”在哪里。
經過不斷的研究與實踐,溫江天府街道在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的指導下,創造出了“134N”的退役事務工作天府經驗,以全覆蓋的服務陣地為依托,堅持“軟硬同步、規范管理、服務尊崇”理念,緊緊圍繞加快推進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街道、社區兩級退役軍人服務體系,傾力打造“暖心、聚心、貼心”退役軍人服務新模式,有效增強了退役軍人的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為退役軍人家庭分憂
“134N”是指聚焦“退役軍人服務保障”為核心,建立“退役軍人服務站”、“老兵之家”、“退役軍人活動室”為“3個陣地”,從對象發現機制、聯席會議機制、資源整合機制、全程服務機制這“4項機制”做好退役軍人管理保障工作,做優“N項服務”,提升服務保障質效。
天府街道辦聚焦“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這個核心,著眼實現“小事不出室、大事不出站”的目標。“室”是天府街道海科社區為解決社區距離居民小區位置較遠難題,在各小區建立“退役軍人活動室”,以廣泛收集軍人訴求,第一時間調解矛盾糾紛。 “站”是以創建示范型退役軍人服務站為目標,建立“街道-社區”兩級8個服務站,分類規范設置來訪登記、就業指導、關系接轉等“4個窗口”,健全完善溝通交流、臺賬管理、資源共享、輿情上報等“八項制度”,推行服務“一門式辦理”和“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實現了集中辦公、集成服務。
“我會盡快去和就業服務中心取得聯系,幫你解決問題。”在海科社區在學府憬城小區成立的活動室里,一名工作人員正在給前來咨詢的退役軍人介紹退役軍人的就業政策。這個工作人員叫顧義德,他是退役軍人活動室的“室長”,同時也是一名退伍三十余年的老兵。作為一名黨員、一名退伍軍人,顧義德時刻保持退伍不褪色的優良作風,知道天府街道在自己居住的小區成立了退役軍人活動室,便早早報了名,成了室長,在活動室為小區內的退役軍人提供幫助。
顧義德講到:“來活動室尋求幫助的很多軍人對現在的就業情況不熟悉,活動室可以給他們推薦工作。不僅如此,顧義德還召集小區內的退役軍人成立了一支退役軍人服務隊,組織大家在溫江汛期踴躍參加抗洪活動。他表示,活動室的成立真正為退役軍人提供一個溝通、交流、學習、互助平臺,拉近退役軍人和社區的距離,使社區更好地挖掘退役軍人骨干力量,同時還可以引導他們參與社區發展治理工作。”
退役軍人到小區“老兵活動室”進行政策咨詢
天府街道所提出的構建“4項機制”概念,希望積極開展尋找老兵工作,通過微信群、QQ群等多媒體宣傳,在街道、社區設立退役軍人信息登記點,為主動報道的退役軍人登記完善個人基本信息。依托“一站一家一室”建立協調網格,完善街道、社區兩級聯動機制,健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協調聯動機制,推行司法、綜治、信訪、派出所“四位一體”工作模式,組織各方力量參與矛盾化解,推動實現聯合接訪、聯合辦理、聯合調處,構建多元共治的格局。分發揮轄區優勢資源,鏈接社區、園區、校區“三區”資源,構建轄區企業與退役軍人就業信息互通平臺,耐心服務,認真辦理,負責到底,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到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中來。
此外,天府街道還另提出了“N項服務”的舉措,從提供就業服務、提供法律援助咨詢、提供軍人助餐服務等方面有效提升了對退役軍人的服務保障質效。
溫江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天府街道辦“134N”舉措的提出打造了退役軍人服務新模式,溫江區退役軍人事務局也將繼續發揮服務站雙擁工作主陣地作用,堅持正向激勵、典型引領,營造尊重退役軍人、尊崇軍人職業的濃厚社會氛圍。結合新兵入伍、老兵退伍、立功受獎等時機,開展相應的送迎慶儀式,八一、國慶、春節等重要節日,組織走訪慰問,傳遞黨和政府的關懷。邀請退役軍人代表參加重要慶典、重要活動。廣泛開展“最美退役軍人”評選活動,樹立先進典型,宣揚先進事跡,引導全社會關心關愛退役軍人,不斷激發建功新時代的激情和動力。(文/鄧章林 周晗露 圖/王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