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作為中國傳統酒具中最為珍貴的一種,犀角杯曾在歷史上風光無限。犀角杯材料珍貴,雕刻精美,被譽為古玩雜件中的佳器,是歷代帝王將相、富商巨賈、文人騷客用來炫耀財富的一種奢侈品。
?犀角即為犀牛之角,是世界上非常名貴的牙角料之一。犀角比象牙更為稀有,在古代它與夜光璧、明月珠相提并論?!稇饑?middot;楚策》曾載,楚王"遣使車百乘,獻雞駭之犀,夜光璧于秦王";《漢書》記"南越王趙陀獻文帝犀角十";道教文化中的八寶之一就有犀角,然而宋元以前的犀角雕刻極為罕見。
犀角之所以如此珍貴有名,其一古人有把犀牛形象作為崇拜物的習俗,如青銅鑄造、瓷器刻畫等的圖案,認為犀??梢员傩?、鎮兇、保平安。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犀角本身就是一種名貴的藥材。它不象牛角等長在頭頂,而是長在鼻子上,是由角質層纖維化而成的,有較粗的直線紋,互不連接,角上有一深溝,犀角底部還有小沙眼,形似蜂窩狀。其呈圓錐型,稍有彎曲,長短不等,在十五至三十厘米之間,表面為烏黑色,內中漸淺,為灰褐色,也有淺灰黃色,性寒、味苦酸咸,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驚等功效。李時珍《本草·犀》說:"犀角,番名'低密',弘景曰'入藥為犀生者為佳'。"根據明代曹明仲《格古要論》論述,犀角有肥瘦之分,有黃、有黑,有淡如碧玉,黑中有黃花、黃中有黑花,"凡器皿要滋潤,粟紋綻花者好,其色黑如漆、黃如肅,上下相連,云頭雨腳分明者為佳"。
犀角又分為亞洲犀角和非洲犀角。亞洲犀角的長度一般在一尺左右,犀角的纖維粗,表皮和內肉呈現出像甘蔗纖維的粗絲狀纖維。底部斷口的切面也類似甘蔗的斷面,有比較密集的細小粒點,被稱為"魚子紋"或"粟紋"。亞洲犀角的角質比較柔韌,棕褐色像深色蜂蜜,且不透明,角的正前方上部有一凹槽,在杯底的邊緣上經常可看到凹進一段,角的正后方下部又有一條凸起,使杯的口部不是規整的正橢圓形,這種現象俗稱"天溝地崗"。非洲犀角比較長且大,一前一后兩個角,前長后短,最長的可達到二尺六七寸長。非洲犀角的角質看上去膠質感強,纖維比較細密,內肉呈半透明狀,角也不如亞洲犀角柔韌,顯得脆硬,受到干濕氣候的影響時會裂,藥用價值也低很多。非洲犀角大多出現在清晚期,從廣州進口,故又被內地人稱為"廣角",廣角沒有天溝地崗的現象。
此件為明末清初,犀角杯雕工精湛,鏤空工藝是古代最難雕刻一種,雕刻栩栩如生,品相完好,是廣大收藏投資愛好者首選之一。
賞析石友書紫凝軒端硯
硯亦稱為研,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材的運用也極為廣泛,其中以山東青州的紅絲硯、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卓尼的洮河硯最為突出,稱"四大名硯"。
端硯,廣東省肇慶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端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與甘肅洮硯、安徽歙硯、山西澄泥硯齊名。出產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廣東肇慶市東郊的端溪),故名端硯,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房四寶,硯為其一。在中國所產的四大名硯中,尤以廣東省端硯最為稱著。端硯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于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端硯若佳,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氣研墨"之說。
端硯石出產在廣東省肇慶市東部的爛柯山和肇慶市七星巖北面(西起小湘峽,東至鼎湖山)的北嶺山一帶,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三地之硯石為最佳。
端硯的歷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端硯、歙硯和洮硯,素來有"三大石質名硯"之美譽。制造端硯,一般要經過采石。選料、雕刻、配盒四道工序。
端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首,致密堅實幼嫩、細膩,溫潤如玉的石質,獨特而豐富多彩的石品花紋以及巧奪天工的雕刻藝術而聞名于世。并具有質柔而剛按之如小兒肌膚,摩之寂寂無聲響,以及貯水不凅,呵氣研墨、不損毫,發墨快等特點。
此端硯為石友書紫凝軒端硯道光三十年造,
造型規整,石質細膩純潔,圓中寓方,淺開硯堂,下部硯池平滑。硯額處刻詩文,落造型厚重,整器渾然一體,極其簡潔,乃實用主義之典范,卻又不失文人氣脈,珍藏使用時,令人清心淡薄,寧靜而致遠,不失為一件文房佳品。是廣大投資收藏愛好者首選之一。
聯系人:李先生
電話: 18008758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