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使用“彎道超車”、“歷史機遇”等詞匯,過分渲染正在成熟的ARM生態;也不必使用“背水一戰”、“臥薪嘗膽”等詞匯,過分強調ARM生態擔負的產業使命。ARM就是ARM,在x86的“平行空間”中,ARM將帶給生態伙伴更多選擇。生態伙伴由此也可自由“穿越”,開放選擇最優的底層環境。
芯片生態的最高境界
“軟通智慧愿意攜手華為共建和運營ARM生態。”曹曉兵,軟通智慧副總裁,其認為“技術平臺+運營服務”模式,可加速ARM生態成熟,而由此達到芯片生態成熟的最高境界:聚集應用場景的IT方案商,可不必關心復雜的芯片架構和指令集;而數據庫、中間件等平臺型合作伙伴,也可便捷調取芯片能力,將產品性能發揮到極致。至于是底層芯片是x86還是ARM,其實并不重要。
國人關注ARM,也就是在近期,期間外部環境因素,不必詳細描述。但在此節點,了解該產品的前世今生,時間需回到1991年。此時英特爾和微軟形成的Wintel聯盟,已經做大。而IBM則索性拉攏Apple,以及在RISC市場中不得志的Motorola,推出了PowerPC架構。這三家企業組成了AIM(Apple-IBM-Motorola)聯盟,由IBM和Motorola生產芯片。
也是在1991年,在英國的一間谷倉中。此前一直被壓制的ARM公司,也決定改變產品策略——他們不再生產芯片,轉而以授權的方式,將芯片設計方案轉讓其他公司,即“Partnership”開放模式。
沒想到正是這種模式,開創了屬于ARM的全新時代——如今ARM是全世界唯一超過牙刷數量的產品。如果從1991年算起,ARM芯片制造商合力用了26年,完成芯片出貨量千億顆的目標,但下一個千億“小目標”,預計只需要4年。而眾所熟知的高通驍龍、蘋果A系列、三星獵戶座、華為麒麟等芯片,均是基于ARM構架。
“備胎”還是“底牌”
由此可見,ARM始終生存在x86生態的“平行空間”中,而且其天生開放、天生具有平易近人的氣質。言歸正傳,國人關注ARM,始于華為。但ARM并不是華為的“備胎”,而是一張底牌。
其實,華為早已獲得ARMv8永久授權,此為最高級別授權。這就意味著,華為并不是在ARM公版架構上進行魔改,其可以任意改造底層編碼和指令,自主重新設計ARM處理器,且完全不受外界制約。
再回溯歷史。2004年,華為成立了芯片設計商海思半導體,其初始目的就是幫助華為減少對進口產品的依賴,但此后價值一發不可收拾。2018年華為手機出貨量達到2.08億部,其中最被產業媒體所津津樂道的是,基于ARM架構的麒麟芯片,已與高通驍龍、蘋果A系列芯片齊名。
也正是因為海思麒麟芯片的成功,帶給了華為更多的啟發,華為正將ARM能力從智能終端領域,延伸至ICT基礎設備,以及公有云領域。也就是說,從終端到云端,華為正在進一步鞏固算力的閉環。
再梳理如下一系列信息。2019年1月,華為正式推出鯤鵬920的服務器芯片。與其同步發布的還有,由新芯片組驅動的泰山系列服務器。此外,2019年內5月,華為正式發布GaussDB數據庫,該數據庫是業界首個支持ARM的企業級數據庫。而同步升級的分布式存儲FusionStorage8.0,基于ARM算力,IOPS性能可提升20%。
華為的思路
梳理上述信息,即可理解華為聚合ARM生態的思路,以扎實在底層技術平臺,吸引生態伙伴,以端到端的解決方案,降低生態入圍門檻,提升生態活躍度。這也是軟通智慧看好ARM生態后續發展的原因。
其實,研究華為今年的研發思路,只有兩條準則:一是基礎研究;二是平臺開放。即華為聚焦芯片、數據庫等基礎研究,并將所有具有共性ICT基礎能力沉淀于平臺,向對生態伙伴進行開放。
也就是說,華為有能力推出全棧全場景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也就有能力推出全棧全場景的ARM解決方案。就如在人工智能領域,生態伙伴可以不必關心底層的算法和算力,直接輸入參數,即可輸出結果。在ARM生態中也是類似,生態伙伴可以不必關心,底層芯片究竟是究竟是x86,還是ARM。便捷調取芯片能力,將產品性能發揮到極致,才是生態伙伴的核心訴求。
軟通智慧運營ARM生態
所以,不帶任何感性色彩的描述:雖然相比x86,ARM生態尚不能稱為豐滿,但合作框架已被激活。回歸軟通智慧在ARM生態中的定位。“軟通智慧不僅在提供應用場景解決方案,”曹曉兵說:“而且在運營應用場景。”
聚焦應用場景,軟通智慧可以聽見炮火的聲音,將用戶低延時、大容量、高可靠性等業務訴求、反饋于底層芯片、數據庫、中間件等系統即生態伙伴,加速ARM生態的技術創新節奏。而運營應用場景,軟通智慧則可幫助生態伙伴快速獲得商業回報,支撐生態伙伴進行滾動式創新。
其實,軟通智慧已提出獨特的“云、管、端”戰略。以智慧社區為例,統籌指揮運籌帷幄的“社區大腦”為“云”;智慧電梯、智慧消防、智慧停車、智慧能效管理等應用系統為“管”;視頻監控終端、物聯網傳感器,以及市政一體機、手機APP則是“端”。
由此可見,軟通智慧所定義的“云”,更強調“云+數”的結合,而“云、管、端”的整體戰略,則更強調“技術平臺+運營服務”的結合。此正是軟通智慧在ARM生態中的定位,基于“技術平臺”,可屏蔽底層芯片的差異性,吸引生態伙伴共同構建天衣無縫的ARM生態。而提供“運營服務”,則是在幫助用戶增強應用體驗,畢竟解決方案只是載體,而應用體驗才是用戶關注的核心。
“而在此過程中,軟通智慧既可以幫助合作伙伴,將創新應用落地于應用場景,也可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構建ARM產業生態圈。”曹曉兵說:“圍繞Wintel生態,全球在芯片、網絡、服務器、數據庫、應用等領域,均出現諸多市值千億美元的企業。而在ARM生態中,中國必將出現世界級的IT和CT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