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在由中國經濟信息社主辦的“建筑工程質量和安全管理保險實踐”智庫研討會上,中國大地保險作為行業代表,以其在建筑領域IDI和安責險的探索和實踐,和與會嘉賓展開深入交流討論。
會議現場
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關聯度高、帶動性強、輻射面廣,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當前,我國建筑業快速發展背景下,工程質量和安全管理體系面臨較為嚴峻挑戰。保險作為一種市場化的風險管理機制和社會互助機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聯系緊密,保險業已成為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在政府職能轉變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筑工程質量潛在缺陷保險(簡稱IDI)在國內于2002年開始醞釀,經過近18年發展,逐步建立了一套制度。2017年,住建部確定了上海、江蘇、浙江等9個省份試點IDI制度,在上海、北京住宅工程全面強制實行。2019年以來,更多非試點省份和城市也紛紛研究、試點、推進IDI制度,以此降低工程質量風險帶來的政府行政成本、開發商運營成本、小業主維權成本。
中國大地保險業務總監成文清在會上表示,IDI是一個準公共產品,是民生保障、防范和化解建筑質量風險、減少投訴、促進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的制度安排。
2018年3月,浙江省發布《浙江省住宅工程質量保險試點工作方案》,選取包括杭州在內的五個試點城市,針對新建住宅進行IDI試點。為積極配合各地政府試點工作,目前,大地保險已經在全國14個以上地市取得IDI主承出單資格,并在深圳、寧波、蕭山等地率先出單。
其中在杭州蕭山區,大地保險浙江分公司于2019年取得全裝修質量缺陷保險項目開展資質,通過聘請專業服務機構及相關專業人員為投保的施工項目提供專業安全生產技術服務和風險管理。
中國大地保險浙江分公司副總經理汪建法認為,IDI的模式是一個建立多方利益有效制衡的機制,是政府轉變職能和建立社會共治體系制度的創新和保險業務的創新,它既能實現監管,也能夠實現服務民生。政策導向越明確,市場觀望情緒就越小;制度文件越細致,落地后問題就越少;制度越科學,反響效果就越好。
建筑施工作業過程較為復雜、特殊,高處作業多、人員流動性大、安全意識層次不齊等因素導致施工現場容易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安全生產責任保險(簡稱安責險)作為事故預防屬性較強的保險,是高危行業事故預防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與IDI類似,具有較強的公共產品屬性。
中國大地保險安責險業務開展較早,2007年在山東省率先獨家試點,是早期“安保互動”模式的探索和實踐者,并陸續在山東、山西、湖南等20個省份參與當地安責險統保項目,涉及煤礦、危化品、建筑施工等八大高危行業。
中國大地保險高度重視科技賦能保險服務,借助母公司中再集團強大的信息系統集成能力和建筑領域數據優勢,為政府、建筑企業提供智能化管理平臺,通過搭建IDI信息平臺和安責險信息管理平臺,實現事故預防技術服務平臺化管理,從而為政府監管提供抓手,為企業提供“保險+科技+服務”解決方案。
此外,中國大地保險還率先提出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保險服務方案,在傳統工程險、雇主險等產品基礎上,加強了相關職業責任險、IDI、安責險等產品的創新力度,從建筑項目前期的投標環節、勘察設計,一直到施工結束的質量潛在風險,均可提供相關保險產品。
中國再保險集團創新部高級經理徐健認為,建筑全周期數字化平臺是一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責任共擔的共同體,需要融入住建內部,深入工序級工程項目管理過程,才能真正“看清、管住”質量安全風險,要大力應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建立以平臺為基礎、數據為核心的建筑產業互聯網。
近年來,中國大地保險以國家推進重大戰略和改革為契機,聚焦政府職能轉變、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等“十三五”期間重點工作,在建筑領域、安全生產領域、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積極探索,通過保險助力相關政策落地,服務國家戰略。(蔡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