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獲客是教培行業發展大計,牽動每個教育品牌的心。而這背后也蘊含著巨大的市場:參考德勤2018教育市場26836億元的總規模和9%平均增長速度,結合行業平均30%的獲客成本占比,大致可以估算出教育營銷市場總規模。如果按13%渠道數據獲客預算占比保守估計,渠道數據獲客2019年市場規模達千億級,至少能容納多個教育營銷行業巨無霸!
如此巨大的市場,就像一座等待挖掘的金礦,引來許多互聯網巨頭爭相布局。那么,互聯網時代走向神壇的BAT在教育領域進展情況如何?2018年1月8日,百度“教育拳頭產品”——百度傳課停止維護客戶端。即使手握“搜索入口”重器,在直面教育用戶時,百度也折戟;成立于2014年的騰訊課堂,大力推廣其在線教育相關業務,卻始終沒有突破。在教育領域,即便是擁有雄厚用戶數基礎的騰訊,在把這些用戶轉化為平臺教育流量的嘗試中,也力有不逮;阿里巴巴自營教育平臺——淘寶教育,核心交易量都在教材、學習卡上,在教學服務領域可以說毫無進展,龐大的電商流量并沒有轉化為淘寶教育的用戶......總的來說,幾年摸索下來,BAT在教育和教育營銷領域的探索,并沒有如預期那樣,成為教育領域的顛覆者。他們要么遭受重大挫折被迫轉移產品方向,要么不溫不火,毫無水花。
深究其原因,BAT玩不轉教育垂直領域在于兩點:一是缺乏“深耕”;二是不懂“教育用戶”。他們的平臺很大,或不屑于放下身段,細致研究每一個行業細節,或沒有精力深耕到教育垂直領域每個細分場景;同時,即便身為巨頭,互聯網企業的原生基因畢竟是互聯網,他們在教育行業的布局,仍是基于舊有的,在互聯網時代沉淀下來的用戶。這部分用戶和教育領域的用戶畫像并不完全重合,因此對這部分用戶進行二次收割完成銷售轉化是有難度的。再者說,教育作為重度垂直的產業領域,本身具有一些“頑固”特征。因其產品不是快消品,家長在做教育消費決策時,也不同于一般電商購物沖動消費,沒有基于對家長用戶和教育消費行為的深刻洞察,就沒辦法推動獲客轉化。
而這恰恰給眸事等教育垂直領域服務商帶來巨大發展空間。基于對教育營銷行業的長期深耕,和當前常規數據獲客渠道能力缺失的認知,以及市場經驗的總結及探索,眸事定下“數智化連接教育品牌與用戶”的發展大方向,向業務端和用戶端同時發力:一方面,在教育營銷服務端,拓寬產品線,增加服務內容,打通獲客、轉化、后續運營服務環節,建設數據和智能服務體系,以數據產品為教育品牌解決獲客難題,以智能產品提高運營效率,讓更多機構接入眸事,實現80%教育品牌和機構的滲透;另一方面,在用戶端,打造離教育用戶近的教育服務小程序,掌握家長用戶實時消費需求,預測用戶消費意向,進一步提升對教育用戶的認知能力,實現機構和用戶的雙向良性反饋。
不同于其他教育營銷服務商只發力B端服務的行業模式,眸事開發C端用戶產品的初衷,是出于兩方面考慮:一是拓寬數據源頭,將教育機構獲客漏斗的開口放大。這樣,教育品牌就有更多機會用戶,完成更多觸達轉化,使眸事在教育品牌營銷獲客中發揮越來越大的價值;另一方面,則是增加數據維度,如家長近期關注的教育內容、感興趣的學科品類、線上教育支付消費行為等,刻畫完整的用戶行為路徑,進一步提升教育用戶洞察能力。在面對不同類型機構的獲客需求時,結合用戶消費決策特征,進一步篩選出對品牌知名度要求高的是哪些用戶,對新品牌接受度高的是哪些家長等。C端產品開發,使得眸事在滿足教育機構個性化營銷獲客需求方面前進一大步。同時,也給C端用戶帶來巨大的服務價值,為他們找到合適的教育機構。
快速的市場推進和良好的反饋效果驗證了眸事的遠見卓識:B端400家教育品牌的合作拓展,C端60%的家庭用戶滲透率,1.4億教育用 戶 數 據,使得眸事在數智化連接品牌與用戶的路上走得更有底氣和信心。龐大的市場規模,獨特的服務模式,另辟蹊徑的眸事正在領跑一個數智化教育營銷新時代,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