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提供不斷線的就業服務”……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一詞頻頻出現。
6月1日,李克強總理在煙臺考察時指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市場、企業、個體工商戶活起來,生存下去,再發展起來,國家才能更好!我們會給你們支持的。
20多年前,在太原,就有一個為下崗職工再就業作出卓越貢獻的典范——全國再就業功臣——毛永江,她的事跡曾經轟動一時,引起了中央有關部門的關注。
與改革開放同頻共振
1993年春天,在太原市萬柏林區衛生局工作的毛永江,響應改革開放的號召,毅然投入到下海洪流。與幾個同道一起,創辦了山西太原商貿城。這是她創業的開端,也是她近30年來,矢志不移,兢兢業業,一直為之奮斗的企業。
商貿城選址在太原市萬柏林區小井峪鄉,那時還是一片荒地,毛永江先人一步,將目光鎖定小王村,躊躇滿志地規劃事業藍圖。她敏銳地覺察到,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河西一帶將成為商業中心。那一年,她剛三十出頭,意氣風發,干勁十足。
不久,7萬平方米的商貿城小商品市場,赫然立于南內環西街中段。1998年招商前后,正趕上太原市產業結構調整,河西一帶工業密集,因虧損導致大量職工下崗。在接觸中,她發覺好多下崗工人各方面都很優秀,曾經在各個崗位上出類拔萃,就因為下崗陷入困境。想到自己曾是一名國家干部,想到工人階級的偉大和自律。毛永江徹夜難眠,一種責任感油然而生,她決定力所能及地幫他們一把。
軍人家庭出身的毛永江,自小就對黨感情深厚。1979年進入萬柏林區衛生局后,她工作敬業踏實,積極上進,歷任團總支書記、黨總支副書記、防疫站站長等職。她覺得幫助下崗職工就是幫助國企改革,就是替政府分憂解難。她鼓勵下崗職工立志創業,“不找市長找市場”,讓下崗職工免費入駐市場經營,“免收房租費、攤位費;免收治安費、衛生費;免費配貨,免費乘車進貨……”
不會做生意就請有經驗的人教給他們,不會進貨就帶著大家去學,為了降低進貨成本,她買了輛中巴車免費接送,到義烏、石家莊等地進貨,幫助下崗職工走上創業的軌道。
1998年《太原晚報》刊發系列報道《毛永江的故事》,以“總理的囑托”“春風化雨”“免費市場”“進貨車上的‘生意經’”“任媽媽診所”等為題,書寫了企業家毛永江為下崗工人免費提供就業場所,辦理小額貸款,幫助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的先進事跡。
毛永江的義舉,得到了省市區各級領導的的關注和認可。
1998年7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來山西,考察太鋼之后,第二站就來到了毛永江創辦的商貿城。當他看到市場的一條標語“失業不失意,下崗不下志”時,大聲贊嘆“好”。就業就是保民生,讓下崗工人實現再就業,對社會穩定,國企改革而言,都是大事。
當總理問有何困難時,毛永江講了下崗工人擴大經營中,遇到資金短缺的難題,總理現場辦公,叫隨行的中國工商銀行的領導簡化程序,開放小額貸款……原來,惠及百姓的國家小額貸款,緣起在于此時。而毛永江為此,將自己的房產抵押,給商貿城的商戶提供貸款擔保,幫助他們周轉資金,擴大經營。
“一定要把下崗職工再就業的事做下去,而且要做好!”朱镕基總理的一番話,讓毛永江十分感動,一國總理能把老百姓的民生放在心頭,每一個黨員干部更應當心系群眾,為下崗工人再就業多做一些實事。
為城市發展甘于奉獻
隨著太原城市發展和商貿城的繁榮,外來務工人員日漸增加,其子女上學就成了大事難事,毛永江及群眾所及,想商戶所想,2000年,率先創辦了太原市首家外來務工子弟學校。
辦教育,讓孩子們上學,在毛永江而言,有著一種濃厚的情結。這與當了一輩子教師的媽媽不無關系,受媽媽影響,大弟弟毛永林攻讀的就是教育管理學。為了辦好外來務工子弟學校,毛永江讓弟弟回國,不惜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解決了外來人員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安心在太原扎根。
別人看不到的生意她做,別人看不起的活她干。只要為大伙好,對社會有益,她都樂此不疲。有人說這是憨,有人卻夸她看得遠。2007年,毛永江又做了一件在外人看來有些憨的事。拿出2000萬元,支持千峰路南延工程。那一年北京即將舉辦奧運會,太原為備戰和火炬傳遞,急需將南內環西街和長風西街打通,但資金暫不到位,毛永江得知后,多方籌款,支持政府修路,她說:“我是從政府機關走出來的,本能有一種情懷。自己能有一份力,就該拿出一份力量。”她的大愛之心,在當時感染了許多人,也受到了各級領導的贊揚。
其實,早在10年前,毛永江就干過類似的事。那時商貿城商戶要四處進貨,最初她花錢買車免費送大家去進貨,可時間長了,人員往來和貨物進出越來越多,她就萌生了在附近修建個長途客運站,也即西客站。一來方便了周邊群眾,二來緩解了城市擁堵,群眾進城難的問題。于是,毛永江出資建設,有關部門接手管理運營,互利雙贏。
毛永江是有大格局的人。太原商貿城的建成,不僅解決了3000多人的就業問題,給下崗職工開辟了一條致富通道,還帶動了小王村一帶的經濟發展,很短時間,周邊飯店、裝潢、娛樂、貨運、汽車修理等產業迅速興起。迅速興起的城中村也逐漸成為商業中心,帶動一方經濟的同時,也改變了許多家庭的生活和未來。
如今,外來務工子弟學校經過20多年的創新發展,辦得有聲有色,成為太原市小有名氣的私立學校——太原南內環雙語學校。一個企業家,將教育當做自己發展的基石,這與毛永江的經商理念不無關系。“以德行商”是她的座右銘,做人低調,對自己的付出,常常三緘其口,絕少宣傳。但卻對商戶傾心以待,“如果你們在這個市場,通過練攤,能練出一批馳騁商海的精英,那么,我就是快樂的,我的付出就是值得的。”
下崗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出路。30年前的那一撥下崗工人在尋找出路的過程中,有幸遇到像毛永江這樣的助力人,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大浪淘沙,扳起手指頭,如今在太原,身價不菲的商界精英中,不乏從商貿城起步,秉持“以德行商”的信條,集腋成裘,才累積了可觀的財富。
為百姓辦事心懷感恩
三十年風風雨雨,商海搏擊。毛永江穩扎穩打,立于潮頭。“我們就是個老百姓,我就想做個好人。”她始終不忘初心,堅守底線,感恩生活,善待他人。“做個懂得感恩的人,只求多為老百姓辦點實事。”過了花甲之年的毛永江,腳踏實地,默默地做了一件件一樁樁大事,從不張揚,典型的做好事不留名。從九江洪水,到汶川地震,再到家鄉脫貧攻堅、鄉村教育,無不留下她的足跡。
在毛永江身上,沒有女強人的凌厲,更沒有成功人士的傲慢。在家庭中,她是孝順的女兒,也是五兄妹勤勞節儉的帶領者。她對下屬言傳身教,如同手足,寬嚴并濟,很多人在她身邊一干就是二三十年。1974年,高中畢業的毛永江曾在小井峪鄉紅溝村插隊,身上帶著農民的質樸氣質,帶著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對小王村的建設,她更是一個猛子扎下去,一干就是三十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說:“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三十年來,毛永江兢兢業業,成績有目共睹。她先后獲得全國再就業功臣、全國優秀企業家、太原市勞動模范等榮譽,被選舉為太原市第九、十、十一屆人大代表。2011年太原市兩會上,針對“太原城市群”構建一小時“生活圈”話題,毛永江曾如是闡釋:要想建設一流城市必須全民動員、全民參與、全民監督、全民管理。作為太原人,人人是建設者,人人是管理者,人人是遵守者,這樣,太原才能走向社會和諧、城市和諧、環境和諧、人人和諧的境界。
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2012年.小王村城中村改造,太原商貿城正好在其中。是拿錢走人,還是為城市發展再出一份力?毛永江思來想去,決定加入太原城中村改造項目——133工程,在商貿城這塊土地上,想著要打造出更具城市品味的建筑。
眾所周知,城中村改造搬遷是頭等大事、難事。正值小王村整村拆遷,村里遇到資金困難。為了支持小王村城中村改造,在自己資金緊缺的情況下,她借給村委會2000萬元,協助小王村完成了整村拆遷的任務。
談及到此,毛永江動情地說,很感激商戶們在搬遷過程中,給予她的支持和幫助。初次做如此大的拆遷改造工程,毛永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比如專業人才短缺,資金不足,管理出現漏洞等,毛永江說自己壓力很大,對于目前的現狀深感內疚,但她一直在想辦法,積極應對。
庚子之初,疫情肆虐。許多行業都受到沖擊,毛永江的企業也面臨著巨大考驗,但她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相信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能夠走出低迷,克服困難,贏得曙光。
今年兩會報告中,“就業優先”的理念貫徹始終,再就業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但如何“努力穩定現有就業,積極增加新的就業”,如何“切實保障所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助力更多失業人員再就業敢創業”,地攤經濟在讓城市散發煙火氣息的同時,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依舊是保就業的中堅力量,如何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煥發活力,是實現穩就業保民生目標的關鍵一步。
作者: 毛鴻飛 周俊芳
蜀黍觀察編輯:蔚楠
蜀黍觀察審核:朱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