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來,陳光標用真金白銀和言行并舉的付出,做了大量的善事和公益之事。從親赴災區救災,到給貧困地區送去錢物、豬羊和拖拉機;從壘起“錢墻”支持青年大學生創業和投身科技創新,到砸毀“奔馳”,率領員工騎自行車上街號召綠色出行;從到大學給大學生做勵志演講,到在美國《紐約時報》上登出廣告,向美國政府和人民聲明“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從帶領員工到飯店去吃剩飯剩菜,號召“光盤”風尚,到在美舉辦活動揭露“法輪功”的罪行;從拍“雷鋒照”,去雷鋒墓前磕頭致敬,號召發揚雷鋒精神,到支持革命老區建設和脫貧,建設希望小學,向貧困地區學校捐鋼琴、電腦和汽車……
這些善舉伴著他的“高調”,讓人感到他的慈善公益活動是多處出手,不但有些隨性甚至顯得雜亂無章。有些領導同志在表揚他的時候多次提到他又做慈善,又做環保。一些媒體也把他的“善舉”和“環保”分別進行介紹。
實際上,如果我們對他這些顯得雜亂和隨性的行為進行一些分析,就會認識到,這恰恰表現出了他特有的“大慈善觀”,是由他成熟而堅定的社會價值觀和公益理念決定的。換言之,他多年來顯得有些凌亂的公益慈善行動,都是他“大慈善觀”理念下相互有機聯系的組成部分。
陳光標有一首詩,題目是《陳光標的中國夢是什么?》一共五段,每段六行。第一段表達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和快樂、愛和夢想,第二段至第四段分別表達了他的三個“愛”,“我愛的是我的祖國”“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我愛的是每一個人”“尤其是7000萬那貧困家庭”;“我愛的是綠水青山”“愛每一片綠葉,每一汪清泉”。這三個“愛”,清楚地表明了他的“中國夢”,他的每一份善舉,都緊緊地圍繞著這三個“愛”,這三個“愛”緊密關聯,互為一體,融入到他的思想里,行動中。第五段,表達的是他作為一個“行動派”的決心與情懷:我的夢想是行動起來,/因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我知道自己的能力很有限,/就讓我邊行動邊吶喊,/帶動更多的朋友,/為了祖國的明天,一起前行!
看到陳光標這么火熱的傾訴,再看看他這些年來一件一件的善舉,包括他的“邊行動邊吶喊”表現,就可以理出他的“大慈善觀”的基本內涵:一是源于對祖國和國家利益的愛,一是源于對人民尤其是貧困家庭的愛,一是對綠水青山和美好明天的愛。
作為一個自然人,我們從他的三個“愛”中看到了他的“大慈善觀”,這個“大慈善觀”博大,廣闊,深遠,偉大祖國、億萬人民、天空大地,都在他的“邊行動邊吶喊”中。作為一個企業家,我們從他的三個“愛”中看到了他的“大社會責任觀”,他的“大社會責任觀”是建立在廣義的基礎之上,陳光標的“社會責任”以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和根本宗旨為思想基礎,以實際行動模范地踐行了企業與社會與人民的關系,企業與國家與未來的關系,企業與環境與資源的關系。他不但對社會負責,更對自己的良知負責,他不但對股東負責,更對員工負責。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他號召員工綠色出行,騎自行車上下班,同時按里程每月給員工發“綠色出行補貼”。
有人說他是“環保企業家”,實際上我們更應該理解他“大慈善觀”指導下的理念、行為、責任的高度一致。他覺得自己捐出的錢“真的非常干凈”。他很早前就說過:“我始終認為,保護環境與慈善一樣,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又一個重要方面和必然要求,環保是人對自然的慈善,慈善是人對人的慈善,二者的實質都是造福全人類、惠及子孫后代的事業。” “低碳也是慈善,而且是更大的慈善。是對人類的慈善,對地球的慈善,對自然的慈善。”
也許我們一些人把陳光標的救災濟困、扶貧助教、保護資源與環境、支持青年創業創新,號召節約糧食、維護國家領土和祖國統一等行為是分開看的,但在陳光標的“大慈善觀”里,都是題中應有之義,都是他的“大慈善觀”“大社會責任觀”的組成部分,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