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載風雨洗禮,一百載崢嶸歲月,一百載日夜兼程,一百載輝煌成就。借書畫之榮耀,揚民族之風采,慶建黨之壯舉,助中華之豪邁!
盛世騰飛,人才輩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涌現出眾多可圈可點的優秀藝術人才。而許芝基先生則是這其中的出類拔萃者。他學養深厚,功力超群,技藝精湛。他創作的書法作品正對國內外藝壇產生著深遠影響。
許芝基先生簡介:
許芝基,字號墨言。1982年初開始,他師承中國享譽盛名的國學大師、學者饒宗頤教授。饒大師評價許芝基的書法風格和藝術特點:“墨中有話,筆下有言。許芝基的字號“墨言”便由此而來。
60年代末,許先生的筆墨文化受社會的廣泛贊美,地方政府聘用許先生到井岡山革命紀念館以軍旅身份協助書畫藝術策劃和創作達三年多之久。1983年許先生以優良品格與墨言已在社會上得到認同和贊美,他被選定執行一項政治任務,在廣州火車站親筆書寫:字高5.5米,字寬5米的黑體以1比1而成的《統一祖國振興中華》八個大字,在車站頂上公正、嚴肅,感惠著國內外世人。2014年他參加北京全國書法專業《情耀中華》書法大賽,作品“耀我神州,再創輝煌”榮獲最高金獎!2015年應邀到北京參加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書畫展,作品《民族魂中國夢》和《毋忘國恥圓夢中華》兩幅作品在人大會堂展出均再次獲得金獎殊榮!組委會鑒于他的藝術成就和影響力,授予許芝基先生“中國愛國書法藝術名家”稱號。其作品被抗戰紀念館收藏載入史冊。
許芝基先生在黨53年,他現在履職: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中華名家》雜志社藝術顧問,中國傳統詩書畫協會書法名家,廣東省書畫家協會及書畫研究會會員,廣東省潮聯書畫院院士書法家,廣東省道和德慈善基金會名譽主席,廣東省經企聯文化藝術顧問..等。
許芝基 字號墨言
電話:18928863200
廣東省道和德慈善基金會秘書處
2021年3月28日于廣州
墨中有話 筆下有言
著名軍旅書法家許芝基其人其書
八十年代,到廣州的旅客選擇乘坐火車比較多,廣州火車站也就成了全國各地旅客,世界各地友人的集散地。很多旅客在廣州火車站留影紀念,背景都有“統一祖國 振興中華”八個大字。記得我當新聞干事從廣州乘坐火車采訪,也照了一張這樣的照片。
隨著城市建設發展,廣州東站、北站、南站相繼興建,廣州站也進行了擴建。不管時代怎么變遷,候車大樓上高5.5米,寬5米的“統一祖國 振興中華”八個大字歷經38個春秋依然矗立在廣州火車站樓頂,成為廣州市的一個重要標志。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這是著名軍旅書法家許芝基的杰作。
軍旅書法家這個稱謂,總有人認為是現役軍人書法家。我認為,由部隊培養成才,到地方大展宏圖的書法家,也是軍旅書法家。因為他們有著軍人的情懷,軍營的情結。許芝基就是這樣一位書法家。
許芝基自幼酷愛書法,天資卓慧,不管是從軍,還是轉業到地方工作,從基層到機關,幾十年如一日,堅持臨池不輟,遍臨二王及顏、柳等法帖。
他擅長的篆書,鐘鼎文,隸書等。參加文化部東方文化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學管理學會等主辦的全國書畫藝術大賽;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全國書畫展等全國書畫大賽,先后多次獲得金獎。他還被授予“中國愛國書法藝術名家”榮譽稱號,其作品被編入《當代書法名家》《中華翰墨書畫名家大典》多部作品集。
多年來,他默默為自己酷愛的書法藝術,孜孜追求,堅持臨池不輟。他無聲、炙熱、恒久的執著和不懈的耕耘,綜合素質和藝術修養不斷提升,逐步形成了其筆沉墨實,骨豐筋健,瀟灑飄逸的書法藝術風格。
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非常欣賞許芝基的書法藝術,稱其為:“墨中有話,筆下有言。”“墨言”的字號由此誕生。
因此,采訪要多看他寫字,只要他拿起筆就有了話題。我對他說:“你是見到筆墨才發言,難怪你叫‘墨言’。”他說:“我總覺得自己是個小人物,總覺得寫的字還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不值得采訪。”
他很謙虛,但從將軍到士兵,都說他的字漂亮;從干部到群眾,都說他的字寫得好;書法家界的前輩給予他很高的評價;書法界的同行更是贊嘆不已。
許芝基從小就與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鐘情于臨池習字,立志“書不驚人死不休”,在書山墨海中不懈地進行著艱苦的跋涉。小時候家境貧寒,買不起紙筆,他就用石頭和樹枝在地上寫字。他的書包里有一個袋子裝滿了沙子,空閑時間,他就把沙子倒在木板上,用樹枝寫字。上了中學以后,家里給他買了一只毛筆,他特別喜歡。沒有墨汁,他就到染坊要一點染料,當墨汁使用,買不起宣紙,就拿舊報紙練習。
他從學校圖書館借來字帖,如獲至寶,夜夜濡墨于孤燈之下,臨帖專心,讀書專注。像一只勤勞的蜜蜂,不知疲倦,采擷和吸吮著百花的養分。
有一次,他在圖書館抄錄一篇書法評論,可能太專注,管理員鎖了門都不知道。后來,一位同學來還書,看到門已經上鎖,聽到里面有人在念念有詞,一看才知道許芝基在里面。
學校板報、墻報,都是他施展才能的園地,誰家紅白事都要許芝基幫忙寫字。不僅學校師生,就是鄉里鄉親也都知道許芝基寫一手好字。
初中二年級還沒讀完,因為家境貧窮,他輟學了。一扇門關掉,另一扇門為他打開,不到16歲的他虛報年齡“走后門”從廣東潮汕入伍,來到革命紅色區江西吉安。
談起部隊那令人難忘的歲月,他說,軍營是我成長的搖籃,我的書藝是聽著嘹亮的軍號聲,伴隨著陣陣軍歌,在軍營里滋長成就的。
到部隊以后,首長很快發現了他書法才能,兩個月的新兵訓練結束,將他分配到團部做宣傳文化工作,為他學好書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環境。經過一年多的積極努力,他的書法水平大有進步,還榮立了三等功。
1967年,許芝基到吉安執行“三支兩軍”任務,地方領導發現了他能寫會畫,經部隊領導同意,借調其到井岡山革命紀念館工作。
紀念館由老紅軍、江西省革委會政治部主任、省委黨史征集委員會主任吳允中負責。
許芝基在這里見到很多著名的書畫家,有70多歲的中國詩、書、畫藝術大家陶博吾,著名書畫、金石篆刻大家王夢石,與他同齡的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邱振中,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協理事著名畫家王兆榮。
他們朝夕相處,一起工作,為許芝基提供了一個特別好的學習機會。白天,他們一起布展,繪畫寫字。晚上,許芝基向他們學習書法和繪畫。這些書畫名家看到這個解放軍小戰士勤奮好學,都愿意教他。有的還把自己珍藏的王羲之蘭亭序原帖行書臨摹字帖拿給他,近距離對臨;有的對他寫的字從筆法要領提出意見;還有的利用空閑時間教他書法常識和運筆的章法。
王夢石把秦李斯(原碑帖教程)篆書毛筆字帖拿給他學習,教他從小篆基礎入門學習毛筆書法臨摹字帖。從那時起,他就愛上了篆書,像小學生交作業一樣,每天都把寫的字交給老師指導。
老師們看到他酷愛篆書,就偷偷拿了鄧石如篆書朱晦盦為南康守四屏、朱復戡篆書字帖《大篆范本》、毛錫雄篆書《三槐軒藏翰》、輕松學篆書字帖《小篆三字經》、原色法帖《周宣王石鼓文》中權本讓他學習。許芝基如獲至寶,愛不釋手,反復演練。
廬山石刻和泰山石刻一樣,被世人稱為書法瑰寶,王夢石經常帶許芝基到白鹿洞石刻、秀峰石刻、觀音橋石刻、東林寺石刻、牯嶺石刻、仙人洞石刻觀摩,使他感悟甚多,在書法藝術創作上大有長進。
對許芝基來說,井岡山這三年多,等于上了三年多書法專科學校,奠定了他的書法基礎。特別是這些書畫大家名師,對他幫助很大。他說:這些書畫大家有的早已離開了我們,有的成為當今書畫界大師,我永遠不會忘記當年他們對我的熱情幫助。
有一次,許芝基寫的一幅篆書在全國獲得金獎,記者采訪時他卻高興不起來。問其原因,他說:“我特別懷念已故的老師,我國詩書畫藝術大家陶博吾和著名書畫金石篆刻大家王夢石,沒有他們的教育培養,就沒有我的今天。”
許芝基先生在井岡山革命紀念館工作三年多之后,回到部隊很快入黨提干,不久被任命為團政治處文藝干事。他在部隊舉辦黑板報、墻報評比、戰士書法比賽,還舉辦書法培訓班,培養了很多書畫人才,他榮立了三等功。
許芝基轉業到廣州鐵路局,分配到廣州火車站履職美工之職。每天的工作除辦好宣傳欄,就是根據不同環境,以各種不同風格,不同的文字和畫面設計不同風格的指示牌,為每天數以萬計的旅客服務。廣州火車站很多站牌,站名都是他的手筆,很多宣傳欄和告示牌也是他的杰作。
他說:“如果說井岡山三年多是在上學,回到部隊是畢業實習,到了地方就是發揮專業知識,為國家做貢獻。”
許芝基已經退休15年了,似乎比上班還忙。他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特別是一些公益活動,都少不了他的身影。貧困山區孩子,敬老院老人,留守兒童,他都獻過愛心。
我和許芝基既是戰友,又是摯友,采訪他卻有點困難。因為他談別人多,講自己少;對別人的事情記得清楚,對自己的事總是健忘。其實,這正是他的可貴之處。
他豪爽重情,儒雅剛健,做事嚴謹認真,做人誠實低調,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對他的評價是:為人低調不張揚、含蓄不招搖,榮譽面前謙讓、同事面前謙恭、長者面前謙敬,為人處事謙善。
許芝基聽了,合掌贊曰:“知我者,欒瑞生也!”
有一次,我去他家拜訪,他鋪開宣紙,說要寫一幅字送我。說著,揮毫寫了一個篆書善字。他說,與人為善,是做人的根本。善字最早見于金文,其本義是像羊一樣說話,有吉祥美好之義。
他指著這個善字說:“你看這個‘善’的字形,上面一只‘羊’,下面是‘言’,而且羊的頸上系著繩套,寓意‘羊’的馴良美好的品性之意。”所以“善”的本義是“良”、“好”、“馴善”,其后又引申出“友好”、“擅長”、“贊許”、“容易”、“熟悉”等意思。
前不久,他因為眼病做了手術在家休養,剛好一位酷愛書法的年輕人來訪,他熱情接待,還書寫一幅字相送。他寫完以后,覺得頭暈眼花,轉身撞到凳子,差一點摔倒。當這位年輕人得知老人家剛做完手術時,感動的眼睛濕潤了。他說:“許老,字好,當為我師;人好,是我的楷模。”
從這位年輕人對許芝基的贊譽,我明白了許芝基送我善字的緣故,為什么一個善字說文解字講了那么多,因為與人為善是他做人的根本。
評價一幅書法作品,不但要看字、看筆,更要看氣。氣者,韻也,是作品所體現的一種整體的格調和意境。我國著名書法家、詞作家藍巖看了許芝基的作品后感嘆道:“走進許芝基先生的書法空間,總是讓人眼界大開。我能感知他書寫空間中的韻味,能在橫豎點轉的筆觸中感受到他的軍人情懷,他的筆墨間涌流著張力而韌性的力量。觀他的書法,跌宕起伏、渾樸雄強、用筆果斷、線條豐富,視覺沖擊力很強。呈現出一種簡淡清遠、洗盡鉛華、復歸于樸的意趣。”
中國書畫家協會副主席、榜書武術大師許一發對許芝基的書法也大為贊賞。他在一篇文章中寫到:在許芝基的書法作品中,那種處處用力、處處見情的獨特韻致躍然紙面,這種韻致時而見于流暢灑脫的線條上,時而表現在勁峭險峻的結體上,時而又呈現在若即若離的間距上,秀拔如卷松垂澗,蕭疏如冰痕雪彰,用筆樸健渾厚,用墨簡淡疏朗,意韻悠長。
看許芝基寫篆書,要用心看,用心觀賞,才能感受到篆書美。篆書的許多筆畫看似一筆完成,實則靠若干搭接筆而寫成的,要使接筆處不留痕跡。只見,許芝基鋪好宣紙,潑墨揮毫,前一筆的盡處沒有回鋒,后一筆勢插入,兩筆重合,將搭接處掩藏于筆畫之中,恰到好處。許芝基說:“搭接筆,是篆書筆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環,掌握了這一環節,就能使字舒暢婉轉,遒勁自然。”
經過許芝基介紹我才明白:篆書的筆順和漢字筆順規則基本相仿,如先橫后豎、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等,重要的是要掌握和漢字不同的筆順,而這些不同之處正是篆書筆順的特點,掌握了這些特點,就能把握好篆書的結體,做到勻稱勻衡。
許芝基一邊運筆,一邊介紹“對稱均衡是篆字的特點,先中間后左右、先外包后里頭、先主筆后副筆、先副筆后主筆,都要靈活運用”說著,一幅大篆就寫好了,我仔細觀賞,字字端莊、凝重乃至有幾分肅穆之感的秦刻石。
《中國書畫家報》總 編 輯 趙 天 勇,稱 贊 許芝 基 的書法——用墨淋漓、枯藤纏樹、蒼郁老辣、陽剛勁健。運筆具有很強的張力,且內斂于中,講究墨法、技巧和形式有機結合,中鋒輕健而回鋒收筆極具氣勢,轉折素帶、縱橫布局,看其作品往往充滿了線條流動的美感。
我細細觀察許芝基寫字,潑墨揮毫間似乎能聽到筆筆有聲,字字發言。由此想起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對許芝基的書法藝術評價:“墨中有話,筆下有言。”從他書法作品中,我感受到了文字間流溢的率真,透露出堅毅性格和那種“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意志力,帶來一種超越書法藝術本質的享受。
許芝基老師作品賞析:
美人卷珠簾 深坐顰峨眉
但見淚痕濕 不知心恨誰
規格:180x50cm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規格:200x50cm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規格:138x34cm
風雨同舟
規格:190x50cm
禪茶一味
規格:180x50cm
參—壯身之寶也
規格:50x80cm
人生哪有多如意
萬事只求半稱心
規格:180x50cm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規格:180x50cm
紅軍不怕遠征難 金沙水拍云崖暖
萬水千山只等閑 大渡橋橫鐵索寒
五嶺逶迤騰細浪 更喜岷山千里雪
烏蒙磅礴走泥丸 三軍過后盡開顏
規格:200x50cm
吉星高照
規格:180x48cm
寒夜客來茶當酒 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 總有梅花便不同
規格:100x50cm
山高人為峰
規格:230x50cm
禪心
規格:100x50cm
家和萬事興
規格:210x50cm
見賢思齊
規格:100x50cm
室雅蘭香
規格:180x50cm
寧靜致遠
規格:180x50cm
春華秋實
規格:100x50cm
同樂 共享
旦起賞曦光 清風撲面涼
心思留夢影 筆墨賦詩香
韻霍浮云外 千吟意念藏
琴書還達愿 藝海品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