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山西省青年企業家商會會長、山西水塔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武崢興
山西有“兩黑一白”。白,是汾酒;黑,是煤炭和老陳醋。
據考,早在3000年前,晉人就已經釀醋。隨著明清兩代晉商走南闖北,山西老陳醋開始享譽全國。“世人論醋,無不稱山西”,而中國的“醋都”,則在山西省會城市太原往南40公里外的清徐縣。
如果是深秋時節,站在清徐縣城一座49.88米高的醋文化博物館頂樓極目南眺,在萬畝如火搖曳的高粱地包圍中,可以望到一片由萬口黑釉陶缸縱橫排列的巨大“缸陣”,赤紅與黝黑在烈日下交相輝映,蔚為壯觀。

陳設有1萬口大缸的老陳醋陳釀區。
“3萬畝高粱生產基地中間的這個陳釀區,有1萬口大醋缸,每一口缸存放著1千斤陳醋,一滴正宗老陳醋要經過蒸、酵、熏、淋、陳5步82道工序,再放入這里用少則兩年多則十年的冬撈冰、夏伏曬,貯陳老熟,才能出甕。”武崢興說。
老陳醋是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的結晶,是晉文化的“金名片”。從2008年起,武崢興子承父業,開始守護這筆“三晉先祖的饋贈”,十余年的冬淬夏曬,蒸酵熏淋陳,沒有讓這個年輕人的初心失味,反而變得足夠醇厚。“水塔醋業的使命和目標是,傳承國醋文化,造福人類健康,打造世界醋業第一品牌。”
沁入骨髓的醋味

充分應用新技術新設備的現代化生產車間。
2008年,清徐縣的醋業界發生了兩件值得關注的事情。
一件是舉辦了第二屆醋業博覽會;另一件,則是當地最大的食醋釀造企業——水塔醋業換帥。前者讓山西“醋人”信心倍增,后者則引發業界一片質疑。
其時,山西整個食醋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鎮江醋企在山西攻城略地跨區域發展,無論是建廠規模還是設備硬件,都要超過山西的醋廠。山西當時全年食醋產量約30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10,但全省卻有醋廠500余家,大批小廠為了生存猛打價格戰,致使全部醋企利潤低的可憐。與此同時,長久以來山西各醋廠都標稱自己的醋為“老陳醋”,但哪家醋企的產品最為地道正宗,除了本地人知曉,外界一頭霧水。
眾而不強、競爭無序,產品單一、名品缺失,融資不暢、利潤微薄,管理落后、技術陳舊,凡此種種,再加之氣勢洶洶的南醋北進,一系列內憂外患,讓山西上下開始疾呼——“重振晉醋雄風”。
然而“醋老大”保衛戰剛剛打響,被寄予厚望的全省規模化醋企之一水塔醋業突然臨陣換帥,且換上了一名年輕又沒有行業經歷的少帥,外界難免噓聲一片,但水塔醋業的老帥武潤威卻不為所動。
武潤威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清徐老陳醋釀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從二十出頭就在村辦小廠跟隨老師傅學習釀醋,一路從學徒、會計、工程師、廠長做起,將一個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村辦釀醋小車間發展改組成股份有限公司,到2008年的時候,水塔醋業已經是全國食品工業優秀龍頭企業。
“多年來,水塔在山西同行業中首創陳釀一年以上陳醋標準,最早采用固態發酵法,將醋糟回收利用,在醋酸發酵中以大缸取代小缸,用稻殼代替高粱殼作輔料生產老陳醋,2006年我們的老陳醋釀造工藝被評入國家首批非物質遺產名錄。”講起水塔醋業在業界的貢獻,武崢興如數家珍,雙眼閃爍著異彩。
武崢興從小跟隨父親在醋廠長大,從早到晚喜歡和一群老師傅們泡在車間里,手里捏著一把糟料,身上始終彌漫著沁鼻的酸味,在一群同齡小伙伴們中,一個個脫口而出的“釀醋秘訣”常成為他炫耀的資本。在清徐縣,戶戶能釀醋,人人會制曲,是流傳了幾百年的一個傳統,醋是沁進骨髓里的氣味。這種耳濡目染,讓武崢興在不自覺中早已成為了一個地道清徐醋人。
“釀醋是一門精細工藝,你得熱愛它,鉆研它。崢興從小跟著我在醋缸里長大,熏都把他熏透了。”武潤威對自己的兒子充滿自信。

武崢興
2006年7月,武崢興從天津理工大學畢業后進入了北京國投公司。他原本打算出國攻讀工商管理,“當時父親年齡逐漸大了,面臨代際傳承,食醋市場競爭激烈,家里公司正進行改革,最終留在了國內。”而這兩年的短暫資本職場歷練卻為他的日后帶來了收獲,“讓我看待問題的時候,往往能夠從更加宏觀、從整個產業行業的角度去思考,這可能是和父輩們不怎么一樣的一個地方。”武崢興說。
對于沉悶而老派的晉醋行業,此時太需要吹入一股新風了。
老陳醋的新味道

工人在發酵車間用傳統技藝制醋。
醋,是山西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調味,也是縱隔千里依然難舍的綿綿鄉情。
2008年,武潤威退出管理層,25歲的武崢興返回故鄉接替其父正式出任水塔醋業董事長。與武潤威一同退出的,還有曾經和他創業打天下的另外7名元老。
“父親說,給你最大的待遇,讓你快速成長。他們只當股東,不再參與任何管理。”面對巨大壓力,擺在武崢興面前的只有一條出路——順應時代,徹底變革。
水塔醋業是農業產業化企業,地處農村,“當時的企業發展形成了某種思維定勢,一些老員工容易憑經驗做事,很多新的觀念和工作方式很難再進入”。武崢興說:“上一輩靠吃苦耐勞、敢想敢干闖出了事業,但時代不同了,必須要用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武崢興第一步改革放在了人才重塑上。一方面從全國各地招聘高素質、高水平、高學歷的青年就任公司高層;一方面推動決策層與管理層的分離及新老交替。今天,平均年齡35歲的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人才遍布公司各個重要崗位。
解決了人才問題,接著就是企業的重新定位。2008年,水塔醋業只是一家調味品企業,武崢興和團隊反復研判后,決定將企業轉向為健康產業,營養產業。他的戰略定位是,以醋為基,多元發展。“多元,但絕不跨行”。幾年間,山西大批資本進入煤炭、地產等高利行業,食醋業雖然微利,但水塔醋業不為所動,“我們只做醋,專心把一個行業做精做細”。
2008年,他一上任就一刀切掉了企業原有的玻璃瓶、塑料壺、紙箱等配套包裝廠,“在這些項目上我們不專業也無優勢,專業的事情必須交給專業的人來做”。而在釀醋這件事情上,武崢興無疑是專業的。

武崢興在查看生產原料。
當時水塔醋業有3000多員工,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進車間干苦力活,“勞動密集型的現狀必須改變”。國內買不到釀醋企業的自動化生產設備,水塔醋業就自研解決,研制出了旋轉式恒溫酒精發酵罐,變之前靠一群工人一鍬一鍬鏟料進缸、木錘壓實、塑料封口,到現在只需要一個工人操作就能全部解決。
除了勞動強度大,老工藝生產周期長、出品率低等缺點也制約著食醋業的發展。“老一輩只講如何傳承,我們在傳承的同時還必須講科技和創新”。2008年,武崢興在水塔醋業引入ERP系統,打通了從采購直到分銷零售的各個環節,實現質量安全可溯源。在傳統釀醋工藝上,他又結合計算機技術、通訊顯示技術、傳感技術,實現“電腦制醋”標準化生產。
隨著產量的增大,銷售成為重要環節。“之前公司以生產為導向,但現在必須轉變到以市場為導向,一切圍繞營銷轉”。2008年上任伊始,他就在“醋香不怕巷子深”的水塔醋業歷史上第一次成立了自己的營銷公司,2009年又成立電子商務部。針對現代人注重綠色養生的市場需求,同年他在北京組建國內最前沿的山西老陳醋科研中心,開發醋飲品、保健醋、醋日化品、醋護膚品等一系列品類。“幾年時間內我們采集了全國四大名醋數千個數據,構建了全球首例老陳醋指紋圖譜數據庫,先后投入資金至少1.5億元,讓一個傳統企業嬗變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對于武崢興在老祖先用了幾百年的釀醋工藝上的頻頻“背祖”和“不務正業”,武潤威大為不滿。“他經常躺在床上一晚上一晚上氣得睡不著覺。這是我媽悄悄告訴我的。”武崢興笑著說。
“但他從來沒有公開反對過我,當面總說年輕人沒有不犯錯的,要給你們容錯空間,永遠支持你。”講這句話的時候武崢興輕松的語調突然變得低啞,但神情卻始終充滿驕傲,“我特別感謝我的父親,他是我的燈塔,是望遠鏡和拐杖。”

“水塔” 商標被認定為馳名商標。
武崢興沒有讓父親失望。僅僅3年之后的2011年,水塔醋業的食醋年產量就達到了15萬噸,年銷售收入近5億元,“水塔”寶塔500ml十年釀老陳醋還榮獲當年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金獎。
心中奮斗的執念

武崢興掌舵后開發了一系列老陳醋新系列產品。
今天,水塔醋業年產量已達30萬噸,不僅是國內餐飲行業最大的食醋供應商,也是國內食品巨頭統一、亨氏、華龍等的長期供貨商,產品出口歐、美、東南亞及阿拉伯國家和地區,“但食醋行業利潤低,再加之國際資本和國內調味品行業大鱷對中國調味品市場的大舉進軍,山西老陳醋面臨著比十幾年前那場保衛戰更為艱難的局面。”武崢興說。
2019年5月,在一場時任山西省委書記召集的企業家座談會中,武崢興提出建議:提升山西醋企的品牌影響力和科技創新力,切實保護傳統老字號和傳統工藝,用山西源遠流長的醋文化為產業賦能。
清徐是山西老陳醋的正宗發源地,其傳統釀造工藝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某種意義上講,清徐醋企的盛衰,牽動著山西老陳醋的未來命運和走向。“傳承守護好老祖宗的遺產,將山西悠久陳醋釀制史孕育出的晉醋文化與現代醋產品實現無縫銜接,對于打造山西醋產業的新發展模式,提升山西醋品牌知名度,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意義。”武崢興說。
早在上世紀末,武崢興的父親武潤威就開始了有意識地在山西醋文化的挖掘弘揚中發力。企業發展階段不惜斥資2000萬元,在清徐縣東湖之濱原水閣樓舊址上建起了中國首個醋文化博物館。之后的近十年中,水塔醋業在山西整個食醋行業的一片低迷中奮力突圍,無暇他顧。但守好山西老陳醋,光大山西老陳醋,一直是他們父子兩代的夙愿。

寶源老醋坊的工人正在用傳統潤糝蒸煮法制醋。
武崢興接任后,開始了對具有500多年歷史、曾是明清兩朝皇家貢品醋產地的“寶源老醋坊”還原重建。他不僅在建造時全部采用青磚灰瓦及木制雕刻,還讓工人身著明代服飾,重現石磨研磨、碾子碾壓、古法發酵、火坑熏蒸、木鍬翻醅等工序。
為了充分復刻古法老陳醋順乎日月天候的自然陳釀過程,他在醋坊外又建起一個存放有萬口千斤大缸的陳釀區。“這種工藝無法使用機械,撈冰曝曬全靠人力,雖然成本高,但保證了品質,也提升了企業的獨特文化內涵”。
一名為歐洲一家出版機構拍攝專題片的電視導演,在探訪“醋都”清徐時偶然走進了“寶源坊”,返程后難掩激動寫下博文:“在古法釀醋的展示現場,傳統工匠們沿襲最古老的方式制作陳醋,他們不僅僅為了展示給我們看,實際上他們在從事生產工作。現在想起來,我仍然能感受到釀房里的高溫,聞到彌漫的醋香,即便已經有了現代化的生產線,他們仍然通過這樣的方式,傳承和延續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

還原重建后的寶源老醋坊。
如今,“寶源老醋坊”已經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對醋文化的挖掘,也讓水塔品牌變得更加厚重,產品附加值逐年攀升,“1斤手工精品醋由以前的幾元可以賣到今天的幾百元。”
企業基本盤做大了,武崢興開始騰出更多精力做一些似乎與賺錢“不沾邊”的事情。他奔走全國各地,將幾千年中國農耕社會中與醋相關的用品幾乎全部收羅其中。10萬根從古到今的秤桿,10萬個形態迥異的醋缸,幾萬個斗、耬,從盈盈一掌的醋壺到體高過人的扇車,在“寶源坊”里,能夠看到每一個歷史時期曾經與醋相伴過的每一件器物。“老陳醋是中國幾千年農耕文明的智慧產物,有豐富的實物史料,我們這代人如果不去搜藏這些,十幾年后可能就再沒有機會了”。

3萬畝高粱生產基地。
近年來,武崢興又以“公司+困難農戶”模式,在企業周邊建立起了3萬畝高粱生產基地,為周邊困難農戶、五保戶免費提供優良高粱種子,以高于市場價0.15元的價格收購糧食。這是一件普惠多方的事情,山西有117個縣唯獨清徐能產好醋,一個重要因素是當地氣候能夠生長出最適合釀醋的高粱。“3萬畝高粱基地既保證了老陳醋最純正的原料供給,還為周邊農村創造了1500個勞動力就業崗位,每年至少為農戶帶來6000萬元的增收”。

武崢興代表商會向太原兒童福利院捐贈物資。
十幾年前,武崢興給自己定下目標:將調味產業轉為健康產業,將傳統企業升級為高新技術企業,將賣產品轉為賣文化,如今這些目標已經一一實現。

在商會會長辦公會上,武崢興與大家進行交流。
2017年,為了團結一批像他一樣摯愛山西的年輕人共謀發展,山西省青年企業家商會應運而生,武崢興被推選為會長。幾年間商會成立多個專業委員會,在全省省直商會中最早開創“積分制”管理,與日、韓、俄等多國的相關商會建立起友好關系,會員也從成立之初的100人發展到了300人。
“我沒有做出什么成績,只是給大家做好服務,建好了一個家。在山西為老陳醋建家,在企業為員工建家,在商會為會員建家,有家就有奮斗的執念,就有前行的根基。”武崢興謙虛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