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6日,貴州省赤水市大同鎮,楊昌芹上山查看制作竹編的竹子。王長育 攝)
它快400歲了,發軔于明末清初,流傳于現世——赤水竹編,以竹為軀體,以藝術為生命。
赤水竹編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楊昌芹是這門手藝的傳承人。今年全國兩會之際,這位全國人大代表又一次把非遺傳承寫在了議案里。
“與現代人的需求融合——打開市場——讓更多人認知、喜歡,才能發展與傳承。”楊昌芹說,很多老手藝煥發新活力,莫不如此。
用商業的力量展現文化的價值,楊昌芹更期待電商,它是讓赤水竹編飛越大山、走向世界的翅膀。
對于擁有中國最大電商平臺的阿里巴巴而言,這是一次用實際行動靠近傳統文化、興農扶貧的機會。今年年初,淘寶發布的《非遺老字號成長報告》顯示,目前已有近五成國家級非遺手藝入駐淘寶平臺。
我國擁有如此多的大國工匠,理應讓豐富多元的文化底蘊延傳,澤被后世。
(2018年11月10日,女工們在赤水竹編傳承人楊昌芹(前)帶領下創作竹編。王長育 攝)
手藝匠人:竹編是我一輩子的事業
17歲精研赤水竹編,老手藝人楊昌芹“藝齡”不短,但年紀不大,她出生于1990年6月。
在剛結束的“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中,楊昌芹入選,成為最年輕的“中國非遺年度人物”。
蘇軾有詩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是楊昌芹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自幼接觸竹編,經過她手的工藝品,少則幾十件,多則上百件。這些年,她編制藝術品至少有上千件。
竹絲是她最默契的老朋友,手里有它,心無旁騖。耗時最長的一件作品,楊昌芹用了三個月。
眼前這位“90后”姑娘面容清秀,皮膚白皙,唯獨雙手提前爬上了褶皺,她笑笑,“這是經歷。”
(2017年12日10日,在貴州省赤水市,楊昌芹在進行竹編創作。)
婆婆是赤水竹編的第五代傳人,楊昌芹是第六代傳人,赤水竹編和她們在一起幾十年,婆婆編出過價值幾十萬元的藝術品,楊昌芹創作過價值幾萬元的作品。那背后透著非遺濃厚的文化價值。
她會說起竹編的故事,一件作品要歷經刮青、破竹、染色等二十多道工序。
拉絲環節最關鍵,制作現場,很多女性工匠身旁放著一個小水杯,蘸水破竹拉絲,把一厘米寬的篾片分割成二十多根細竹絲,竹絲越細,編出來的作品就越精致,輕薄如綢。
赤水的竹節最長的有1.4米,竹節柔軟,土壤、水質、空氣環境都決定這里是竹編藝術品最好的誕生地。
(2018年5月6日,貴州省赤水市大同鎮,一名女生在跟楊昌芹學習竹編。 王長育 攝)
“竹編是我一輩子的事業。”楊昌芹喜歡匠人的簡單和純粹,但她說,直到現在,她還沒有編出最讓自己滿意的作品。
“比編出一件最滿意作品更重要的是,這文化要傳承下去。”楊昌芹說。
非遺傳承人:把竹藝留住,帶更多人走向未來
赤水,中國十大竹鄉之一,截至2018年年底,有竹林面積131萬畝,楠竹、慈竹、斑竹等二百多種竹子。
公開資料顯示,當地從事竹編生產的手藝人超過1000人,帶動3000多名農村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
過去,很少有人意識到這自然資源的珍貴,竹子都是直接拿去賣,平均每噸450元左右。如今,一棵小竹子經過精細加工成竹編畫、竹籃等工藝品,身價可以翻幾十倍,甚至上萬元。
而楊昌芹帶領手工工匠們,尋求發展,保留文化。
(2019年1月27日,楊昌芹(中)在指導學徒制作竹編。鄧剛 攝)
由楊昌芹創立的竹藝公司,從一個小加工作坊發展到公司化運營,帶動了當地20余名留守婦女就業,年營業額已達300多萬。
手工團隊中絕大多數人是留守婦女,楊昌芹最難忘的一幕是:很多女工匠的背簍里,經常載著襁褓中的嬰孩,孩子會走了,也在竹藝間成長。
這一幕讓楊昌芹有兩個念頭,希望她們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赤水竹編后繼有人。
2018年3月5日11時45分,身著苗族盛裝,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在人民大會堂前廣場上,手持一幅全手工制作的竹絲畫,向全球媒體展示。
(去年全國兩會,人民大會堂前廣場上,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展示手工畫卷。來源:多彩貴州網)
畫卷舒展,上面九個字,“銘記初心,走進新時代”。
一年后,楊昌芹說,一直的初心,就是帶領更多人脫貧、致富、更好地走向未來。
接觸電商,是她們走進新時代的第一步。
人大代表:從“指間手藝”到“指間經濟”,期待電商
在興農扶貧、傳承非遺文化的兩個大目標上,楊昌芹和阿里巴巴是高度契合的。這位全國人大代表向阿里巴巴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讓非遺文化和互聯網發生化學反應,并能讓扶貧和文化傳承持續下去。
據阿里巴巴大農業工作組介紹,阿里一直將保護非遺、傳承文化作為重點項目。
線上依靠淘寶、天貓平臺,線下依靠專項工作組,為從事非遺產業的淘寶商家搭建平臺。
根據文化部非遺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近5成“非遺”手藝在淘寶上得到了實踐與傳承。
阿里巴巴大數據顯示,2018年,淘寶消費者人均購買非遺、老字號商品超過2件,5成消費者購買金額超過300元,其中80后、90后消費者占比超7成,年輕一代已成為傳統文化消費主力軍。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發展處處長張志云認為,非遺和扶貧的結合是一種路徑。借助淘寶等電商平臺,可以幫助貧困地區把非遺資源變成非遺經濟。
從“指尖手藝”到“指尖經濟”,貴州多地政府也在非遺入淘的契機中找到了有效的脫貧新模式。
(2018年5月6日,楊昌芹用手機展示自己的電商網店,非遺+電商她已經開始探索。王長育 攝)
阿里巴巴大農業工作組表示,接下來將定期、持續地推進互聯網+非遺,比如定期聯合阿里拍賣、淘寶直播等團隊,安排“非遺拍賣專場”、“讓直播鏡頭面對非遺”,讓公眾增加對非遺產品和傳統文化的認知、認可。
楊昌芹聽后,不住點頭,她希望電商的人才培育和運營配套服務也可以在當地生根發芽,讓更多人接駁新時代,精于手藝,懂得電商,讓互聯網變成通路和催化劑,把傳統非遺和時尚發生化學反應,離市場更近一些。
(2019年1月27日,楊昌芹在計算網店銷售情況。鄧剛 攝)
楊昌芹最后說了一句話,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這既是當上全國人大代表后,她內心對責任變化的感知,也是她對非遺依靠電商騰飛、傳承與扶貧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