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明,1956年生于皖南徽州,1982年2月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1989年5月北大中外比較文化研究班畢業。中華美學學會會員,中國文藝家評論家協會會員,安徽省美學學會名譽會長,安徽省中國畫學會副主席,黃賓虹畫院副院長,公麟美術館學術總主持,安徽省文史館特約研究員,教授、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著作有《現代審美與哲思》《尋找美的家園》《青年審美哲學》《藝術欣賞》《本體之觀》(合著)《大師的風景》《大師文脈畫品》等。發表論文16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30余篇。長期從事美學、書畫研究與教學,并勤于書法創作,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各類書展并獲獎,編入數十種書畫集和期刊。
借古開今的有益嘗試與新起點
陳祥明
國家藝術基金《“傳古拓今”金石拓創新應用人才培養項目》作品展與廣大觀眾見面了,值得恭賀。此展80余幅作品,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新穎多樣,其中不乏探索性、創新性作品,從中可見出學員們傳拓技藝的基本工藝水平,可見出其“傳古拓今”的藝術表現潛質,可見出其借古開今的文化藝術理想。這是一種學習成果的精彩展示,也是一種人才培養項目的精心總結。作為授課教師之一,我與學員們有過短暫的卻是比較充分的對話交流,我感到這些青年才俊思想活躍,激情四射,有藝術潛力,有理想追求,日后只要勤勉不輟,持恒精進,定能在“金石拓”以及相關藝術領域獲得豐收,卓有成就。
這次展覽是借古開今的有益嘗試,也是新的起點,今后更加任重道遠。“傳古”為了“拓今”,而“拓今”必須“傳古”。與古為新,借古開今,是文化藝術工作者的神圣職責。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包括金石文化經典,既要千方百計保護好,又要竭盡全力傳承好,還要汲取其精華以融入新藝術創造,這無疑是更重要的事情。吳昌碩曾將古老的石鼓文意韻融入書畫,開啟近代具有金石意味的新書風新畫風;齊白石將古代金石技藝引進篆刻和花鳥畫,創一代篆刻新風與寫意花鳥新貌;黃賓虹更是廣泛研習古代的金石、篆刻、碑帖、繪畫,總結出“五筆七墨”,并以書入畫,開現代寫意水墨山水新境界。潘天壽曾贊譽黃賓虹是借古開今的山水畫藝術典范,而他自己也成為借古開今的花鳥畫藝術大師。這些前輩藝術家是我們應該學習和追求的,“雖不能至,心向往之”,這是為學為藝的一種品格、一種境界。
對待優秀傳統文化要“創新性繼承、創造性轉化”,這是每個文化藝術工作者應有的正確態度。要將“雙創”化為我們的自覺自律,即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將繼承與創新統一起來而非對立起來;在賡續中發展,在發展中賡續,將賡續與發展貫通起來而非割裂開來。“雙創”是我們國家繁榮發展文化藝術事業的大政方針,也是我們個體從事文化創造與藝術創作的價值導向。
“傳古拓今”,這初心與責任,將激勵我們不斷精進!
2022年7月6號
學員部分作品
王海迪 《落木-1》 56cmx74cm
齊魯 《野處叢生之源》 48.5cmx117.5cm
馬興建 《歷史碎片·2》 67cmx139cm
陳曉虎 《防疫之三》 69cmx69cm
金俊 《城•語系列之二》 160cmx48cm
李昕 《跡》 90cmx120cm
于露 《衣系列四》 68cmx68cm
高敏 《玉玲瓏》 70cmx13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