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桃華龍華軒畫館監制
中國畫乃至傳統中國藝術的精神,其價值體系之核心可以概括為一個“寫”字。哲理畫境、詩情畫意都以“寫”的方式表達出抽象的形而上的美。中國畫中的“線”,正濃縮了“寫”的精神與形式,凝聚了中國審美思維的核心和傳統藝術之精華。

梁騰,字勉之,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人。本科、碩士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澳門城市大學博士生。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課題研究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李可染畫院青年畫院畫家。出版專著《大美為真:楊曉陽傳》《新視野·當代名家中國畫鑒賞系列叢書》,文章和藝術作品見于《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中國美術報》《藝術市場》《書畫藝術》等國家級報刊。

自2012年梁騰在廣州美術學院攻讀中國畫山水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學位以來,梁騰學藝問道已逾十載。他胸懷高遠、為學踏實、稟賦聰慧、孜孜不倦,十年間書畫印兼修,于文史哲亦均有長進。觀其近期所作,在題材上,他致力于“塔系列”“故園系列”“拓片補繪系列”的探索;在內容上,他能夠堅守傳統,將筆墨、款式、圖章、詩文糅合;于形式上,他亦能別出心裁、與時俱進。令余耳目一新,實為可喜。

十年間,在不斷求索的過程中,留在他身后的是一串串扎實的“腳印”,有如雪泥鴻爪。回過頭看,這些“腳印”也成為他取得成績的奠基。他碩士畢業后,在人民美術出版社參與編校了部分藝術類書籍,后入職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成為一名記者編輯,在藝術媒體行業耕耘數年,發表百余篇評論報道文章。

梁騰在中國畫領域的創作與研究,受到藏家與學界的高度關注。學界認為梁騰的創作有思想、有內涵、有突破,越品越有味道。其完成的主題性繪畫創作多次獲得中國美協舉辦的全國性展覽獎項,并多次受邀參與中國美協主辦的展覽活動與創作,在青年一輩中國畫家中具較強的研究能力和創作水準。

致力于中國畫寫意精神的表達,是藝術家梁騰從學中國畫之初便開始探索和致力的。寫意性是中國畫寫意精神的承載,一直以來,藝術家不斷地在中國傳統的藝術和美學當中汲取可供轉化的養分,借中國古典藝術大師董源和巨然之的“苔點”、范寬之的“雨點”,從點畫的回旋、轉折、穿越、交錯中傳達對筆墨的認識,運用其中的跌宕起伏,賦予線條豐富的形式變化,從而隱喻多重空間。從線到點的轉化,可以看出藝術家中國式的現代構成觀念的成型。

梁騰寫就的形象和筆墨語言并非符號化的,其山石樹木遵循基本傳統山水畫的筆墨,而從董源、巨然、范寬、米友仁的技法中衍生出的繁密的墨點又讓其畫面充滿獨特的個性。當然,藝術家的這種個性是通過中國傳統藝術演變而來的,同時,他又不斷地以歷史的眼光來審視自身,在不斷修正、證實和證偽中形成了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各具代表性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