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曾評價戲劇是“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戲劇是濃縮人生,我們觀劇鑒今,從戲劇閱盡世間百態。而戲劇幕后,戲劇工作者的劇場人生也同樣耐人尋味。
9月9日晚,在由中國移動咪咕、東方衛視、南方周末聯合出品的原創人文書信體節目《我相信》播出第六期。在“展信人”韓雪引領下,戲劇導演陳薪伊擔任主線嘉賓,與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向隆萬教授,演員倪萍、濮存昕,戲劇導演王筱頔共聚節目現場,分別從戲劇導演、演員和觀眾的角度,展現戲劇人生,講述臺前幕后的信念故事。
“每一部戲都是給觀眾最高級的精神食糧,作為你的觀眾,何其幸運!” 作為26年來看了陳薪伊40多部戲的“老粉絲”,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向隆萬教授來到節目現場,以信回應陳薪伊的信念之聲,讓我們看到了戲劇與觀眾之間的雙向奔赴。
從1996年的《商鞅》開始,向隆萬和太太蔣馥就成了陳薪伊的忠實觀眾,“這部戲,我們夫婦倆看了不下五次”。26年來,向隆萬一直追隨著陳薪伊的腳步,上海、蘇州、常州……只要有機會,陳薪伊的戲劇他都不會錯過。
“大氣、黃鐘大呂、振聾發聵”,節目現場,向隆萬一連用了三個詞贊賞陳薪伊的戲劇,“從古代的商鞅、蔡倫,一直到鄧世昌、袁崇煥,到現在的蔡元培,吳孟超、樊錦詩,集體的像《長征:不朽的豐碑》《霓紅燈下的哨兵》,包括上次非典和這次抗疫,對于疫情下白衣戰士,陳導的作品都熱情歌頌,特別感動。”在向隆萬看來,陳薪伊的作品不僅是藝術,更是精神上的升華。
除了在謝幕時擊節贊賞,向隆萬還會以詩歌的形式寫下自己的觀后感。陳薪伊在節目中回憶到,在每一場戲劇結束后,她都會收到向隆萬的觀后感“信”,“我每一次讀他的詩都想流淚,以前是短信,現在是微信,每次都是回去就寫,沒有隔夜。你要知道26年每一部戲,我自己的作品都沒有這樣的編年史。”節目現場,向隆萬將觀后感手寫編輯成冊,親手送給陳薪伊,這封特殊的信,承載著戲劇與觀眾一次又一次相遇的美好,導演與觀眾的信念在此緊緊交織。
“可以沒有劇場,我在廣場演;可以沒有燈光,我在白天演;可以沒有音效,但是不能沒有觀眾。”陳薪伊曾如此形容觀眾之于戲劇的重要性,正如《我相信》第三期節目中著名京劇演員王珮瑜所向往的“戲曲演員和觀眾雙向奔赴”,陳薪伊也認為戲劇是演員和觀眾共同完成的,兩者相輔相成,她坦言,謝幕和觀眾一起合照是她的首創,自第一次在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結束后與觀眾合影后,登臺謝幕、合影留念便成了陳薪伊必不可少的節目。
寫信人向隆萬是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也是東京審判的中國檢察官向哲濬先生之子,他多年來一直在多國輾轉,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打撈”當年東京審判的史料,盡力還原歷史的原貌。
向隆萬希望東京審判能被搬上戲劇舞臺,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歷史、記住這段歷史,巧合的是,陳薪伊也想排一出東京審判的戲,展現中國人的民族尊嚴,“我們倆這個愿望快十年了,我一直想做這個”。當導演與觀眾的心心相惜、雙向奔赴,甚至有可能催生出新的作品,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在劇院看到這部極具歷史意義和價值的好作品。
由中國移動咪咕、東方衛視與南方周末聯合出品、南瓜視業聯合制作的《我相信》節目已經播出六期,由鄧亞萍、水慶霞率領的“冠軍嘉賓組”,單霽翔、王珮瑜引領的“文化繼承人”陸續登上舞臺分享信念。《我相信》前所未有地聚合了新媒體、衛視、紙媒三大內容引擎,以創新思維聚焦人文綜藝,展示了中國移動咪咕堅持原創、為社會提供正能量之源的決心與實力。作為具有創新力的省級衛視,東方衛視持續打造優質“人文”內容矩陣的嘗試,顯現了中國電視的文化責任與品格。南方周末也在此次綜藝跨界中,延展了紙媒的深度策劃能力和內容創新力。
《我相信》于每周五20:30更新,由咪咕視頻與東方衛視聯合獨播,并于每周六12:00,上線咪咕視頻會員尊享版。信念無價,展信有期,更多信念故事亟待觀眾打開,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