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11點,由優酷出品的首檔周更劇式養成綜藝《同一屋檐下》在錄制地上海開機。總導演黃斌、執行總導演林祥、監制程陽、總策劃章碧珍、制片人王婷婷、總統籌孫凰等制作團隊人員出席開機儀式,預祝節目開機大吉。
近幾年來,回歸生活、聚焦情感的觀察類節目持續井噴,它們均以“真人秀+演播室”的雙線交互敘事,主打求真務實,觀照現實議題。然而,在經歷一輪大爆發后,類型疲態已不可避免地出現,如何打破創新瓶頸,成為擺在行業面前的一道挑戰。
在一個多月前舉行的2020優酷年度發布會上,由王征宇帶來的新創節目《同一屋檐下》,引起了業內外的熱烈關注。它最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除了“首檔周更劇式養成綜藝”的全新概念,還在于制作團隊甘愿用“最笨的辦法”,在長達105天的時間里,像拍攝紀錄片一樣去記錄六位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素人都市伙伴,去觀察現在的年輕人到底在關心什么,困惑什么,渴望什么,用時間來承載故事的發生。
同為生活觀察類節目,《同一屋檐下》選取的人群樣本、關注話題、制作模式、播出方式都有一定的差異性甚至是顛覆性。
帶著對這檔節目的各種好奇,筆者于近日專訪了《同一屋檐下》總導演黃斌。他說:“我們的理念,其實是讓一群‘空巢青年’一起共享生活,因此節目的英文名就叫‘share life。這種共享,最重要的不是空間上的共享,而是情感上的連接。不論稱謂是同伴、室友、家人還是鄰居,這種‘在一起’的集體練習,大概就是當代青年對于‘家’的另一種想象。”
比愛情更多,比合租更深
關注都市年輕人的立體情感訴求
搭載阿里大數據的數據銀行,優酷從海量的用戶詞條和數據報告中,精準捕捉圈層文化的爆點、社會情緒的焦點、時尚前沿的嗨點,找到可以轉化為文化內容的角度,然后通過綜藝節目的形態進行表達,進而達成和用戶的共情、共鳴、共振。
《同一屋檐下》的節目創意,源于制作團隊對近兩年興起的“空巢青年”現象的深刻洞察。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大都市打拼的年輕人成了“獨居”主力,即使是更普遍的和陌生室友“合租”,其生活狀態也是獨來獨往的模式。
“造成‘獨居’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黃斌總結道,“這可能是新世代追求獨立的生活主張,也可能是一種迫于壓力、過度匆忙的無奈選擇,再加上這一代人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習慣了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擅長也不愿意處理沖突,但他們仍然渴望和他人建立關系。”
最好的朋友就在身邊,最愛的人就住在對面——《愛情公寓》會在真實的合租生活里出現嗎?《同一屋檐下》希望通過一場無限貼近現實的大型生活實驗,去探討讓一群年輕人組成“一個家”的可能性。
“原生之家以血緣為基礎,婚姻之家是法律層面的關系,而在Co-housing(合作居住)模式里,差異化的個體們相聚在一起,又經日常相處的碰撞與調和,成為一個親密團結的共同體。我們通過為年輕人營造這樣的相處空間,讓他們產生聯結,然后我們去觀察他們的日常,而我們的受眾又恰好是和他們處境相似的一群人”,在黃斌看來,“我覺得這種探索是被現實需要的,也是節目的可看性所在。”
相應地,《同一屋檐下》比其他觀察類綜藝涵蓋的維度更廣、主打的概念更新、關注的問題更深。它不限于單一的愛情內核,還將涉及年輕人的學業、就業、創業問題,原生家庭教育模式對子女性格的影響問題,外來青年異地生存的融入問題,不同生活方式和社交理念的碰撞問題等等。
巨大的話題開合度和文化包容性,讓《同一屋檐下》很有成為“中國年輕人生活圖鑒”的超級潛力,它不僅提出問題,也試圖給出指引、解決痛點。
樣本夠典型,差異夠充分
嘗試“去濾鏡”的現實生活實驗
如何讓年輕人透過節目看到他們的生活樣態,并產生共鳴?《同一屋檐下》的嘗試方法是:找到夠多元、夠典型的素人樣本,讓他們濃縮當下年輕人的代表性全樣態,再通過充分挖掘這些素人樣本的故事,用通俗易懂且讓人喜聞樂見的內容呈現出來。
談及邀請素人的標準,黃斌表示:“其實沒有統一的標準,因為他們太不同了,無論是圈層、顏值、背景、性格,都千差萬別。如果一定要說標準,我想他們每個人都是各自類型的代表,比如‘大齡被催婚代表’、‘青年創業者代表’、‘新興行業從業者代表’、‘普通社畜代表’等,同時,他們有各自的問題,比如‘懶癌’、‘拖延’、‘社恐’等,也有各種不同的困惑,有給我們講述故事、分享內心的延展空間,但本質上一定要善良,能夠為屏幕前的年輕受眾帶來積極的影響。”
在《同一屋檐下》已經鎖定的素人嘉賓身上,觀眾可以鮮活地感知到新生代年輕人的性格特質,尤其是未被老一代發現的“寶藏屬性”,比如有夢想、肯擔當、愛奮斗。
“我們嘉賓中有位20歲的大三小姑娘,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我以為這代年輕人幾乎不會有的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精神;還有一位所謂的‘富二代,他完全不是一個躺在父輩的成就里享樂的人,而是選擇自負盈虧、艱苦創業,每天給自己安排非常周密的計劃表并且嚴格執行,他的腳踏實地、勤懇專注,深深感染了我”,黃斌特別強調,《同一屋檐下》全然不同于走言情偶像路線的浪漫主義觀察類節目,而是一個去濾鏡、無渲染的現實主義題材生活寫真。
《同一屋檐下》的觀察團陣容,涵蓋70后、80后、90后、95后甚至00后的明星藝人,他們中有已婚人士,有大齡單身,也有堅定的不婚主義者,各自從不同的立場出發,輸出觀點和思考。
豐富性、極致性、觀照性,是《同一屋檐下》從明星嘉賓到素人嘉賓的共同特點,盡管不乏高顏值陣容,但我們相信它更大的看點,是這些千差萬別的個體在共處中會碰撞出的非常奇妙的火花。
場景化拍攝,陪伴式觀看
用105天的朝夕相處醞釀故事的發生
生活類慢綜藝已成為國內綜藝發展的重要方向,為對抗“審美疲勞”,幾大王牌慢綜藝都在各自探索新的突破:《向往的生活》通過增加飛行嘉賓的人數和頻次,來調節節目節奏、激發新鮮觀感;《親愛的客棧》第三季朝著“職場化”方向演變;《中餐廳》第四季尋根長江文化,主打“移動中餐”,在游輪上進行二十一天的奇幻漂流。
作為一檔全新的節目,《同一屋檐下》則用劇式制作的全新模式,對生活觀察類節目進行破圈探索。
據黃斌介紹:“不同于以往的360無死角監控拍攝,我們采用影視劇制作的場景化拍攝模式。畫面質感、鏡頭美感都是電影級的標準,素人以演員的身份飾演他們自己,整體上既有影視劇的高級氣質,也有真人秀的真實內容,進而誕生出‘真人劇’的全新節目品類。”
和傳統的生活觀察類節目相比,《同一屋檐下》更注重“養成”。節目連續拍攝105天,用充分的時間長度承載故事的發生,試圖打造常態周播的陪伴式觀看模式。正所謂“生活是最好的戲劇”,人物命運的不可預知和無從劇透,會構成它最引人入勝的看點,使得網友們以“追劇心態”加入其中。因此,無論是拍攝、后期、還是播出形式,《同一屋檐下》都是電視劇的制作模式,相信會帶給觀眾不同于以往所有綜藝的收看感受。
和有固定情節、人設的影視劇相比,《同一屋檐下》更強調“真實”。黃斌表示:“我們對素人是有前期的預判和篩選的,我們會充分了解他們的性格、喜好和習慣,根據他們各自的情況,將最有可能碰撞出化學反應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因此我們不太擔心‘沒有任何戲劇沖突’,并且我們的拍攝時長是105天,有足夠的時間讓故事發生,如果暫時沒發生,那就耐心等待。我們將充分尊重素人的意愿,只會想辦法呈現和外化他們的情感,而不會給他們強加節目組的想法和設計。相較于強烈而失真的戲劇沖突,我們更傾向于保護素人最真實的情感狀態,因為真實的內容表達往往才最有力。”
拓寬表達空間,涵蓋衣食住行
“綜藝+劇集”營銷模式強強聯合
慢綜藝憑借豐富的生活場景、美好的生活向往,成為品牌客戶近年來爭相追逐的“寵兒”。《同一屋檐下》在2020優酷年度發布會上一經亮相,就引起多方關注。
節目的錄制地位于上海,別墅是素人嘉賓生活的主場景,同時廣泛涉及了外出采購、約會、旅行、運動、休閑娛樂等各種活動的場景拍攝,一網打盡衣食住行,又因為素人嘉賓來自各行各業,對他們職業屬性的呈現進一步拓寬了場景表達,因此節目商業植入的空間非常大,可以說史無前例。
值得關注的是,優酷綜藝在生態打法上的協同效應,給予了《同一屋檐下》項目更大的營銷想象空間。過去一年,阿里文娛業務與阿里經濟體在103個項目上進行聯動,實現從曝光到運營化回流鏈路滲透、從資源拉通到業務協同共振的升級。目前,這種聯動已涵蓋優化集團資源配置、關鍵賽道的戰略協同等多個維度。
“我們選取的年輕人都是各圈層的類型代表,他們很有可能被打造成‘素人偶像’,因此,他們的一舉一動將對相似層次的受眾形成“模仿效應””,黃斌相信,“他們的生活習慣、消費趨向會被無形‘安利’給大家,帶動消費潮流。”
《同一屋檐下》因為兼具了綜藝屬性和劇集觀感,所以它在商業營銷上可以動用更有創意、更加復合的呈現方式。據黃斌透露:“我們采用的是劇綜陪伴式營銷,將綜藝的營銷模式和影視劇的營銷模式強強聯合,我們還將發起覆蓋‘追劇’全鏈路的互動活動,線上、線下深層互動起來。”
愿意用“最笨的方式”做“最長情的事”,是因為《同一屋檐下》的創制團隊相信,生活本身就是一檔“強情節、快節奏”的節目,當把綜藝拉回到生活的節奏里,一定可以找到讓我們熱淚盈眶的真實感動。這檔節目從表象到內核,都是一個可以讓年輕人去放松呼吸的窗口,它希望帶領觀眾重拾被自己忽略的情感、想法和感受,找到內心的堅定和熱望,然后更好地出發,去直面生活的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