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又回來了。
作為美國漫畫巨頭DC旗下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蝙蝠俠最初誕生于其1939年的漫畫期刊《偵探漫畫》的第27期。從那時候到現在,蝙蝠俠這個角色深入人心,已經出版了許多漫畫書,也被改編成系列動畫片、真人電視劇和電影。
可能很多人印象中的第一部蝙蝠俠大電影應該是蒂姆伯頓在1989年所執導的那版,其實不然,第一部早在1966年就已經誕生了,還沒看過的朋友,可以移步1905電影網觀看,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只有會員才能看全片。
再說回“蝙蝠俠”,在DC的大家庭之中,他是和超人并駕齊驅的兩大電影ID,當然,超人電影系列,比蝙蝠俠電影系列成名要早,但這并不妨礙蝙蝠俠的后來者居上,特別是在諾蘭的“黑暗騎士”三部曲之后,蝙蝠俠簡直封神。
在歷來的“蝙蝠俠”大電影中,故事被無數次重啟,但他的出身與成長,卻都基本遵循的漫畫中的初始設定:作為一個自帶悲情色彩的角色,蝙蝠俠的公開身份,是“富二代”布魯斯·韋恩,兒時目睹雙親被槍殺于面前,這起悲劇徹底改變了他,讓他化身暗夜騎士。
好羨慕蝙蝠俠,他應該是所有的超英中,最被大銀幕優待的一位。每次現身,都能遇到超強的創作班底,從蒂姆伯頓到喬舒馬赫,從諾蘭大神到扎克大導,雖然扮演者不同,電影風格也各異,卻總能留下無數的精彩與經典。
觀影《新蝙蝠俠》之前,本來以為這個系列再難有創新,但導演馬特·里夫斯卻為我們營造出更加暗黑、懸疑、潮濕、迷幻的哥譚市。曾被大家稱為“嫩牛五方”的帕丁森此番帶來最具頹廢感的蝙蝠俠,日常朋克風,披掛上陣重金屬,他將布魯斯·韋恩在分裂中的融合,詮釋的相當到位,這種氣質尤其符合影片氛圍。
不同于既往《蝙蝠俠》電影中的反派那么招搖,此番謎語人大部分時間深隱幕后,蝙蝠俠則是在漸次的解密過程中,被逐漸引入圈套,影片風格不再是硬剛的正邪之戰,而是有著很強的犯罪偵探風,如《七宗罪》如《達芬奇密碼》,也為這個超英系列,開啟了全新的類型化未來。
整部影片非常具有個性化表達的攝影與配樂,給人印象極其深刻,觀影的情緒跟隨劇情在步步推進,直抵高潮,雖然全片長達175分鐘,但情節環環相扣,并無冗長之感。果然是電影放映技術的更新,也在不斷影響著電影制作技術的提升,特別是在影院更加追求高清畫面與高保真音響之時,《新蝙蝠俠》這種畫面超暗、配樂也有著許多低頻的電影,才能夠得以被我們清晰的看到和聽到,這是一部專為大銀幕大影廳所生產的作品,特別是在公映之前,華納影業還專門有對影院的亮度建議,也是為了保證影迷們的最佳觀感。
總得來說,《新蝙蝠俠》在品質上并沒有超越諾蘭三部曲,但卻有著極強的個人風格,在好萊塢大片缺失了好多天的當下,還是非常值得到影院去看一下。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結尾處韋恩手舉紅色照明彈引導眾人從水中撤離的場景,會讓人想起“摩西渡海”的傳說,帶來莊嚴而神圣之美,也寓意在黑暗的哥譚市,總有英雄之光照耀前路,可謂是本片的高光時刻,大家在觀影的時候可以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