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末某些樂壇頒獎典禮開始,有不少人抱著對華語樂壇的“恨鐵不成鋼”之心,而發出一些“討伐”的聲音。
至前幾日,在音樂綜藝《天賜的聲音3》第二期節目中,飛行音樂合伙人,歌手信對“電視臺都在推翻唱歌曲,我們的原創在哪里”的質問。
令關心華語樂壇的人,不得不做出一些思考:為什么近年來真正成熟、能夠廣為流傳的流行音樂越來越少?
對于這個問題,可能各人會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在筆者看來,真正的問題所在,可能并不能推諉于推廣不力。
這個時代,有這個時代的諸多好處,同時,也有這個時代特有的諸多難點、痛處、傷口。
文化多元性與時代特點是重要原因
其實,也并非沒有傳唱度高、流行度廣的流行音樂作品。
但是,問題在于,隨著時代的發展,在這個生活節奏超快、一切以效率為準繩效果為指標的年代,人們面對的是瞬息萬變的海量訊息。
碎片化已經成為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固定下來,云計算、大數據使老百姓曾經感性的生活越來越趨向于“理性計算”。
聯結、互動、開放早已不是這個時代移動互聯網的內在屬性。
而算法機制,使愛好搖滾音樂的人更加搖滾,喜歡爵士音樂的人更加爵士。
因此,一方面,文化多元的總趨勢使人人都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休閑方式以應對這個時代的痛點。
另一方面,理性計算的滲透,使得人們為自己的感性生活增加了一道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天然屏障來確認自我的存在感。
于是,個性的彰顯成為可能,同時,共性的溝通越顯困難。
人與人之間在懷舊與喜新、流行或前衛、感動和快感這些節點上,越來越難以產生重疊。
一首原創歌曲,哪怕再優秀,也可能因為個人“趣味”的不同和感受的各異,而產生兩極分化的看法。
在以前的年代,一切還有點“慢”,所以人們容易凝聚在一起,使審美的意向趨同。
而如今,碎片化成為時代的“主題”,人們已經很難就哪怕是一首優秀的歌曲達成某種共識。
抖音網紅歌曲的流行,充分說明,許多人已經不能靜下心來聽完一首完整的歌,那又怎么能夠產生流行度和傳唱度呢?
流量歌手與粉絲經濟是肈因之一
由于某種原因,筆者不可能在這一點上著墨過多。
只能說,流量并不代表流行,因為所謂流行,就不能僅僅存在于小群體中。
而流量又與經典似乎成“對峙”的狀態。
粉絲群體如果能夠擴大至“老中青”三代通吃,那么“流量”也早就成了巨星。
當然,如今華語樂壇“吵鬧”而不“熱鬧”的原因,也許還有很多,但上述兩條,則可能是諸多原因中極其重要的兩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