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叫好又叫座的美國科幻電影《E.T.外星人》上映,票房收入超越《星球大戰》(Star Wars),成為當時的電影票房總冠軍,這個紀錄接下來保持了10年之久,才于1993年被《侏羅紀公園》打破。
爛番茄將其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幻片。堪稱“偉大”的這部電影,為何以它為名的游戲銷量卻慘不忍睹,還獲得史上最失敗的電子游戲的評價。
高價購得版權
同年7月,當時最大的科技公司雅達利向《E.T.外星人》導演斯皮爾伯格以2100萬美元的高價購買游戲版權,并將設計制造游戲的任務交付給游戲設計師沃肖。
沃肖曾經成功制造斯皮爾伯格另一部電影《奪寶奇兵》的游戲,受到全面好評,成為斯皮爾伯格“認證”的天才,并欽點其負責《E.T.外星人》游戲的開發。“我嚇傻了!”當時24歲的沃肖表示,由于太欣賞斯皮爾伯格,所以當雅達利的執行長致電時,詢問是否能制作《E.T.外星人》游戲時,他直接一口答應,但卻沒想到這是一切悲劇的開端。
制作時間僅5周
由于當時制作符合雅達利2600機型的卡帶需要數周的時間,而雅達利則希望游戲能趕在耶誕節時上架,趁《E.T.外星人》熱潮還在延燒時,趕上美國人大量購物的時節。公司要求沃肖能在9月1日前完成游戲的制作,也就是僅剩5周的制作時間。
“正常游戲制作時間是6到8個月,而不是5周!”沃肖認為十分不合理,但是雅達利提供了讓他與崇拜的斯皮爾伯格會面機會,派噴射機從加州飛往洛杉磯,與其討論游戲內容,希望能做出像雅達利代表作《吃豆人》(Pac-Man)一樣的游戲。
“《E.T.外星人》是一部突破性的電影,而這樣的電影就要配上突破性的游戲!”沃肖定義ET游戲為冒險游戲,玩家必須幫助迷路的外星人,以特殊的“星際電話”讓外星人能跟原本的星球聯系,而星際電話必須透過各種特別的零組件組合而成,玩家必須在地圖上探索以尋找零件,幫助外星人回家。
在當時沃肖的想法可說是十分新穎,但最重要的就是時間問題,接下來的5周內,沃肖甚至把公司的設備搬回家,節省往返路程的時間,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制作游戲。在沒日沒夜地趕工之下,游戲終于問世。但卻沒想到這將成為壓垮雅達利的關鍵。
馬不停蹄地行銷手段隨即開始,以“ET需要人類朋友的幫助”為標語打開知名度,在報章雜志與電視上連續好幾周的宣傳播放,共計花費了500萬美元在宣傳上。導演斯皮爾伯格甚至自行拍攝宣傳影片為游戲打廣告。
欲速則不達
如同預期,游戲上市時銷售量隨即攻占告示牌排行榜冠軍,但隨后即發現不可挽回的錯誤。游戲常常會在奇怪的情況下結束、或游戲中的角色會卡在坑洞中出不來等等,這些錯誤都導致玩家對游戲失望,期待與現實的落差更打壞了他們的興致。
銷售量不如預期,原先生產了400萬套的游戲只賣出150萬套,銷量不如預期導致母公司時代華納股價暴跌,間接牽引了其他游戲公司的股價下滑。大量存貨積壓,巨額的版權使用費,以及大量的退貨,1983年第2季,雅達利累積損失3億1000萬美元。可能是為了掩蓋這段黑歷史,雅達利將剩下的ET卡帶掩埋在了墨西哥沙漠之中。
“我就像用編碼一手摧毀了上億資本額的工業一樣。”沃肖后來回想起來,認為雖然游戲的失敗是壓垮雅達利的導火線,但其后的背景應該更加復雜。
家用電腦的問世瓜分游戲客源,以及家用游戲主機市場的飽和,迫使雅達利只能不斷裁員以減少支出,但仍然無法挽回頹勢,最后,時代華納于1984年7月以2億4000萬將雅達利售出。
一切平息之后
“我在游戲產業的生命已經結束了。”受到極大失敗的沃肖,短暫離開了科技產業,隨后又歸隊擔任游戲的經歷與導演,但之后的工作卻已經對他失去魅力,無法獲得任何成就感。他對創作不再熱衷,但卻又找不到替代方案,讓他陷入沮喪的回圈中。
“或許我的內心仍想彌補創作ET游戲所造成的創傷與失落。”在2008年時,他終于尋獲解決方案,接受培訓后成為一位心理治療師。他自嘲為“硅谷治療師”,也會把自身的巨大的失敗故事作為提振病人的藥方,他認為工程師與治療師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系統分析員”,只是后者解析的硬件要來的復雜得多。
挖掘過去
2014年時,1983年時埋藏在墨西哥沙漠中上百萬的的ET游戲庫存被挖出,而這也提供沃肖一個直接面對失敗的機會。“就像眼睜睜看著過去被再次挖掘。”他表示,過了30年,再次看到這些已被腐蝕與碎裂的心血,心中仍涌出一股沖動,仍然能體會當初的悸動。
“這游戲真是史上最差嗎?或許不是。”但沃肖認為,家用游戲主機工業需要一個潰敗的理由,而ET游戲就這樣扛下了“重責大任”。
雖ET游戲被評為史上最爛的游戲,但同為沃肖制作的另一款游戲《亞爾的復仇》也經常被評為史上最優秀的游戲。他也自嘲地說,他是擁有最廣泛評價的游戲開發者。至此E.T.的傳說便隨著歲月的變遷,拉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