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一部被盤出包漿的國劇。
11年了,依然穩居豆瓣熱門榜。
流水的新劇,鐵打的嬛嬛。
隔三差五,就上個熱搜。
甄學家的梗,永遠玩不膩。
網友們不禁替導演鄭曉龍發出天問:
你們真的沒別的劇可看了嗎?
誠然,《甄嬛傳》是清宮劇的天花板。
但很多人不知道,有一部劇絲毫不遜色于它。
不僅題材相近,連造型團隊都是同一個。
兩部劇有很多相同發飾
并且,比《甄嬛傳》還早播出一年。
豆瓣評分高達8.8。
只可惜沒能像《甄嬛傳》一樣火遍大江南北。
評論區紛紛感慨:
「這部劇要是放到現在一定會大火」
「立意比甄嬛傳要高」
今天,香玉就來聊一聊它——
《蒼穹之昴》
這部劇以甲午戰爭至戊戌政變時期為背景。
雖說與甄嬛所處時代相隔百年,但被當作「代餐」不是沒有原因的。
《甄嬛傳》最引人入勝的是飽滿、鮮活的女性群像。
在「神選角」的加持下,大部分演員都貢獻出了她們的最佳演出。
發掘了蔣欣等一眾寶藏演員。
而《蒼穹之昴》同樣如此。
匯聚了巔峰時期的張檬、殷桃、闞清子。
當時尚未成名的趙麗穎,也發揮了懵懂少女的一面。
最驚艷的當屬全劇女主——慈禧太后。
由田中裕子飾演。
沒錯,就是因《阿信》紅極一時的日本國寶級女星。
日本人演中國的皇太后?乍一聽難以置信。
但播出后,反饋異常好。
無論是外形還是表演,都被很多人認為是還原度最高的慈禧。
左:慈禧本人 右:劇中形象
清史研究專家也表示,不僅形似,更是神似
慈禧12歲入宮后,就在后宮爭斗中嶄露頭角。
從貴人一步步被升為貴妃。
咸豐帝駕崩后,成為圣母皇太后。
后作為同治帝的生母,成為晚清實際的掌權者。
闞清子 飾演 年輕慈禧
她和甄嬛有不少相似之處。
頭腦精明,處事沉著,也很有決斷力。
深宮之中,周圍人多有讒言,她表面不動聲色,始終心如明鏡。
「黑化」后的她,心狠手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發動了歷史矚目的戊戌政變。
但私下,她也愛美、愛笑。
面對信任的人,也平易近人,溫和寬厚。
因此才有了「老佛爺」的稱號。
劇中的皇后,類似于《甄嬛傳》中的華妃。
為了皇上的寵愛,機關算盡,陷害其他嬪妃。
妝容還原度極高
但全然不知自己只是權斗中的一顆棋子。
因為她是慈禧的侄女,才被慈禧欽點為皇后。
而皇帝恰恰是因為想擺脫慈禧的控制,才不愿與她親近。
左為歷史上的隆?;屎?/p>
最得皇帝寵愛的珍妃,則和剛入宮的沈眉莊一樣,不諳世事,敢愛敢恨,鋒芒畢露。
她并不覬覦皇后的位置,而是執著追求自己的愛情。
在皇上郁郁寡歡時,不顧形象,扮男裝逗他。
維新運動興起時,她受到鼓舞,煽動皇帝變法維新。
還有一名女子青筠,沒有身處后宮,卻同樣無法掌握自己命運。
她是名臣之女,被迫政治聯姻,嫁給皇上的寵臣梁文秀(原型為梁啟超)。
但她的才學和膽識卻不在丈夫之下
當時康有為的文章紅極一時,無數人為之振奮。
但青筠讀過后,卻謹慎地提出,雖然慷慨激昂,但就內容而言似乎略顯空泛。
最后也的確證實了她的說法。
此外,更有一個頗具傳奇性的女性形象張夫人。
她其實是慈禧最寵愛的干女兒壽安公主。
年幼時就做了寡婦的她,并不受制于傳統身份。
而是掩藏身份活躍在宮外,以「張夫人」之名游走在上流生活和市井商鋪。
在中西思想激烈碰撞的時代,她還成為洋人圈子中的紅人。
她也因此成為慈禧太后與宮外、甚至海外溝通的橋梁。
這一形象,雖然戲劇化,但也是根據真實歷史中的德齡公主塑造出的。
不只是歷史中的風云人物,劇中還有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包括出身底層的女子,一輩子埋頭家務,沒有大放異彩。
但仍舊有血有肉,令人動容。
《甄嬛傳》中,甄嬛和雍正帝的感情主線串起了整個故事。
從「那年杏花微雨,你說你是果郡王」的邂逅。
到「共剪西窗燭」的熱戀。
再到「宛宛類卿」的心死。
最后,甄嬛完成殺夫/弒君的復仇。
由愛至恨的情感變化,勾勒出暗流洶涌的人性張力。
在完整的角色弧光之中,直抵歷史的幽暗之處。
《蒼穹之昴》同樣以一條情感主線鋪開歷史的困局。
只不過不是愛情,而是權謀。
慈禧垂簾聽政多年,光緒帝急于掌權。
二者之間的權力斗爭,處處暗藏機鋒。
一開始,大臣冒死進諫,勸慈禧還政。
慈禧表面上不動聲色地附和,說自己也累了。
但很快又以「訓政」之名,繼續掌握實權。
隨著甲午戰敗,中日關系愈發緊張,戰爭一觸即發,帝后沖突也愈演愈烈。
近臣為了幫助皇帝親政,決議冒險出兵,軟禁一心求和的皇太后。
消息泄漏后,慈禧搶先發動「戊戌政變」,徹底撕破臉皮,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這段耳熟能詳的故事,在劇中并非從勝利者立場進行批判性演繹,而是從人性化角度的回溯和反思。
它不僅僅打破了人們對慈禧「禍國殃民」「惡毒戀權」的刻板印象。
批判了封建社會的黑暗。
更攤開了歷史的復雜和人性的幽微。
一入宮門深似海。
慈禧身處的深宮中,人人都利欲熏心。
慈禧遲遲不愿放權,除了對光緒能力的不信任,對權力的控制欲外,更有外界的推波助瀾。
以慈禧為中心早已形成一個龐大的權力結構。
一旦慈禧地位不再,其他人也利益受損。
身邊的親信,平日都倚仗著慈禧的勢力斂財。
慈禧最初已經決定撤簾歸政。
身邊人一聽慌了神,立馬暗中出謀劃策,向慈禧提出當年乾隆的「訓政」。
既合祖上家法,又順應她的心意。
后來矛盾激化時。
慈禧原本看出維新派的措施并不可行,決定讓維新派自生自滅。
但沒料她的親信榮祿竟私下暗中動手,殺死朝廷清官,也無形中為慈禧樹下勁敵。
皇帝軟禁慈禧的計劃敗露后。
榮祿更是在傳話時有意添油加醋,說皇帝為達目的早已做好了恩斷義絕的打算,會在迫不得已時殺死慈禧。
使得本還想包容的慈禧徹底死了心,對皇帝失去信任。
隨后就大刀闊斧發動政變,奪走皇帝實權。
和《甄嬛傳》中由甜到澀的愛情一樣。
這段母子情也摻雜了越來越多的雜質,難逃被異化的結局。
雖為清宮劇,但《甄嬛傳》《蒼穹之昴》都令觀眾感同身受,代入感極強。
因為它們都做到了以史為鑒,借古喻今。
《甄嬛傳》表面上以宮斗為劇情主體。
但它的立意并非在女性之間的「雌競」互害。
而是透過后宮相互傾軋的殘酷生存環境,指涉背后復雜的權力社會。
她們一步步艱難求生,最終卻還是淪為封建制度的犧牲品。
不爭不搶的沈眉莊,也被迫卷入后宮斗爭。
信仰愛情的華妃,被所愛之人欺騙毒害了一輩子。
最初女性只想得到愛情和生存空間,但在皇帝眼里她們只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玩物。
她們的唯一價值就是生育子嗣。
甄嬛的光芒不在于后宮爭寵中的勝出。
而是因為她清醒自持,被寄予了更多超越時代的女性覺醒意識。
及時看清了皇帝的真面目,放棄了虛妄的愛情。
最終弒君,當上皇太后。
她們的黑化和反殺,濃縮了千百年來男權統治造成的女性的異化。
這一點同樣與《蒼穹之昴》一脈相承。
劇中女性都無權掌控自己的命運。
皇帝倒臺后,最寵愛的珍妃被囚入冷宮,下場凄慘。
皇后即使有慈禧庇護,但也與傀儡無疑。
青筠的父親和丈夫都受權斗影響,死的死,逃的逃。
她因此整日憂心忡忡,最終病死床榻。
張夫人因為與慈禧的特殊關系,原本始終置身事外,處于中立位置。
見多識廣的她,雖然認同社會的革新,但也看清了維新派過于理想。
但戊戌政變后,母親慈禧的殘忍舉動出乎她的意料。
她懇求慈禧對忠臣手下留情時,也被迫撕破了臉皮。
最終,她選擇離開故土,遠渡外洋。
全劇立足于慈禧這一特殊的女性立場,更深刻揭示了晚清社會的黑暗。
她一步步超越傳統女性的附庸地位,奪得權力寶座。
但最終得到的卻是空虛和寂寞。
她成了兒子最恨的人,失去了疼愛的壽安公主,放走了最信任的仆人。
最后眾叛親離,成了孤家寡人,眼睜睜看著帝國傾頹。
她賞給自己最信任的小太監自認為最寶貴的禮物——離開皇宮的自由。
可見,看似戀權的她,反而將富麗堂皇的皇宮看作一種禁錮。
光緒皇帝最后告訴她:
「朕用了十年證明自己不行,可是你看如今的天下吧,圣母皇太后你用了四十年,一樣證明自己不行,你以為自己掌有天下,可你真正掌握的不過是紫禁城這一畝三分地。」
被看作歷史罪人的慈禧,又何嘗不是被時勢裹挾的「可憐人」。
《甄嬛傳》結束于太后甄嬛,安然睡去。
生活終于重歸寧靜,但她永遠困于深宮,孑然一身。
而《蒼穹之昴》同樣終結于慈禧太后倔強又孤獨的背影。
從家的命運到國的命運。
從個人的局限到歷史的局限。
帝制的倒坍昭然若揭。
命運的悲哀與惶惑,也更顯雋永疏闊。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立意深遠的清宮劇由中日合拍,在北京衛視、日本NHK電視臺播出。
由陳敏正、陳同勛團隊打造的妝發造型,代表著國產古裝劇的最高水準。
實現了一波「文化輸出」。
說到底,大家無數次重刷《甄嬛傳》,苦苦尋覓「代餐」。
也恰恰說明了,當下的國產劇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
我們想看的,不只是宮斗爽劇。
更是扎實豐滿的人物塑造,底蘊深厚的臺詞劇本,高遠深刻的立意格局……
一個鮮活立體的甄嬛、慈禧。
足以吊打無數個空喊口號的「偽大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