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贛出新片了!
國內(nèi)新生代導(dǎo)演中,畢贛是非常特別的一位。
只拍過兩部長片,可關(guān)于他的爭論卻從未停止。
2016年,處女作《路邊野餐》問世。
同時收獲洛迦諾國際電影節(jié)和金馬獎的「最佳新導(dǎo)演」獎。
片中有一段長達四十多分鐘的長鏡頭。
初看時給魚叔帶來了不小的沖擊。
第二部長片《地球最后的夜晚》。
畢贛繼續(xù)探索電影語言的邊界。
最終完成了長達1小時的3D長鏡頭,實現(xiàn)了技術(shù)上的跨越
兩部長片,奠定了他那強烈的作者化風(fēng)格。
有人覺得艱深晦澀,也有人甘之如飴。
在那之后,畢贛沉寂了許久。
如今時隔四年,他終于攜全新短片歸來——
《破碎太陽之心》
從片名就知道,還是那個熟悉的畢贛。
他的短片《金剛經(jīng)》,以及長片《路邊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
片名都來自同名書籍。
這次的新作片名,取自塞林格的《破碎故事之心》
雖然這是一支15分鐘不到的商業(yè)短片,但信息量巨大。
詩歌,長鏡頭,時間迷宮,迷幻夢境,黔東南美學(xué)…
這些畢贛電影中的標志性元素,一個都不少。
甚至一遍看不懂,需要反復(fù)揣摩其中的隱喻。
《破碎太陽之心》就像畢贛給出的一道謎語。
下面,魚叔就試著去解開其中的密碼。
短片開場是一個以貓為主視角的長鏡頭。
伴隨著貴州方言旁白,瞬間就有了《路邊野餐》的感覺。
這樣的第一視角長鏡頭,是畢贛常用的拍攝手法。
他說這是受游戲思維的影響。
因為在游戲里,畫面就是跟著玩家的移動而變化。
黑貓穿越曠野,停在了一個稻草人面前。
它問稻草人,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是什么?
稻草人說有三個人,擁有過最珍貴的東西。
聽到這個答案,黑貓開始了一段奇幻冒險。
第一個是孤兒院里的機器人。
機器人能夠制造出世界上最珍貴的糖果,苦丁糖。
每個離開孤兒院的孩子,都能得到一顆。
可以從中品嘗到甜蜜、酸楚與苦澀的滋味。
然而,貓?zhí)焐鷮τ谔鹞恫幻舾小?/p>
服下苦丁糖后,只嘗到了酸楚與苦澀。
于是,黑貓去找了第二個人,是一個健忘的女人。
她每天都吃一種叫作「常忘面」的面條,能幫她忘掉失去愛人的痛苦。
女人最珍貴的東西是一封信。
但她已經(jīng)不記得信的內(nèi)容,只記得寫信的人是個火車司機。
黑貓獻出了自己的一只眼睛,化作一盞燈,喚醒了被遺忘的一切,希望可以撫慰女人的靈魂。
然而,黑貓讀不懂信的內(nèi)容。
只覺得那是人類間表達愛意的語言。
于是,黑貓又去找第三個人——魔鬼。
魔鬼原先是魔術(shù)師。
后來為了得到真正的魔法,變成了魔鬼。
盡管他如愿以償,卻再也感受不到快樂。
黑貓想要從魔鬼手中得到最珍貴的東西,需要用靈魂的音符作為交換。
它沒有猶豫,獻出了自己的靈魂。
可結(jié)果只換回一團臟兮兮的泥土。
黑貓感到很失落,覺得被魔鬼欺騙了。
因為它原本想把世上最珍貴的東西,獻給心愛的人。
可如今只收獲了一團泥土,這怎么拿得出手呢?
隨后,關(guān)于這只黑貓的身世緩緩揭開——
它曾經(jīng)是一只流浪貓,無家可歸。
后來被一個小女孩收養(yǎng),成為彼此最好的朋友。
黑貓為了報答小女孩,總是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愛意。
比如它經(jīng)常會從野外帶回一些東西,受傷的鳥、死去的老鼠、以及冰冷的蛇。
這讓小女孩受到了驚嚇,便把它趕了出去。
黑貓再次成為了流浪貓。
如今,它穿上稻草人的衣服,希望找到人類世界最珍貴的東西,在小女孩生日這天,送給她。
黑貓約女孩出來見面。
但它的怪異打扮讓女孩認不出來。
黑貓對女孩說,要送給你的生日禮物就藏在帽子下面。
女孩掀開帽子,露出了那團泥土。
泥土上面,插著一朵小花。
女孩收下了這份特殊的禮物。
故事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
乍看之下,《破碎太陽之心》好像是一則童話故事——
主角是一只黑貓,誤入人類世界,領(lǐng)悟了何為真正的愛。
但事實并沒有這么簡單。
結(jié)合畢贛過往的作品,魚叔從中解讀出了另一層含義。
畢贛電影的故事,都可以提煉出兩個關(guān)鍵詞:
「尋找」與「和解」。
《路邊野餐》中陳升因罪入獄。
出獄后父親和妻子都已去世,他心存愧疚。
在尋找侄子的旅程中,遇見了已故的父親和妻子。
陳升希望得到他們的原諒,彌補曾經(jīng)的遺憾。
《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羅纮武以一張照片為線索。
在尋找情人萬綺雯的旅程中,進入一場幻夢。
在夢中,遇見了曾經(jīng)的自己和母親,并幫助母親和一個男人私奔。
羅纮武對母親曾經(jīng)的離去表示釋然,也不再責(zé)怪自己。
從《路邊野餐》到《地球最后的夜晚》,兩位主人公的「尋找」本質(zhì)上是相同的。
都在尋找的過程中,勾連起往日記憶。
并在循環(huán)往復(fù)的時間里,學(xué)會接納與和解。
《破碎太陽之心》亦是如此。
黑貓尋找世上最珍貴之物的過程,其實也在回溯它的前半生。
每一個看過畢贛作品的觀眾,都會有專屬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這來自于屏幕外鮮活的人的不同經(jīng)歷,與對事物連接的看法,這也是畢贛作品飽受爭議的原因之一。
黑貓在這次旅途中的三次奇遇,亦是三次回望。
尋到了苦丁糖,讓它回想起在野外孤苦無依的艱辛?xí)r光;
遇見吃「常忘面」的女人,也是黑貓在努力忘記被拋棄的痛苦;
變?yōu)槟Ч淼哪g(shù)師,提醒著黑貓被剝奪了的快樂。
這一路的尋找,讓黑貓領(lǐng)悟了愛的真諦。
愛當中包含的感傷,也是愛的一部分。
除了故事性上的相通,《破碎太陽之心》在鏡頭語言和美學(xué)表達上,也烙滿了畢贛的個人印記。
首先來看各種符號化的意象。
鏡子。
《路邊野餐》中,陳升在理發(fā)店洗頭時,鏡頭始終對準著鏡中的二人。
暗示著理發(fā)店女老板,其實就是陳升已故的妻子。
《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羅纮武遇見一個長得和萬綺雯一模一樣的女人。
她對鏡化妝時,手邊還有一面小鏡子照出她的臉,正好就在羅纮武的身上。
鏡子是畢贛電影中非常重要的意象。
常用于模糊現(xiàn)實與夢境的邊界,或是打通二者間的關(guān)聯(lián)。
《破碎太陽之心》中也少不了。
當黑貓找到機器人時,機器人已經(jīng)沒電了。
它正是利用鏡子反射太陽光,為機器人充電。
后來才得到了一顆苦丁糖。
還有,鐵軌和火車。
這是畢贛電影中最常出現(xiàn)的意象
《路邊野餐》(上)&《地球最后的夜晚》(下)
它們象征著空間的流動和時間的流逝并存。
有時候火車的出現(xiàn),也特指夢境的開端或結(jié)束。
這在《破碎太陽之心》中自然也有出現(xiàn)。
而且,短片中出現(xiàn)的火車行進中的鏡頭取自真實場景,而非后期,譚卓所在的空間是搭建于真實已廢棄的火車之上。小時長大制作,也符合畢贛導(dǎo)演一貫以來的風(fēng)格。
游戲機。
《地球最后的夜晚》和《破碎太陽之心》中都出現(xiàn)了會發(fā)光的游戲機。
為故事平添了一絲游戲人間的荒誕感。
《地球最后的夜晚》(上)&《破碎太陽之心》(下)
廢墟。
《地球最后的夜晚》和《破碎太陽之心》也都出現(xiàn)了主角穿越廢墟進入另一個秘境的場景。
極盡破敗與孤獨之感。
《地球最后的夜晚》(上)&《破碎太陽之心》(下)
倒轉(zhuǎn)的鏡頭。
《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羅纮武準備在電影院開槍殺人。
鏡頭從他的身后緩緩?fù)耙疲钡疆嬅嬷械娜说罐D(zhuǎn),營造出一種懸而未決的緊張氛圍。
在《破碎太陽之心》的開頭,也出現(xiàn)了一個倒轉(zhuǎn)鏡頭。
這時黑貓剛剛點燃了稻草人,即將踏上一段旅途,前途未卜。
意象之外,短片的語言也富有詩性。
在黑貓拿到的那封信中,包含了「太陽」一詞:
「人類的愛,肯定保存在太陽的核心之中,用來維持著太陽系。」
這個詞也出現(xiàn)在畢贛的前兩部電影中。
《路邊野餐》中有詩句:
「今天的太陽,像癱瘓的卡車,沉重地運走整個下午。」
《地球最后的夜晚中》中也有旁白:
「那天剛好是夏至,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
可見畢贛對「太陽」一詞的偏愛。
還有對身份的重新構(gòu)建。
這是畢贛電影中保留的敘事手段。
形成「倫理身份」與「幻想身份」的互文。
最典型的是《地球最后的夜晚》。
每位演員都在在虛實之間,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湯唯一人分飾兩角
《破碎太陽之心》同樣在開頭完成了黑貓與稻草人身份上的交接。
又在結(jié)尾處,完成了黑貓和女孩身份上的轉(zhuǎn)變。
不過。
短片中最鮮明的特征,還是錯亂的時空與縹緲的夢境。
「夢」與「時間」一直是畢贛電影中的「主角」。
往往由角色直接說出夢境的存在。
然后等著在電影中的某個時刻,利用長鏡頭編織出幻想與記憶交織的夢境。
讓主人公在時間的迷宮中,去完成種種超現(xiàn)實主義行為
《路邊野餐》(上)&《地球最后的夜晚》(下)
《破碎太陽之心》中黑貓的旅程,抑或也只是它的一場夢。
該片在延續(xù)畢贛個人風(fēng)格的同時,還有一些大膽激進的突破。
畢贛前兩部電影,善用凱里的原生態(tài)場景來實現(xiàn)美學(xué)表達。
《路邊野餐》里有黔東南神秘潮濕的深山。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有當?shù)貜U棄的工廠。
《路邊野餐》(上)&《地球最后的夜晚》(下)
這次的《破碎太陽之心》,雖然也在貴州取景,但反倒增加了更多人為制造的視覺奇觀。
比如,在鐵軌之上搭建了一座房屋。
等到女人打開門,才發(fā)現(xiàn)房屋正在鐵軌上緩慢移動。
她的家就像是一節(jié)火車車廂。
再比如,搭建微縮景觀實現(xiàn)「裸眼3D」觀感。
在魔鬼的出場環(huán)節(jié),一束聚光燈打在了他身上。
他從話劇舞臺的床鋪上醒來。
然后迎著鏡頭,緩緩走向舞臺下空蕩蕩的觀眾席。
這時我們才反應(yīng)過來,原來那些椅子都是微縮景觀。
這也讓魔鬼在整個場景中的比例顯得格外大。
符合我們對于魔鬼的期待。
接著魔鬼打開面前的彩色玻璃,伸手遞出一團泥土。
在那一瞬間,制造出「裸眼3D」的效果。
這些超現(xiàn)實主義的場景,進一步凸顯了短片的魔幻氣質(zhì)和迷離蕩感。
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結(jié)合下,畢贛又完成了一次挑戰(zhàn)。
畢贛曾說過,拍電影的目的就是思考人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
他已然通過前兩部電影,解決了這部分問題。
所以現(xiàn)在試著去思考人和動物之間的關(guān)系。
也就是我們在《破碎太陽之心》中所看到的,一個關(guān)于「人貓共生」的故事。
畢贛本人也是一名鏟屎官。
養(yǎng)過貓的一定有聽過這樣的故事。
貓咪會抓一只老鼠放在主人面前。
它們愿意獻出最珍貴的東西來表達愛意。
只是這種愛在表達和傳遞的時候,常遭到曲解。
畢贛通過這個故事,讓黑貓穿上稻草人的衣服進入了人類世界。
讓它試著去尋找人類世界最珍貴的東西。
借此重新審視人與貓之間的關(guān)系。
我們原本以為,養(yǎng)貓是為了能夠得到治愈。
漸漸地也會發(fā)現(xiàn),被愛的感覺固然很好。
可更重要的是,因為貓的存在,我們可以盡情地對它表達愛意。
愛與被愛,我們都需要。
而人與貓的相處,就是這樣的情感羈絆。
就像《破碎太陽之心》海報上所寫的:
「人類之所以需要貓,是因為它能把你我獨處時容易墮入悲傷的情緒,凝固在平靜之美中。」
回到開頭的那個話題。
如果我們把《破碎太陽之心》視作一道謎語的話。
那么它的謎底就是一個字:
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