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107天
01
大S再婚后,他們一家子似乎就沒從熱搜上下來過。
毫不夸張地說,大S憑借一己之力,把自己的再婚播成了一部連續劇,從一開始奔赴青春的中年偶像劇,演變成現在狗血不斷的家庭倫理劇。
吃瓜群眾一邊無奈地表示不想看,一邊又津津樂道地討論著。
他們不理解,一個財務自由兒女雙全的女明星,好不容易從婚姻的火坑里爬了出來,為什么還要重新跳一次,并且是嫁給一個方方面面都不如自己前夫的男人。
還有人覺得,大S太沖動太自我,完全不考慮孩子是否能接受新老公,就草草做了決定。
大家討論的焦點,多是圍繞著她再婚的這個選擇展開。
說白了,很多人覺得,她的這個選擇是錯的。
因此,很多人并不看好她和具俊曄的這段婚姻。
有人甚至在微博評論區表示,希望這部連續劇直接跳到大結局“大S具俊曄離婚”。
說實話,剛開始看到她再婚的消息時,我也是一臉的不理解。結婚大事,怎么能靠“網戀奔現”這種不靠譜的操作就草草決定了?
但仔細想想,大S其實一直都是這樣的狠人。
當初她愛汪小菲的時候,也是這樣奮不顧身,從確認戀愛關系到訂婚,只用了一個月。
雖然十年后還是離婚了,但不得不說,兩人在一起的時候真的是恩愛,畢竟眼神騙不了人。
大S就是這樣,喜歡上一個人,哪怕對方一開始并未對自己表示好感,也要倒追,然后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
但不愛了,也會斷得斬釘截鐵。
她的這種人生觀,刷新了我對“選擇”二字的認知:
人生短短幾十年,當下盡興最重要。而不是百般權衡,瞻前顧后;就算選錯了,也不必后悔,調整好心態把損失降到最低就好。
拾遺公眾號曾這樣描述大S做選擇的過程:
喜歡就挑準時機表白,不合適也別留下遺憾,主動爭取,勇敢付出,去嘗試,去折騰,去追求,去經歷。
來時不將就,走時不糾纏,轉身不后悔,遇到不猶豫。要活得盡興,而不是慶幸。
大S狠就狠在,她追求的不是平安的人生,而是盡興的人生。
02
曾經有個姑娘在知乎上求助發問:27 歲女生,公務員編制,上岸復旦研究生了,要不要辭職去讀呢?
姑娘是2016年的畢業生,但本科的學校不是很好,于是決定繼續深造。
無奈父親突然病重,家里還有個剛上初中的弟弟。
為了挑起家庭重擔,也為了照顧父親,她選擇了回家鄉參加公務員考試。
很快,姑娘如愿考進了離家近的稅務局,做的是辦公室文秘的工作。
2018年,姑娘的父親去世,弟弟也上了高中,母親陪著弟弟去市里讀書,姑娘就常年一個人待在一個半小時就能溜達完的小縣城。
有一天,姑娘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發現自己并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每天過得就像行尸走肉。
于是,她報考了復旦大學的研究生。
辛苦一年后,她真的考上了,但卻突然惶恐了:
“我真的應該去讀嗎,我能養活自己,能找到工作嗎,年齡會成為我的限制嗎?”
我稍稍刷了一下前面點贊數較高的幾條回答,發現竟沒有一人建議姑娘留在小縣城當公務員:
“答案顯而易見。去復旦,相當于人生命的長度至少翻倍。因為人生命的長度不僅僅在于時間的長短,更在于經歷的多寡。”
“復旦碩士,留給你的是廣闊的未來。如果不去讀,你的余生絕對是悔恨更多!”
“不是誰都有資格‘選擇平淡地度過一生’,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要不要在九死一生和十死無生之間選擇九死一生——顯然這個答案很明顯了。”
評論區網友們的建議很有道理,但如果選擇繼續當公務員就是錯的嗎?或者說,在小縣城平平淡淡一輩子一定會后悔嗎?
無獨有偶,同樣是在知乎上,我刷到了類似的提問:你愿不愿意在一個小縣城待一輩子?
有個點贊超1.1萬的答主@姚子表示,自己非常愿意,因為他現在過的就是這樣的生活,而且非常爽!
答主說,小城市生活才叫生活,上下班只要騎5-10分鐘的電動車,下了班就是聚會、陪孩子、散步逛街,很是愜意。
評論區有人酸:“年輕就該拼一拼,奮斗一下”……
但其實,答主年輕時也去大城市拼搏過,奮斗過,并且結果還不錯,薪資每個月有1-3萬塊。
只不過,對比小縣城,他還是覺得大城市那種未來充滿各種不確定性的生活太冒險,所以最終還是回了老家。
03
那些建議姑娘讀研的人,其實是建立在“讀研之后未來一定更明朗”的假設上。
但他們忽略了讀研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碩士畢業之后,也有可能找不到好的工作。
而如果繼續當公務員,未來可能遇見的難題,都不會發生。
每個人每個階段的感受不一樣,可能你現在選擇了讀研,選擇了去大城市闖,但真正闖了幾年說不定就后悔了。
時間是在流動的,一切都充滿著未知和變化。
所以說選擇其實沒有對錯,因為大多數選擇不會影響到生命的流逝。
不過,選擇雖然沒有對錯,但卻有跡可循。
如果你是選擇困難癥患者,不妨試試下面2種方法:
①遵循自己的價值觀排序
價值觀是關于價值的看法,更具體一點說,是關于“什么是重要的?”和“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的相對穩定觀念。
如果能把自己的價值觀排序,分出優先級,遇到兩難選擇時,就更容易出答案。
比如說,大S排在第一位的價值觀是“活著就要盡興”,在考慮“是否再婚”的問題時,就會把自己的感受擺在首位,而不會考慮孩子或其他人的評價。
比如說,有些人的首要價值觀是“工作質量為上,除非特殊情況,否則不加班”。
這類人就會千方百計提升工作時的產出,即便沒有獎勵要求他們如此努力;同時下班之后,如果不是極特殊的情況,就不再接活,即便主管以調薪等說辭威脅。
比如說,有些人把“生活安穩”作為原則,那么就算考上了復旦研究生,他也可以選擇繼續當公務員。
別人的意見、自己的心情或直覺,往往都比較隨機,而自己的價值觀是明確的。
根據價值觀來做出選擇、決策和行動,我們會更容易判斷,也更愿意、更主動承擔這個選擇的代價。
04
②比較選項的后悔程度
精讀君通識詞典中有一個詞條,叫后悔最小化框架,指的是:根據選項未來后悔值大小決策原則。
這個詞是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佐斯提出的,他在決定是否創立亞馬遜時,就是遵循這個思想,最后總結出“后悔最小化框架”。
因為“不希望自己到80歲時,靜靜回想自己一生,列出一大堆遺憾”,貝佐斯毅然決定抓住互聯網所帶來的機遇,創建了一個擁有數百萬種圖書的在線書店。
古典在《成為你想看到的改變》一書中提到一個更貼近普通人生活的例子
他有一個朋友,在國企做互聯網運營。做得很沒意思,公司也不太重視互聯網。
于是朋友向幾家企業投了簡歷,沒多久就拿到了offer,還是一家不錯的企業。
但就在面臨選擇的這段時間,自己所在的國企也想在互聯網運營上發力,他的項目得到了重視。
于是,他開始糾結到底是留在國企,還是去那家民企。
古典直接拋出一個問題:假如這兩個選項,過了兩三年以后,你分別都后悔了,那會是什么樣?你覺得哪個后悔更能忍受一點?
當天晚上,朋友就做出了決定。
同樣地,當我們陷入這類糾結時,可以想想看,兩三年后每個選擇后悔的樣子:
A:在大城市打拼兩年,職業發展緩慢,收入也沒上去,房租又漲了,對象也沒定,后悔了。當初回家多穩定,每天能吃媽媽做的飯,哎!
B:回家兩年,安定到空虛,整個小城市幾乎沒什么職業發展可言,全靠關系,每天的生活極其單調,嘴里淡出個鳥來,后悔了。當初如果在大城市闖蕩,至少見了世面,再折騰不出成就也有種成長感。
然后比較一下,哪個后悔更好受一點。答案就出來了。
因為這樣的提問,能讓人有感受上的比較,把未來可能出現的最糟糕的情境直接模擬出來,自己體會。
而這種后悔A跟后悔B的比較,能讓人迅速地做出決策。
馬薇薇在《奇葩說》有一段話,說得鞭辟入里:
“大家老說我們要給人生更多的選擇。
你知道什么叫選擇嗎?一個對的,一個錯的,那不叫選擇——傻子才選錯的呢。
兩個都是對的,那不怕選擇——選哪個都很爽。
人生最痛苦的選擇是什么?兩個選擇都是錯的。
這種時候,我們要選擇的是,我們更能承受哪一個帶來的后果。
只有兩難的選擇,才叫真正的選擇。只有選哪個都很痛,才叫真正的人生。”
不管做哪一項選擇,總有一些后果隨之而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承受和化解,哪怕會哭,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