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很忌諱跟孩子談錢,更不敢跟孩子說家里有多少錢,生怕孩子花錢會大手大腳,會相互去攀比,會變得越來越虛榮。
而當孩子提出要買這買那時,父母若不想給孩子買,一般會用哭窮的方式。
我的鄰居小李就經常這么干。
孩子想買玩具了,他覺得花這錢沒必要,就會跟孩子說,哎,爸爸的工程款還沒收到,這個月都是借錢在過日子,哪有錢給你買玩具啊?
孩子聽了以后,放棄了買玩具的想法。
下次孩子說想跟同學一起去游樂園玩。
小李想到去游樂園少說也得花一兩百塊,于是又開始哭窮。
孩子于是就打消了去游樂園的念頭。
小李經常哭窮,孩子就問他:爸爸,我們家有房子有車子,為什么還那么窮?
小李忙說:房子車子都是貸款買的啊,爸爸媽媽還欠著銀行好一百多萬呢,每個月都剩不了幾個錢,一定要省著點花啊。
孩子懂事地點了點頭,之后都很少再提出買這買那了。
為此小李還很高興,覺得哭窮真是哭對了!
像小李這樣的父母還是蠻多的,為了避免孩子提要求,經常拿“我們家很窮”來搪塞孩子。表面上,孩子克制了欲望,不會經常讓父母買這買那了,但長此以往,害處真不小。
哭窮的害處太多了
1、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父母哭窮,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保障。
同事老張兩口子經常跟孩子哭窮,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他們給孩子報班,孩子死活不學,還一直說,媽媽別交錢了,我們家都沒有錢了。
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他的生命能量都用來抵御內心的不安,根本無法專注做事,心智也很難成長起來。
2、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別人的孩子有,我卻不能擁有。
這樣的想法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自卑心理就像一顆毒瘤,一旦種下就很難根除,即便孩子將來長大成人,也可能需要用一生跟自卑交戰,活得很辛苦。
3、會讓孩子產生嫉妒心。
父母哭窮,孩子會覺得自己太慘了,他會去羨慕那些擁有很多東西的孩子,還可能會產生嫉妒心,嫉妒心大到一定程度會使心靈扭曲,甚至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
4、會讓孩子變得很摳門。
父母常哭窮,孩子會把錢看得很重,既舍不得給自己花錢,也舍不得去分享。
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會特別摳門,不愛分享,還可能愛占別人便宜,最終會成為不受歡迎的人,也可能因為貪便宜而被人利用。
5、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
如果孩子發現父母并沒有說得那么窮,也并不是什么都買不起,那么孩子會很自然地認為,父母哭窮只是因為不肯給自己花錢,孩子以后也不會再信任父母。
哭窮對孩子有害無利,但也不能把孩子當成富二代來養,畢竟人的欲望是無限的,當能力配不上花錢的速度,就容易誤入歧途。
現在早已不是物質匱乏的年代,家庭可支配的金錢已經多了很多,在此情況下,如何培養孩子的財商,讓孩子擁有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父母如何跟孩子談錢
1、在一定的范圍內,大方地跟孩子談錢。
告訴孩子家里大概的經濟狀況,可以跟孩子說,咱家雖算不上有錢人,但生活什么的都不會有問題,媽媽爸爸已經準備好了你的教育、生活的費用,你不用擔心。
2、要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了解與金錢相關的概念。
平時去超市,可以讓孩子列清單,負責采購,支付和找零,讓孩子明白金錢的作用。
孩子的壓歲錢,可以給孩子開一個賬戶,每年帶孩子去存一次,讓孩子明白儲蓄的概念。
為孩子們提供一些掙零花錢的機會。比如,給爺爺提供包月的按摩服務,我家孩子一個月掙2元錢,雖少,但他很開心,因為這是他的勞動所得。
3、可以帶著孩子看一些財商繪本、書籍或雜志。
盡量選擇由專業人士編寫,貼合孩子的年齡和認知水平的閱讀材料,它們的內容更權威、全面,更系統,對于樹立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大有好處。
3-8歲的孩子可以讀這套《兒童財商啟蒙繪本》。
共10冊,一冊講一個故事,囊括了與金錢有關的10個主題,如,錢是從哪里來的,可以用來干什么,如何儲蓄,如何讓錢增值等等。
在親子互動時,媽媽也可以結合繪本跟孩子玩一玩“購物”游戲,“上班”游戲,讓孩子逐步建立起對金錢的正確認知。
9到16歲的孩子可以讀這本《商界少年》雜志。
中國最具影響的商業雜志《商界》和青少年雜志《課堂內外》,強強聯手打造,這是一本財經成長雜志。生活化,趣味化,內容權威而生動。
通過閱讀,孩子能知道,大人們為什么那么忙碌?為什么媽媽買東西就是比你便宜?壓歲錢存入銀行后去了哪里?為什么盲盒那么受小朋友歡迎?
孩子堅持看一年,思維會更深刻,眼界會更開闊,孩子的學習會從課堂和家庭,延伸到整個社會。
他們能積累豐富的金融知識,如勞動分工,供需關系,價格,成本,利息等,還能從中了解社會運轉的底層邏輯。
孩子早一點接受財商教育,早一點建立起健康的金錢觀和價值觀,將來就少走一些彎路,讓他們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