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個女人默默地支持他,一般我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女人會在家里給在外打拼的男人營造一個能讓他們休息的避風“港灣”,使他們能在明天精神飽滿的出去打拼。
錢三強夫人支持丈夫的方式卻略有不同。她的方式是:這個項目,你搞不定?那就我來搞!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錢三強的夫人,何澤慧的故事。
想必很多人都對錢三強的理解都停留在兩個地方,一個是中國的兩彈元勛之一;另一個是中國著名科學家“三錢”中的一人。只不過很多不了解這些事情的人,總會把錢三強和錢學森搞混。
但是如果聽到這句話,大家可能就會記住錢三強了,那就是:“雖然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
沒錯,這句話就是他……翻譯的。網上多少人說這句話是他說的,也不知道誤導了多少人。事實上這句話是蘇聯科學家巴普洛夫說的,沒錯,他曾經做過狗的條件反射實驗。
錢三強的成就和榮譽極高,一方面是因為錢三強極具科研實力,是一個科學界實力派;另一方面則要歸功于他娶了好老婆,一個學識與美貌兼備的美女科學老婆。在錢三強的一生中,何澤慧對他的幫助極大,毫不夸張的說,錢三強的成功離不開何澤慧背后的支持!
何澤慧并非凡人,是與錢學森同級別的大科學家。他們二人同時被推薦去外國讀書,錢三強去了法國,何澤慧則去了德國,可能是兩個天才的感情電波互相吸引,遠在萬里之外的他們,最終還是走到了一起。
他們雖然不在一處,但是兩年的時間里,他們的溝通往來卻從未終斷。兩年后的一天,喜歡了何澤慧很久的錢三強終于鼓足了勇氣,向她發了一封長達25個字的求婚信。
放在今天,錢三強堪稱直男,兩年沒見面,卻直接用25個字就向人家姑娘求婚了,即便放再今天,依然是令人難以接受。
可能是夫妻二人皆非凡人的緣故,面對錢三強如此“特別”的求婚信,何澤慧竟然選擇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她竟然帶上了自己的行李,直接去法國去找到錢三強,結婚了。
何澤慧到了法國之后,意外受到了一位著名的科學家的賞識,她就是著名的核物理學家,鐳的發現者——居里夫人,就這樣,在何澤慧勇敢的追愛路上,意外成為了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的弟子,令她喜出望外。
錢三強和何澤慧夫妻二人經過不懈努力,最終合作發現了鈾裂變的新方式:三分裂以及四分裂現象,這是研發核武的基礎原理之一。雖然因為各種不方便公開說的原因(比如他們是中國人),兩個人沒有得到任何獎項的提名。但是私底下他們兩個人已經變成了外國各大科研團隊瘋搶的重點對象。
面對高薪高職位的誘惑,他們二人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到中國發展。并且直接投身到辛苦且危險的核武研發工作之中。
不過這時候有人就要問了,既然何澤慧也那么厲害,那為什么最后沒有被列入到二十三位兩彈元勛之中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錢三強不讓,他心疼自己媳婦兒啊。
事實上一開始何澤慧是被列入到兩彈一星研發者的名單之中的,準備和其他科學家一起前往西北的核武研究基地之中,進行秘密研究工作的。
但是錢三強在考察過那里的工作環境之后,就意識到了這個地方不僅環境惡劣,而且每天都要和核輻射打交道,非常危險。擔心自己妻子出事的錢三強經過了各方請求,最終才得到了讓妻子留在北京原子科學研究所的許可。
但是最后讓錢三強沒想到的是,他的妻子最終還是為兩彈一星做出了科研貢獻。
在核武研究工作正式開始的時候,在點火裝置的研究工作上出現了巨大的問題。在場的所有知名科學家,沒有一個人能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還是遠在北京的何澤慧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他帶領原子研究所的人連夜工作解決了這個問題,讓核武的設計研發工作得以繼續推進下去。
正是因為有何澤慧這樣優秀的妻子,才成就了錢三強這樣的偉大的科學家,偉大的“兩彈一星”元勛!
這就是何澤慧支持自己丈夫的方式,她雖然沒有在錢三強身邊,但是她卻以任何方式支援自己的丈夫,除了工作上的支持,科研上的幫助,在日常生活當中,何澤慧更是從沒有抱怨過錢三強一句。
之所以何澤慧能以如此方式稱為錢三強背后的那個女人,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實她自己就是一個三里挑一的超級學霸,更是一個品質非凡,遠見卓識的奇女子。
何澤慧這個人,小時候也沒啥別的愛好,就是愛讀書。何澤慧家境殷實,蘇州四大園林之一的網師園都是何澤慧家里的私家園林,后來,她自愿把網師園捐獻給國家用作了公園。
她輕松考上了清華大學,并且以全校第一的成績順利畢業。值得一提的是,全校第二正是他未來的丈夫錢三強。
錢三強的成功,離不開妻子何澤慧背后的幫助,她憑借自己優秀的學識和超人的學習能力,甘心默默在錢三強背后支持他。這種支持來自己何澤慧的優秀品質和大局觀,更來自何澤慧自身的實力。
一位有錢人家的千金小姐,何澤慧卻沒有浪費青春,而是投身學習和科研,這一切都來自她對知識的渴望,對科研的濃厚興趣,沒有這兩點做支撐,她決然無法達到如此的高度。
由此可見,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正因為有興趣,才能真正專注于自己面前的學業和事業,最終成為一名在領域里赫赫有名的大佬。
這一觀點,和中國著名數學教育家劉薰宇的觀點是一致的。
他認為傳統的填鴨教育,最終培養出來的,只不過是一群學術框架中的苦工,毫無創造力。因為他們本身對科學毫無興趣,每天的工作和搬磚工無異。想要真正培養出科學家,還是要從培養他們對于學術的興趣這一點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