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藝術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許多的劇種,像我們熟知的有京劇、豫劇、河北梆子、評劇,昆曲、黃梅戲等等。然而戲曲藝術傳承方式之中最重要的一種就是師徒傳承,這種口傳心授促進了戲曲藝術的發展和傳承。然而師徒關系絕對不是虛名,這是為了藝術的傳承,而不是為了所謂的背景、名頭,并且有一句話說得好,那就是師訪徒三年,徒訪師三年,師父看徒弟的人品和天賦,而徒弟也選擇適合自己的師父。
然而現在有一些拜師存在一些問題,我們今天來聊一聊這件事。
陳素真著名的豫劇大師,豫劇陳派創始人,也是豫劇“六大名旦”之首,豫劇第一代女演員、豫劇陳派藝術創建者、豫劇花衫行當創建者、豫劇母調“祥符調”旦行聲腔集大成者、豫劇旦行表演體系創建者。
陳素真從藝66年,積一身絕技,文武生旦兼擅,唱念做打俱佳,繼承傳統,勇于創新,開創豫劇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大幅度開拓與提升了豫劇的表演藝術,形成了剛柔相濟、含蓄典雅、俏麗雋美、規范細膩的藝術風格,世稱“陳派”,被譽為“豫劇中的梅派。
然而在陳素真大師離開二十多年之后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豫劇演員武慧敏在墳前舉辦了拜師儀式,也成為了陳大師的弟子,這次拜師儀式陳大師的后人也在場見證。
但是這次拜師儀式也是遭受到了一位反對,那就是豫劇大師陳素真的掌門大弟子關靈鳳老師的反對。
關靈鳳是祥符調傳承人,這位19歲雙目失明的著名表演藝術家是“現代豫劇之父”—樊粹庭創辦的獅吼劇團招收的第一批演員,是豫劇皇后陳素真大師的義女和徒弟。20多年前,有媒體曾為關靈鳳撰稿,稱其為“豫劇苑中的‘苦菜花’”。
關靈鳳老師對于這種做法持反對意見,她表示當初恩師陳素真大師提及過這件事,她老人家表示武慧敏等一批演員年齡相差太大,所以只能算是學生不能算是弟子。
其實這件事存在爭議,武慧敏老師也可能是出于對陳素真大師的仰慕,并且陳大師的后人也是見證人。但是畢竟陳素真大師離開二十多年了,所以這一做法難免有人反對。
(聲明:此文章內容文字系愛傳統的少年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