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三國,真是一個奇怪的圈子,韓劇天天偷中國的服飾文化,然后宣稱是自己的,國產劇又動輒就用日本元素來“以倭代華”。
不錯,最近國產劇中的日本元素,是一個網友熱議的話題。
△穿和服吃壽司的國產古裝劇
實際上,這個話題已經被討論了很多年了,只不過近來引起了大范圍關注,因為……
形勢已經非常緊急了!
廣電都不得不出來規范:古裝劇不得跟風模仿外國樣式!古裝美術要真實還原所涉歷史時期!
雖然,我一向覺得,在影視創作方面,應該給予較高的自由度,處處設限并不好,但是,有什么辦法呢,再不限制,國產古裝劇的主角們恐怕都要穿和服了。
誰能想到,純純的中國班底,拍出了如此專業的日本大河劇,光看劇照,你說這是中國古代?
不知道有多少觀眾,一開始看到腋窩的那條縫時,還以為是衣服破了——我們中國人的衣服,還真的從來沒有過這種設計法。
不僅服裝造型都是日本的,劇中的古代中國人,甚至還吃起了壽司……
你要不說,一打眼看過去,我真的會以為是日劇。
這部劇,就是優酷那部引起爭議的古裝劇《我叫劉金鳳》,這兩天更是鬧出了好大一頓風波:
昨晚有人發現在優酷搜索不到這部劇了,大家都以為是被廣電殺雞儆猴地警告下架了,沒想到很快又發現,片庫里還有,能正常播放。
緊接著,今天一大早,“我叫劉金鳳 下架”一度登上熱搜第一,評論里網友一片叫好大罵活該,結果有網友私信去問優酷怎么回事,得到的回應是“目前節目搜索算法調整優化中”,并沒有下架。
這種假裝下架買個熱搜糊弄的把戲,優酷已經不是第一次用了。
當然,最后總會玩火自焚求仁得仁,到了晚上,真的徹底下架了。
我其實并不支持動輒就下架,一部劇是集體心血,雖然《我叫劉金鳳》下至服裝設計上至導演都有問題,但依然是無辜的人占大多數,比如廣大演員以及所有普通幕后工作者,他們不應該也跟著為犯錯的人買單。
但是,被優酷的騷操作惡心到了,這回真的是不下架都對不起這煙霧彈熱搜,就仿佛昨天安倍晉三中槍后“已無生命體征”都已經熱搜了,那么他不死一個真的是對不起廣大人民群眾的感情。
其他涉嫌“以倭代華”的國產劇尚且有可能是無心之失,但這部《我叫劉金鳳》,導演徐惠康有“前科”,之前執導的《班淑傳奇》《無心法師3》《今夕何夕》都是以倭代華重災區。
△為什么古裝劇成日本文化侵略重災區?
說起“以倭代華”,近年來半數以上的國產劇,多多少少都有這方面的問題。
比如正在熱播的《星漢燦爛》,衣服上丑丑的蝴蝶結,還有日式燈籠,在播出前就被網友吐槽過,好在劇方機靈,及時出動后期改掉了(但也還有很多沒改掉的),但即便如此,因為被點名日風,這部劇都播了一周了卻連宣傳都不太敢宣傳。
再比如剛完結不久的《夢華錄》,當時高調宣傳還原宋朝文化,大大營銷了一波三娘做的果子,還有不少up主跟風做了“宋朝果子”,沒想到歷史博主出來打臉說劇里做的全是日本的和果子。
《說英雄誰是英雄》,我喜歡的朱小腰,她的造型其實是典型日本花魁的造型,因為這部劇的造型師,和《星漢燦爛》是同一個,也就是“慣犯”鐘佳妮。
再之前的《風起洛陽》,被歷史博主嘲諷為《風起扶桑》,劇中以倭代唐的建筑簡直不要太多,連海報上都直接用了日本的建筑。
已經埋了的某部劇,基本就是一部高配版的《劉金鳳》。
《雪中悍刀行》的那個標準的日式切腹,大家應該也還記得。
至于枯山水什么的,近年來的古偶中從《太子妃升職記》到《香蜜沉沉燼如霜》到《斛珠夫人》,簡直到處都是。
哪怕是早兩年的良心劇《長安十二時辰》,建筑中也難免混入了日本元素。
為什么會這樣?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迷惑了很久,直到看到早年的香港古裝電影。
比如徐克那部經典的《東方不敗》,林青霞的造型就很日風,下半部的《東方不敗風云再起》,甚至不僅僅是服裝造型,連人設和情節都和日本脫不了干系,只不過因為電影本身經典、可以探討的東西太多,沒有多少人計較這些。
當初那些香港造型師,就很喜歡在造型中夾雜日本元素。
近幾年來,香港電影沒落,跑到內地來發展的,不止有香港演員,更有香港導演、香港造型師等等,他們將慣用的那一套搬到了國產劇里來,內娛還一度盲目迷信,以為他們夠專業,比如《劉金鳳》的導演徐惠康和造型師陳樂勤,就都是香港來的。
而內地的大導演,諸如陳凱歌,也是熱愛日本文化,前幾年的《妖貓傳》,就有人吐槽過太日風。
當然,《妖貓傳》的原著就是日本小說,拍的是日本人的想象,偏日風不奇怪,關鍵是當時為了拍這部電影,斥巨資打造的襄陽唐城,說好的是“唐城”,結果卻是不倫不類的“中日雜交”。
除此以外,日本外務省也是舍得花錢,和平年代的文化侵略從來沒有停止過,日資滲透的領域不在少數,演藝圈里不知有多少內鬼,兩邊拿錢,做著不倫不類的四不像。
說實話,即便如今的古裝劇大部分都是架空,但是術業有專攻,服裝造型依然是一個技術活,還是需要對歷史有一定的了解,普通人僅靠九年制義務教育所學的歷史知識,真的未必能一眼就分辨出漢服與和服的差別,更難以分辨中日古代飲食文化、建筑風格的差別。
所以,未必每一部有日本元素的劇,都是因為劇組成心想在這方面搞事,很多時候可能花錢請了顧問反而成了冤大頭,典型代表就是《夢華錄》,花錢請來一個做點心的顧問,還是個精日的冒牌貨。
再加上,前幾年日本動漫輸出十分強大,日風實在太流行,拍古裝戲固定的就橫店影視城之類的,影視城自己都掛上了日本燈籠,不明就里的劇組在這里取景,自然而然地就帶了日本元素,還有前文中所提的襄陽唐城,后續必然也會有其他劇組在那里取景,都難免以倭代唐了。
△堅持原則,但也不要太過苛刻
不過,無論怎么說,我還是很不明白國內的某些造型師,就那么愛日本嗎,能把日本服飾研究到那么細節?有那個精力,早就成為漢服大師了啊。
也總有很多人說,日本文化本來就是當初從我們這邊學過去的,就算后來經歷了演變已經和我們不一樣了,但拿過來用一下也沒什么,可問題是,我們自己明明有那么璀璨的傳統文化,干嘛非要用他們那套小家子氣的東西?
就比如建筑,曾經有歷史博主吐槽過,日本的很多建筑像喝了劣質奶粉一樣,腦袋大得出奇,真的不好看,正常情況下在我國是絕不會出現的。
真的不熟悉日本什么風格,回去看看東京奧運會開幕式有多么陰間……
當然,國產古裝劇被日風荼毒了這么多年,哪怕如今重癥下猛藥,一時半會也未必能清干凈,以無心防有心,總難免有些夾帶私貨的人搞小動作,為此上升整個劇組也沒必要。
我覺得,首當其沖的,其實是讓各地影視城先自查并拆除日式建筑和日式裝修。
現在有一個趨勢就是很多人以此作為粉圈排除異己的工具,看到自己不喜歡的人主演的劇,就拿著放大鏡挑毛病,非要挑出一絲絲日本元素然后希望能舉報下架……
真沒必要,如此互相攻擊,其實是把自己的路走窄了,因為搞來搞去,早晚會搞到自己喜歡的人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