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辦脫口秀的畢業專場,魯豫壓軸出場是合理的,因為和前面的演員和嘉賓相比,她的表現更好,段子更密集,現場效果也最炸。看完這一期節目,也許其他嘉賓的很多梗大家都不記得了,但魯豫很多精彩的梗,肯定讓大家印象深刻。
其中有一個梗是這樣的,魯豫說自己采訪過1萬多個各行各業的精英,他們都經歷過人生的大起大落,但最終全都走了出來。這是因為,沒走出來的,自己都沒請。
其實這個梗完美詮釋了什么叫幸存者偏差。
1萬這個數據,看似很大,但和全世界的人口相比,只是極小的一部分。魯豫采訪過的人當然都是各個領域的佼佼者,而且從某個角度來說,也都是成功者。他們經歷了人生的起伏,最終能從困境中走出來,東山再起,這本來就是他們身上最值得挖掘的地方。但殊不知,同樣有很多優秀的精英,經歷了挫折與衰敗,但因為運氣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沒能恢復元氣,甚至一蹶不振。這樣的人,從體量上遠遠大于1萬。
而對于一檔采訪節目來說,這樣的人,并不適合深度交流。這不僅是節目組請不請的問題,同時也是他們愿不愿來的問題。
在媒體上,我們看到的都是成功者,而主流媒體當然會傾向于傳播成功者的經歷和故事,這就造成了一種錯覺——這世上全都是成功者,甚至自己身邊就俯拾皆是。拿這期怎么辦脫口秀來說,北大清華的學霸一下子就來了兩個,通過屏幕,觀眾似乎感覺自己和北大清華的距離也不是那么遠。但其實,臺下坐著的成百上千的普通學生,才是現實的寫照。
魯豫的這個梗,其實是通過一個段子,揭示了殘酷的真相。這世上,不論哪個領域,失敗者永遠比成功者多得多,我們在舞臺,屏幕,電視上看到的,都是媒體希望讓我們看到的,而真正的現實,存在于社會,時代的每一個角落,只是我們平時感覺不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