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一向很佩服香港演員的職業精神。
尤其一眾男星。
還尚在活躍的這群演員。
幾十年如一日的自律。
作品產量奇高。
他們中知天命者有之,年過花甲者有之。
卻無論是精氣神。
還是對事業的執著心態。
皆令人嘆服。
預判很有意思。
從已知推斷未知,有客觀的“定數”,也有不可預知的“變數”。
當然也會有非常的難度。
尤其這個題目,人的選擇會變,個體的思考方式千人千面,導致選擇的各不相同,從而結果難料。
但如果是太簡單的事情,也不用多費口舌。
所以,嘗試行之。
巨頭演員的定義其實很簡單。
在商業為王的時代,能數十年屹立不倒的主角型演員,能以一己之力扛起商業電影重任、大制作電影的首選,他們很容易被挑選出來,因為數據會“說話”。
這是結合演員番位、片酬和票房成績的結果。
至于那些拿小眾電影或者票房下限當作票房號召力的言論,可以直接忽略。
涉及的演員當然就是劉德華、梁朝偉、甄子丹、郭富城和古天樂,以年齡為序,也是當下香港電影,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五個人。
一個碩果僅存的動作巨星,兩個在商業路線上狂奔的演員,兩個商業與文藝兼收的演員。
任何一個都難以忽視,每個人又特點和路線各異。
先從已過花甲之年的劉德華講起。
劉德華1961年出生。
八十年代“五虎將”之一,九十年代封香港影壇“五大巨星”之一、香港樂壇四大天王之一,手握五座三金影帝獎杯、三個香港年冠票房,憑《無間道》進入香港華語片影史三十強,六位“內地破十億票房演員”之一。
過去數十年,其實力與成績的強悍毋庸置疑。
當下待映作品,有《流浪地球2》、《金手指》、《紅毯先生》、《危機航線》、《潛行》、《戰疫天使》和《香港地》七部,另有一部《莫斯科行動》已經開拍。
其他規劃中作品暫且不提。
從上述作品情況,可以窺見兩個情況。
其一是內地電影的比重越來越大,堪稱冠絕整個香港影壇,七部待映和一部開拍電影,內地影片就占了五成,這個趨勢還越來越明顯。
這是一種有明顯規劃的事業重心轉移,而非偶然的心血來潮。
其二是其投資、監制身份的突出和頻繁。
他從九十年代設立天幕公司開始,就介入了投資和制作工作,當然隨著天幕公司好幾部電影的接連虧損,沉寂了很長時間,后來又以映藝娛樂重啟投資電影的路線,先后投資了《天下無賊》、《江湖》和《再說一次我愛你》,并于2006年啟動“亞洲新星導”計劃。
其后陸續投資、監制并主演了多部電影,包括有《我知女人心》、《風暴》、《拆彈專家》、《掃毒2》、《熱血合唱團》和《拆彈專家2》,而包括最新拍好的電影《危機航線》、《潛行》和剛開拍的《莫斯科行動》,劉德華都是監制兼主演的身份。
這也是一種很明顯的信號。
不用懷疑。
這多部影片的制片人和監制身份,是劉德華在為最終轉向幕后以及導演方向做準備。
相比此前黎明執導電影《搶紅》的“沖動冒進”,劉德華這條路走得非常穩健,可謂“步步為營”。
其實監制的身份通常有三層含義,掛名、管成本或者主控品質。
掛名者無須多提,主管投資成本當然是監制的重要職能之一,而主控品質這一條,對于有意愿轉向做導演的劉德華來講,就顯得特別重要。
一方面通過與導演的磨合,可以驗證自己的思路,另一方面通過對電影審美和品質的“有限”控制,可以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試探觀眾的反應,也可以帶來能力的提升和進步。
所以雖然劉德華目前尚在幕前,但已經在為更遠的未來做準備,畢竟已經年過花甲,不可能一直在幕前“拼”下去。
再結合劉德華的職業履歷和性格,以及早就表露過的“做導演”意愿。
這是顯而易見的邏輯。
所以可以大膽預判。
就常態而言。
大約三年后,劉德華或將正式開啟導演生涯。
但仍會介于幕前與幕后狀態之間。
五年后正式退入幕后。
若心血來潮,或會自導自演。
對電影的完全掌控。
是其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