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郭松民老師,其實很多言論我還是認可的,之前為革命英雄做的事,我也很欽佩,不過言論爭議,并不代表志向不同,所以,關于《隱入塵煙》,我想說點和郭松民老師不同的想法和觀點。
接下來,談談我的觀點和看法,看看哪里不同。
關于電影里的人物,其實在人物性格上,所謂的不合邏輯,應該不在于主人公馬有鐵和貴英身上,而在于其他人對主人公的態度上,其實這一點我也同樣覺得有可疑之處。
但是我想說,事實上,在生活中并不是不存在這樣的人物性格,你并不能總是按照正常的邏輯去看待人物性格,在現實生活中,人物性格也不是那么富有邏輯,他們很大程度上為了自己著想的那種人物特征,似乎與那些人看來,并不矛盾。
只是說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在生活中給與那些需要關愛的人和那些弱勢的人更好的幫助和照顧,而不是嫌棄他們、嘲笑他們和冷落他們。
在談到美化的問題上,我其實并不認為電影在美化苦難,也不是把逆來順受當浪漫,在電影《引入塵煙》里,二人遭受的苦難并不是生活中他們自然而然受到的,是強加于二人身上的,帶有目的的,是不正常的。
他們本來并不想遭受那樣的生活,也不想遭受那樣的苦難,他們很多時候逆來順受的態度,其實不是因為他們不想反抗,只是因為他們想活著,就像現實生活中一個在忍受各種壓榨的“工人”,只不過環境不同罷了。
說把逆來順受浪漫化,其實電影里,他們表現浪漫的心境和情景,并不是在遭受逆來順受的情境下,是他們在獲得“自由與新生”后,在自己的辛苦勞作中對這份“愛”的自然而然的流露和表現,想在如此“不堪”的生活中,給生活增添一些美好,給這份“殘缺”的愛增添一份浪漫。
在現實生活中,有苦有樂,又苦又累的生活人群在少數嗎?他們在工作上、生活上給自己一份獨有的浪漫,其實我認為是值得尊重和贊嘆的,生活從來不缺少苦難,你不能認為你沒有經歷那樣的苦難就說在美化他,當然,我們給又苦又累的生活增添一抹陽光,是對生活的更好期許和美好祝愿。
反過來真正要思考的是,我們應該尊重主人公這種對待生活的態度并積極給予幫助和鼓勵,讓他們變得更好,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溫暖,而不是像電影中描述的那樣,嫌棄他們、遠離他們、利用他們,閑話家常、冷嘲熱諷,抱著無所謂的態度。
至于電影里那些表現主人公馬有鐵對不公不義無所謂的心態,和只要有“愛”,無論怎樣可怕的生活都是一種幸福。
其實我想說,世間存在不公不義,是那些做出不公不義之事的人的問題還是那些本來公正無私的人的問題,我們更多應該思考的是那些不公不義的事為什么頻繁出現,而不是受害人遭罪卻成了共犯的問題,因為我們需要做的和向往的正是一種我們首先公正大義,我們自覺公正無私。
另外,只要生活有“愛”,多可怕多難的生活都是一種幸福,這句話大家認為有錯嗎,恰恰這個社會把“愛”放在了生活的后面,將其拋之腦后,并且過度的看待這樣一種思潮,所以為什么你會發現結婚的人越來越少,結婚的年齡越來越晚。
電影里,如果不是因為沒有“愛”,如果不是這個“愛”不到位,為什么馬有鐵和貴英這樣的人,還遭受這般折磨的人生呢,他們生來并沒有任何過錯,不應該遭受非人對待,何況像貴英這樣,應該得到更好的關愛和照顧,得到更好的善待和幫助。
所以,當他們常盡了人間冷暖,獲得自由新生,真正表現對“愛”的一份浪漫時,對“愛”的一份殷切期待時,這有什么錯呢,是社會太過浮躁,還是我們無法平靜對待這樣一份“愛”呢。
我們感動《隱入塵煙》,不是感動苦難,不是感動那樣的現實,不是感動貴英和馬有鐵的死去,我們熱切期盼的是我們能夠生活的更加美好,希望我們的社會能夠更加溫暖和諧,我們人心應該更加充滿人間大愛,我們的社會理應更加自覺的遵守公平正義,我們的國家也將更加富強文明。
所以,這樣一種感動和期盼,能推動這個社會進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