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影視》是中國內地第一份全彩色的娛樂雜志,以宣傳內地和港臺歌星影星為主,約三分之一的篇幅宣傳港臺當紅的歌星影星,是當年內地追星族熱捧的一家娛樂雜志。《星河影視》(月刊)創辦于1993年10月,由原梅州市廣播電視局(2001年起轉為梅州市廣播電視臺)主辦,1997年、1998年發行量高峰時,每期發行達18.5萬份,發行至全國130多個大中城市及香港地區。
1993年10月的《星河影視》創刊號封面人物是香港著名的歌壇影壇兩棲明星黎明,頭戴紅帽子、手握高爾夫球桿的黎明臉上還帶著幾分稚氣。
《星河影視》幾乎每期的封面和封底均各有一張當紅歌星或影星的特寫照片。四大天王、四大天后、南派的毛寧、楊鈺瑩……北派的解曉東、那英等,眾多的歌星影星輪流上陣。
那是一個追星的時代。不僅歌星的個人演唱會、唱片受到眾人的熱烈追捧,影星們正在拍攝的電影電視劇也聚焦了許多人的眼睛。歌星影星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身材肥瘦、穿著打扮、談情說愛等風花雪月的故事也成了許多人關心和關注的熱點。
能得到明星的照片,特別是有明星親筆簽名的照片更被許多人看作是十分榮耀的事情,因而不少人為了得到明星的簽名而不惜千里迢迢去找明星,甚至還有人給明星寫血書、剪下發絲向對方表白自己的愛慕追捧之情。
翻閱這些略有發黃的雜志,看看雜志的文章標題和照片,想想當年為了追星而所做的事,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當年太傻、太癡、太瘋狂?
當然,當災難降臨時,歌星影星們也會全力出擊,捐錢捐物,或者舉辦以賑災為主題的義演活動籌集救災款等等,這些事自然也會被娛樂記者們一一記錄下來,第一時間送到讀者的面前。
或許,這種“追星風潮”與當時內地娛樂文化剛剛開放,文化娛樂信息相對閉塞、傳播媒介相對落后有關。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大陸改革開放雖已有一段時間,但好些方面還處于似開非開的狀態,對大陸的讀者來說,外面的許多事物還比較陌生和新奇,他們十分渴求了解外面的世界,星河影視雜志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因而雜志受到年輕人的追捧也是必然的情理之中的事情。
當年香港的娛樂界非常發達,彈丸之地竟然有幾百家雜志,一百多家報紙,香港歌星的演唱會門票幾百港元一張,不低于當時梅州普通工薪階層一個月的工資收入,黃牛黨甚至將門票炒到2000港元一張,可見當年香港人對明星的追逐有多么的狂熱和不理性。
星河影視駐深圳辦事處借助其毗鄰香港的地理優勢,通過香港娛樂公司和文化經紀人獲取了歌星影星的大量第一手信息,因而雜志頗受大陸讀者的歡迎。
《星河影視》作為當年內地第一本全彩色的娛樂雜志,定位高,設計理念現代時尚,包裝、印刷由香港某印刷廠的內地分廠負責,全銅板印刷。同時期暢銷的《大眾電影》《大眾電視》等雜志只有封面、封底和插頁是彩色的,其它內容都是黑白的??梢姟缎呛佑耙暋肥呛蔚雀叨舜髿馍蠙n次!
為了更好地讓讀者與影視明星當紅歌星們互動,《星河影視》雜志設立了兩個讀者互動欄目,一個是明星信箱,另一個是明星照片的銷售。
雜志從創刊號開始就先后開設了各大明星的個人信箱,如黎明信箱、劉德華信箱、郭富城信箱、朱慧敏信箱、張柏芝信箱等等,為讀者和明星牽線搭橋,這個欄目深受讀者的歡迎。
讀者對某個明星有什么想法或要求可以寫信給雜志社的明星個人信箱,由雜志社專職編輯將讀者的來信進行分類整理,然后轉給香港的聯絡人,再轉給對應明星的經紀人,經紀人將歌星的回復及其要發行個人唱片、開個人演唱會的時間地點等信息,或影星要拍攝、正在拍攝的電影電視劇的信息反饋給雜志社,再在雜志的互動欄目統一回復讀者。
雜志社還向讀者銷售明星的照片。讀者根據自己的需要,按每張照片兩毛錢的標準,并貼好回郵郵票寄給雜志社,編輯部的工作人員再把讀者所崇拜的明星的照片寄給讀者。高峰期每期寄出三四萬張明星照片,大多數時候每月約銷售一萬張明星照片。
最高峰的時候,通過上海郵局報刊發行公司分發到其它二、三級郵局銷售的雜志每期多達7萬份,通過北京、成都、武漢、重慶的一級書商分發到其它二三級書商的雜志也分別達到了3萬份,梅州本地的郵局4000份仍供不應求。高峰期每期發行雜志達18.5萬份,各地郵局常常因雜志脫銷而要求追貨加印。
因為讀者對明星的狂熱追捧,加上采編的稿件和照片特別豐富,因而有時還另外發行增刊。比如,1999年拍攝《還珠格格》的電視連續劇的時候,就專門發行了一本加厚的增刊,增刊的價格也比月刊增加了一半。
被許多年輕人追劇而持續火爆超過一年之久的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在全國多個地點拍攝時,《還珠格格》劇組由編劇瓊瑤授權,將《星河影視》指定為唯一合法披露電視劇拍攝過程細節的雜志?!缎呛佑耙暋冯s志社為此派專人連續三個月駐扎在湖南衛視經濟建設臺和橫店影視拍攝基地,每天跟蹤拍攝《還珠格格》劇組的拍攝花絮。
據星河影視雜志創辦人鄭碩光主編回憶說,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高峰期,星河影視雖然發行量穩居大陸娛樂性雜志中前三名,但是雜志社的專職人員只有五六人,其它的都是兼職人員,包括香港、北京、上海、長沙等大城市聘請的娛樂圈人士、報社記者、文化公司經紀人等,他們負責所在城市的約稿、組稿,廣告代理以及聯系娛樂明星等工作。
比如在北京,《星河影視》與當時的中青報報社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簽訂協議,由其記者負責《星河影視》北京地區明星的采訪報道和廣告經營等。其它各大城市也有類似的合作伙伴。
雜志社專業、高效的編輯人員、工作能力很強的兼職人員和龐大的郵政發行網絡讓星河影視雜志社靈活高效地運作,雜志社同時具備了天時、地理、人和三大優勢,因而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如日中天,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成就。
本世紀初,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逐漸增加,信息也日趨多樣化,文化娛樂更趨豐富,報紙、雜志的發行量逐漸減少,《星河影視》雜志也不可避免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近10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加上上網資費相對降低,微信逐漸代替了QQ的聊天功能和手機的短信功能等,人們可以更快捷地獲取更多的信息。
近年來,隨著《今日頭條》《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平臺迅速崛起,人們獲取各類資訊的渠道變得更加多樣化,電臺、電視的收聽、收看量急劇減少,報刊、雜志等傳統紙媒體的發行量日益萎縮,《星河影視》雜志也不能幸免。
2015年,為了保護《星河影視》這一曾經風靡全國的雜志品牌,梅州市廣播電視臺決定讓雜志創辦人之一的鄭碩光主編再次披掛上陣,讓《星河影視》重獲新生。
雜志社創新定位,結合當今我國產業政策的發展方向,以及梅州發展生態旅游和文化旅游的戰略定位,調整了雜志的欄目,將主打方向定位為文化旅游主題。去年慶祝建黨一百周年之際,《星河影視》還添加了紅色主題。
如今,《星河影視》以介紹梅州的旅游景點、客家美食、人文歷史、民情風俗、紅色故事、蘇區建設等內容為主,成為全國人民了解梅州的一個重要窗口。
2022年9月,《星河影視》雜志社為梅縣新縣城某住宅小區的閱覽室贈送了30多期的雜志,既豐富了閱覽室的藏書,為700多家住戶近3000人提供了精神食糧,也為《星河影視》再度輝煌奠定了基礎。
據鄭碩光主編介紹,星河影視雜志社今后還將繼續舉行形式多樣的宣傳推廣活動,提高雜志的曝光率和影響力,守護并延展好這一文化品牌。
從內容上看,今天的《星河影視》與二十多年前完全不同,但保留了圖文并茂,圖片精美且豐富的風格,與當今流行的快餐式閱讀節奏還是十分吻合的。
在移動互聯網高度發達,各種自媒體拼得你死我活的今天,《星河影視》雜志能否咸魚翻身,再現昔日輝煌的風采?
歡迎大家在文章下面留言說說自己的看法。
特別鳴謝:
本文的早期《星河影視》雜志圖片由孔夫子舊書網提供,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