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可能是因為“疫情”導致的商業活動降低的關系,這就導致很多演員明星去參演各種各樣的綜藝,而音樂人就沉寂后在寫歌,今年就知名音樂人從周杰倫、汪峰、鄧紫棋、趙雷,再到現在薛之謙、張藝興都出了新專輯,或者新EP。
如果算上其它知名音樂人,數量就會更多,比如周傳雄就發了新專輯《念念不忘》。
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現在網友不是經常懷念以前的華語樂壇,同時對于以前的華語音樂人推崇得不行,那么這么多知名音樂人發表新專輯,又有多少歌曲火爆過呢?
答案是周杰倫,鄧紫棋因為名氣發表時還是火過的,但是也很難復制以前那種熱門歌曲大街小巷播放,一直播放幾個月的那種情況,這是為什么呢?
千呼萬喚始出來,出來過后卻不行?薛之謙,張藝興新專輯為何又“撲了”
這個問題的答案之前已經寫過很多遍了,周杰倫,汪峰也好,鄧紫棋,薛之謙也罷。他們基本上度過了創作巔峰期,鄧紫棋和薛之謙年輕一些,還有在音樂風格,編曲和制作上面有些突破。
這個音樂風格和唱法都固定了,要突破是很困難的。突破得不夠觀眾會罵你吃老本,突破得夠多會罵你沒那味兒了。所以只有完全突破還能貢獻好聽的歌曲才算成功,但是這對于早就達到巔峰期的創作者來說太難了。
沒錯,答案就是這么的簡單,上面列出的知名音樂人發表的新專輯,我個人全都都去仔細聽過一遍,或者幾遍,基本上都是這個問題。
如果要說音樂比較火爆和出圈的大概只有周杰倫,鄧紫棋和張藝興。
周杰倫就是華語樂壇超高的情懷在撐了,鄧紫棋就是高投資,高投入,還有一定突破音樂風格和好聽受到業內外的認可,但出圈程度還是和以前比不了。張藝興則是當下唱跳愛豆頂流,歌曲一向數據很好但不太講大眾的傳播度。
另外,我認為現在哪怕真的出現一個創作達到巔峰,歌曲也具備傳播度的音樂人,在現在想要火遍大江南北也非常的困難,除非搭上某種熱門流行文化的快車,在傳播上面得到了極大的便利。
比如詹雯婷為電視劇《蒼蘭訣》演唱的歌曲《訣愛》,《蒼蘭訣》有多火這首歌曲就有多火,那么詹雯婷也就有多火。
但是如果只是走純粹音樂路線的話就不同,因為現在的時代不同了。
周杰倫,汪峰等知名音樂人都發了新專輯?為何都“不太火”
這個過去是唱片時代,這個傳播模式是這樣:音樂創作者–>大v(電臺主播、節目制片人)–>聽眾,因此聽眾的審美實際上是被大v所決定的,一小部分人決定所有人聽什么音樂。但是當初的音樂又確實做到好聽和流行這點。
現在的的音樂是大數據推送模式,你找什么類型的音樂,你的音樂播放器就會給你推送什么類型的音樂,這是由算法決定的。這種情況下不同偏好的聽眾會迅速分裂成多個群體,聽雷鬼的聽眾很可能一輩子沒聽過激流金屬。
首先風格偏好細分了,導致去中心化,自然沒有以前那種一統天下的歌手和歌曲。其次是創作模式改變了,以前是廠牌—流水線—職業音樂人的模式在生產,產能很低,但是能保證質量,相當于行業內部已經替聽眾做了一次質檢篩選。
這種情況下所謂的主流樂壇很可能都不復存在,實際上,現在音樂作為娛樂的主流生態位也被擠占了。2000-2010年,音樂幾乎是唯一一個可以提供5-15分鐘娛樂的方式。現在的話,游戲,網文,動畫,電影,電視劇都可以取代這個生態位,特別是短視頻成了主流。
這是技術進步導致的結果,本身就和樂壇本身無關,全世界的樂壇都這樣。
當年大家都聽周杰倫,是因為除了聽周杰倫也沒啥太多可以選擇的娛樂方式,這就跟周杰倫上一代的電視劇有一堆萬人空巷的電視劇,“萬人空巷”的原因是這一萬人的巷子里,只有一臺電視機。
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技術導致的傳播學問題,在現在的去中心化傳播下,主流樂壇很可能漸漸就不復存在,美國就正在經歷這個過程。未來很可能是這樣:懂得找音樂的人自己去找,不懂的就天天聽cardi b之類的音樂就得了。
國內已經很明顯了,重塑雕像的權利在參加《樂夏2》之前一年就能掙70萬,萬青能掙100萬,對于他們來說只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這些錢就足夠花了,而中國這樣的獨立音樂人,地下音樂人其實不少。
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那么這些音樂人優秀的音樂為什么沒人聽呢?
答案也很簡單,專業技術和聽眾審美對于文化傳播是有很大的關系的,但是專業審美和歌好不好聽卻是再人回事。因為人民群眾評價歌曲的標準是好不好聽,專業技術留給搞研究的少數人去專研就行了,絕大多數人聽歌只是為了消遣。
這個連接專業技術和大眾喜歡聽的傳播平臺,就是以前是唱片時代,現在是數字音樂時代,這就又回到了短視頻,數字音樂占據樂壇主流這點上。國內流行音樂的倒退、進步與專業技術無關,重要的是好聽的流行樂,在進入短視頻和數字音樂時代,也就是所謂的主流流行樂壇垮掉了。
我們仔細想想,就算是鳳凰傳奇這種抓耳又有記憶度的歌曲也沒人覺得不好。口水歌很好寫,但好的口水歌卻越很難寫,現在就是好的口水歌來越少了。很多小鮮肉的單曲聽了三遍都沒印象,短視頻神曲口水歌確實不少,可是大部分都是基于改編和抄襲。能聽的卻不專業,專業的卻不能聽,這就是現在華語樂壇的問題。
周杰倫,汪峰,鄧紫棋和薛之謙新專輯都沒火?沒事,全世界都不行了
我們說回到周杰倫,汪峰,鄧紫棋,薛之謙他們新專輯上面,他們的歌曲為什么傳唱度不高前面已經說了,其實在這個時代,他們的新專輯不火太正常了,如果大火反而不正常,因為傳統唱片公司和打歌渠道早就已經死了,好東西聽不到創作者和觀眾一樣都很難受。
這幾年,我聽了很多知名音樂人的新專輯,比如去年業內外都稱贊許嵩的《呼吸之野》,作品是還是不錯的。而且相比之前雖然沒有那么的口水歌了,但是專業性,編曲和器樂搭配強了很多。
不過,華語音樂的聽眾,音樂訓練是嚴重不足的,用教育學理論來說,你做的東西不在他的最近發展區,那他也聽不懂啊。
一個健康的市場應該是有小眾的市場,能出專輯。也有唱片公司根據人們普遍水平做出來的流行的市場化程度高的音樂專輯,這樣才比較健康吧,也能養活更多音樂人。
比如華語樂壇的神話周杰倫和王菲,王菲做了很多挺酷的專輯,但是也要靠《紅豆》、《容易受傷的女人》《傳奇》這樣的歌曲去贏得普通聽眾,因為她畢竟是流行歌手,賺了錢,產業才能健康,給她寫歌制作得人才能有錢拿。
周杰倫后期有幾張專輯挺有想法的,大眾有點聽不懂,對他評價不好,周杰倫個人可能都覺得挺遺憾的。現在的市場不健康,沒有人和他競爭了,也很難激發他的創作靈感,新歌我聽了,他還是把熟悉的元素運用一遍,就這居然都顯得誠意滿滿。
大眾對于制作精良又好聽的流行商業歌曲,實在是太饑渴了。
那么,現在還有沒有能聽的歌呢?答案就是只剩下因為經濟發展,人們接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同時從業者也越來越多的獨立樂壇了,這個華語獨立樂壇的豐富度比以前強大了十倍不止。
現在占了樂壇絕對數量的是獨立音樂人,質量自然是良莠不齊,同時由于從業人數的變化,以前每年原創歌曲數最多十多二十萬首,現在一個網易云每年就有三百萬首,數量級飛升了,作為聽眾要從中找到優秀作品自然就更難了。
但是我相信實際上雖然優秀作品的比例大幅降低了,但其絕對數量一定是更多了,只不過更難讓聽眾發現了,因此現在的熱榜可以說完全失效了,無法履行篩選好歌的職能,當然這就是個傳播學的問題,和音樂本身已經無關了。
最后,我個人作為一個小眾音樂愛好者,對我來說近十年華語音樂我能聽下去的越來越多了。以前類型豐富的是歐美和日本音樂,華語音樂完全沒有對我口味的,現在華語音樂至少有一些我喜歡的。
但對于大眾來講,這種主動找好歌的行為還是過于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