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法治劇《底線》火了,占據各大視頻網站的榜首,火的原因很簡單,拋棄劇情,單看里面不少案件取自真實案例改編,比如《江歌案》《貨拉拉司機案件》《吳謝宇弒母案》。就這個噱頭能吸引一堆吃瓜群眾。
這部劇其實很難定義他的好壞,你說好吧,案件取自真實案例,貼近民生且真實,起到一定的科普,比如張三干了什么壞事判幾年。你說不好吧,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一定程度的改編,導致對案件中當事人有一定的丑化或美化。
你說導演和編劇在干嗎?
但是仔細一想,我也就明白了,為什么《底線》,依托著真實案例,哪怕對當事人有造成二次傷害,也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
1
因為這部劇的本質是商業性質的電視劇。這里涉及到電視劇怎么賺錢?我先科普寫電視劇的賺錢方式一般分3種。
1. 把電視劇的版權,賣給電視臺或者網絡視頻平臺,一般一部劇是單集的售賣;
2. 在電視劇中植入創意廣告,或者在開頭和結尾植入廣告;
3. 通過衍生劇或者衍生的周邊手辦賺錢,這種較少;
但這三種方式是否賺錢,都取決于一個很重要的點——收視率。只有收視率足夠高,單集售價才會高,其他投資人才愿意花錢植入廣告,也只有流量足夠大,投資人花的錢才能回本,甚至是盈利。
所以,保證收視率才是編劇和導演要做的事情,他們主要的工作就是根據真實案件,加入觀眾想看的元素,制造沖突和輿論。我相信,很多人都只是聽過案件的本身,其實并沒有了解詳細的經過,如果編劇和導演,只是平白直述的按照真實案件細節1:1還原,這就太無趣了,更不是觀眾所需的。
只有制造沖突,才會有更多的話題和熱度,才會帶來巨大的流量,才會有更高的收視率。甚至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更好,因為當事人對《底線》的抵觸發聲,會進一步擴大電視劇知名度。這也是導演和編劇,應該說是投資人最想看到的。
商人和資本的本質,永遠是逐利。你可以說他們不道德,但是他們會說不違法。在人性這塊,商人和娛樂圈把群眾拿捏得死死的。
2
資本歡喜有人愁,由于很多人都只是聽過案件的本身,其實并沒有了解詳細的經過,不少網友把電視劇的劇情,當作案件真實的經過,導致不少“正義之心”的網友,又開始了一輪自詡正義“撥亂反正(網暴)”。
有組織、有預謀、有序地對《江歌案》受害者母親圍攻,指著她不要揪著過去不放。
另一方面吳謝宇本人發聲,不希望電視劇對他母親的丑化,貨拉拉司機發聲,劇情故意歪曲和丑化他,也導致被人網暴。
其實案件的細節,只有當事人和警方清楚,即使警方公布所有細節,又有多少人愿意去看?現在電視劇出來,群眾可以一邊休閑娛樂,一邊吃瓜近年來知名案例一舉兩得,至于劇情與現實是否一致,他們不會關心,只會關心自己無處發泄的精力在哪宣泄,現在剛好有一處宣泄口,還不抓緊時機一遍又一遍進行“自我感動”。
3
最后,電視劇永遠是電視劇,請各位不要和真實案件混為一談。投資方為了收視率,肯定會對案件人物進行新的塑造,然后根據人物的特性,調整對應的劇情。
站在投資人的角度,他們這樣做沒錯,站在當事人的角度,他們這樣做就是在消費他們本身,造成二次傷害,建議電視劇下架。其實,他們都沒有對錯,只是雙方角度不同。
希望我們對待任何事物能保持一種正說、反說、折中說,理智地看待世界,世界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灰色才是常態。
喜歡這篇文章的,請務必點贊+關注,你的支持是我更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