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七天長假期,而且因為疫情有許多人都選擇本地過節(jié),因此這幾年的“國慶檔”電影市場被稱為“小春節(jié)檔”。
小春節(jié)檔的特點是:有幾部陣容強大制作精良的“大片”撐場面,同時周票房也僅次于春節(jié)一周。
當然國慶檔也有一個“褒貶不一”的特色。贊美的民眾認為比起更商業(yè)化類型更繁雜的春節(jié)檔,國慶檔“更正”,影片類型更“主旋律”。
反對的民眾則認為國慶檔的“影片類型過于單一”,只有“主旋律”,宣傳教育的意義大于“假期娛樂”,讓許多人不愿意走入電影院。
我國近幾年國慶檔“主旋律電影”的票房走勢,不僅僅是影視文化產(chǎn)業(yè)或者是“娛樂圈戲子”的小事。
過去幾年國慶檔的觀影人次曾經(jīng)破億,所以國慶檔票房的背后是超過一億老百姓的“用腳投票”。
老百姓對“主旋律電影”的集體情感,就是他們當下“民意”的投射,我們當然應該認真對待與分析。
壹,今年國慶檔票房如何?
今年國慶節(jié),主旋律電影《萬里歸途》與《平凡英雄》都泛起了一陣的水花,特別是《萬里歸途》成功從電影圈破圈,“外交英雄撤僑”成為全民熱議的新主題。
可是對比今年國慶檔的票房,我們會“大吃一驚”,表面看來和往年“熱度相似”,可是老百姓的“花錢投票”差遠了。
今年國慶前三天,電影院統(tǒng)計票房累計7.87億。
在此之前,國慶檔的“票房紀錄”是疫情前的2019年,國慶七天總票房43.8億,其中國慶前三天的票房累計22.4億。
今年多地還有散發(fā)疫情,部分影院歇業(yè),而且大家對疫情與封控的擔憂,阻擋了前往電影院的意愿,因此與疫情前的市場對比是不公平的。
可是即便對比同樣是疫情后的2021年國慶檔,去年國慶前三天票房超過19億。
也就是說,同為疫情之后,擔憂感染和封控的國慶節(jié)市場,今年前三天票房下滑了11億還多,只有去年的40%。
在40%的大盤中,還有大家覺得成績不錯的《萬里歸途》,如果將另一部主旋律電影《平凡英雄》拿出來對比,票房只有往年主旋律電影的“十分之一”!
僅僅用疫情干擾,或者老百姓沒錢消費,或者拍攝質(zhì)量比往年差這些理由中的任何一個,恐怕都無法解釋90%的“暴跌”。
為什么今年的“主旋律電影”,老百姓不買賬了?
貳,救援電影大對比
從9月30日上映,到10月3號,《平凡英雄》的票房突破8000萬,按照走勢評估,最終票房會在1.7~1.8億。
如果相對于中小體量的小成本電影,4天8000萬算是不錯的成績。可是《平凡英雄》是博納影業(yè)投資,李冰冰,馮紹峰主演,黃曉明,張一山客串出演的電影。
最主要的是,《平凡英雄》的核心競爭力不在演員陣容,而是影片改編自“新疆和田營救斷臂男孩”的真實事件。
類似“轟動全國正能量事件”改編的電影,同樣是博納影業(yè)投資的同類型的《中國機長》,2019年國慶檔上映,票房29.03億。
與《平凡英雄》投資相同,導演相同,陣容接近,以“消防英雄”為主人公的《烈火英雄》,票房17.03億。
《平凡英雄》的預估票房只有1.7億,是2019年黃曉明《烈火英雄》的十分之一。
票房差這么遠,是《平凡英雄》的“背景故事”太平凡么?
并非如此!
《平凡英雄》改編自去年4月30日,發(fā)生在新疆和田“營救斷臂男孩”的真實事件。
去年4月30日晚上七點左右,新疆和田,一個母親帶小兒子在核桃園進行“農(nóng)藥噴灑作業(yè)”。
結(jié)果小男孩的手臂被噴灑農(nóng)藥的拖拉機【絞斷】。
隨后小男孩的哥哥和母親送小男孩到醫(yī)院急救。小男孩生命危在旦夕,沿路交警,民眾齊心協(xié)力,為“斷肢男孩”提供生命綠色通道。
小男孩到醫(yī)院后,和田的醫(yī)生進行急救處理后,給出“截肢保命”與“斷肢重接”兩個救治方案。
選擇“截肢救治”,技術(shù)成熟,成功率高,但是7歲小男孩未來一生都會是失去右手的殘疾人。
可如果選擇“斷肢重接”,就只能在“斷肢八小時內(nèi)”,到烏魯木齊進行手術(shù),才能提高成功率。
和田雖然和烏魯木齊同屬新疆,但距離卻長達幾百公里,和田到烏魯木齊的航班,都要飛“接近兩小時”。
于是烏魯木齊醫(yī)院,烏魯木齊與和田的機場管理方,加上航空公司與機組人員,通力合作,為營救小男孩,開啟一場與死神“生死時速”的較量。
最終,小男孩手臂被重新接上,并且在接下來的一年里努力復健,如今已經(jīng)能完成同齡小朋友的絕大多數(shù)常規(guī)動作。
這一“營救斷臂男孩”事件,本身極具沖擊力,并且小男孩得救,依靠的是“各行各業(yè)”通力合作的“英雄群像”。
這些平凡人身上的“偉大”,應該能引起老百姓共鳴才對?
為什么愿意走入電影院的民眾,只有兩年前“天津港救火”改編的“救火英雄”十分之一?
我今天去看了這部電影。因為晚上要寫文章,所以我看的是上午場,觀眾不多。
這部電影的一大優(yōu)點或者說導演的風格特點,就是“偏寫實風格”的代入感。
比如男孩“斷肢”與急救的手術(shù)過程,應該是國內(nèi)影視劇第一次真實還原“斷臂”與“斷臂重接”手術(shù)。
正因為“太真實”,小男孩的表演也很到位,以至于我后排的一個小男孩直接被嚇哭了。
從“小男孩被拖拉機絞斷手臂”,我后座的小孩就開始哭,然后小孩母親在旁邊安慰解釋了很久。
因此這暴露本片的一個“短板”,那就是“真實到不適合親子合家歡”。
另外,這一真實“遠程營救”的電影,讓我想到另一部同類型的“高速營救”電影。
2008年,后來打造經(jīng)典劇集《瑯琊榜》,《歡樂頌》,《山海情》的孔笙導演,拍了一部電影頻道出品的電影,由當年還算新人的李晨主演的《極限救援》。
《極限救援》講述的是一個計程車司機,深夜送“魚刺卡喉”的男孩,到省城醫(yī)院動手術(shù)的故事。
14年前的《極限救援》同樣呈現(xiàn)了城市的普通民眾、交通臺、高速公路交警和出租車司機們,為了挽救這個孩子的生命所做的努力。
劇本設計了遭遇堵車、撞車、交通高峰等一系列危機,將影片的危機感提升到最強,
十四年前的“救援”電影,能夠明確感受到“藝術(shù)加工”的緊張感,那種爭分奪秒的“感官刺激”,不高級,但是觀眾很有共鳴。
我敢說,14年前只要在電視上看過這部電影部分片段的人,14年后還會記得一個計程車司機“千里送卡喉小孩就醫(yī)”的故事。
今年的《平凡英雄》,著重呈現(xiàn)“真實感”,用“紀錄片”手法呈現(xiàn)平反英雄的付出。
這種風格“很高級”,但是普通大眾的反饋是“沒有緊張感”,劇情和節(jié)奏過于單一。
叁,“現(xiàn)實改編”的短板
要說感人,許多觀眾覺得《平凡英雄》90分鐘的電影,還比不上結(jié)尾“拯救斷臂男孩”真實影像資料的90秒感人。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90秒的“紀錄片影像資料”,讓我看到這次“現(xiàn)實改編”的桎梏。
14年前的《極限救援》,其實是根據(jù)“哈爾濱出租車司機暴雨中給孩子送準考證,保住考生正常考試”的事件改編的。
將“送準考證保高考”改編成“送卡喉小孩救命”,升華了主題,也可以自由加入各種戲劇沖突。
但是這次“8小時營救斷臂男孩”事件,涉及到過去很少呈現(xiàn)的新疆,而且事件“紀錄片精確到事件發(fā)展的各個時間段。”
通過對比會發(fā)現(xiàn),《平凡英雄》里的時間線也是完全按照“紀錄片”的時間線來拍的。
這類題材,要吸引觀眾,就必須增加“矛盾沖突”,在這次營救事件中,就是應該增加“營救小男孩的波折和難度”。
這種波折,一般是“人為”和“環(huán)境”兩方面。
第一條路,就是塑造“反派”,因為人為因素,阻撓小孩的斷臂及時救治。可是民族地區(qū)的真實案例與“紀錄片”就擺在那里,把“誰”打成反派都不合適。
第二條路,就是增加波折事件,比如“斷臂小孩”是飛機送到烏魯木齊的,可以增加飛行途中的“危險事件”,增加緊張感,也加強機組人員排除萬難的刻畫。
可同樣是因為“真實呈現(xiàn)”的束縛,飛機什么時候起飛,什么時候到達,這些都按照“真實事件”來拍,也就沒辦法為“空中驚魂”加戲。
這方面,還可以和三年前的《中國機長》進行對比。《中國機長》雖然也是根據(jù)川航客機真實案例改編,但是在空中驚魂與災難沖突的刻畫方面,比“真實事件”是做了升級的。
只有“升級難度”,電影才能更加抓住觀眾的痛點與爽點。
《中國機長》的29億票房,也就成為了“國內(nèi)重大災害救援”改編電影的票房巔峰。
如果是將《中國機長》和今天的《平凡英雄》對比,前者票房會高達后者的15倍。
肆,如何“爭回民心”?
《平凡英雄》在主旋律電影里,也獨樹一幟。因為這是我國“展現(xiàn)新疆少數(shù)民族生活”的電影,第一次在院線向全國觀眾呈現(xiàn)。
我們這代人,小時候在電視上看過“聰明的阿凡提”,還有“載歌載舞的買買提”。
但這些形象大多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我們已經(jīng)很多年沒在商業(yè)電影或者喜劇,武俠等類型片里,看到描述新疆生活的純正元素了。
西方攻擊新疆的謠言還在發(fā)酵,我們對新疆的不穩(wěn)定因素保持高壓態(tài)勢的同時,未來在影視作品中,更多元的呈現(xiàn)“新疆生活”更加重要。
可是從《平凡英雄》如今的票房成績來看,“大美新疆”的宣傳,顯然無法到達千家萬戶。
如果要找疫情風險以及老百姓“不愛看主旋律”的理由,票房成績一直是《平凡英雄》八倍的《萬里歸途》顯然不服。
過去五年,吳京個人英雄主義的《戰(zhàn)狼2》,以及展現(xiàn)我國海軍撤僑群像的《紅海行動》,都取得過票房,口碑,群眾影響力的三豐收。
按道理,從“孤膽英雄”到“特戰(zhàn)小隊”,“海外撤僑”題材的兩大模式,都已經(jīng)被玩到最高峰了。
這次的《萬里歸途》,卻另辟蹊徑,聚焦外令海外民眾撤離的“外交精英”身上。
比起《戰(zhàn)狼2》與《紅海行動》的熱血沸騰,《萬里歸途》最大的優(yōu)勢,也適合《平凡英雄》一樣的“真實感”。
相比較特種兵英雄大殺四方,由“外交人員”依靠智慧和勇氣,將國人帶出“戰(zhàn)亂政變國家”,顯然更加貼近現(xiàn)實。
同時,《萬里歸途》在展現(xiàn)戰(zhàn)爭的殘酷性,戰(zhàn)爭帶給民眾的苦難,以及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是多么可貴這方面,比《戰(zhàn)狼2》與《紅海行動》要震撼得多。
《萬里歸途》能夠在今年相對低迷的國慶市場,拿到60%以上的票房,我認為最大的吸引點,就在于張譯和王俊凱飾演的兩位文職外交官員,沒有任何的“主角光環(huán)”。
張譯和王俊凱兩人是外交部的“秘書和隨員”,電影風格也追求寫實,所以兩人都不可能有“戰(zhàn)狼”式的武力值。
整部電影,戰(zhàn)爭雙方的戰(zhàn)斗場面拍的還是很激烈的。正是這種激烈與強對抗,讓我們看到主角個人在這種“槍林彈雨”中,一定是弱小甚至有些慫的。
就是這種“武力值”的慫,讓張譯和王俊凱最終面對叛軍首領(lǐng),正面抗衡,救下小女孩時,就更加顯得智仁勇兼?zhèn)洹?/p>
相比較吳京的《戰(zhàn)狼2》以及林超賢的《紅海行動》,《萬里歸途》的雙男主,在武力值方面同樣“平凡”,但劇情設計,讓平凡的外交部文職展現(xiàn)的智慧與勇氣,堅毅和仁愛,都比《平凡英雄》更加動人。
因此《萬里歸途》從第一天和《平凡英雄》排片相當,到今天票房是平凡英雄的8倍,也就不出奇了。
當然我們必須看到,同樣是“海外撤僑”主題,《紅海行動》票房只有《戰(zhàn)狼2》的60%。
這次《萬里歸途》的票房最多也就接近《紅海行動》的六成,可以說是衰減的。
同樣是“現(xiàn)實拯救題材”,這次還有“宣傳大美新疆”,“宣揚民族和諧”的光環(huán)加持,可是《萬里歸途》的票房,只有《烈火英雄》的十分之一,《中國機長》的十五分之一。
我們必須清晰的看到,“主旋律主題”作為單一核心對老百姓的吸引力,已經(jīng)出現(xiàn)“大幅衰減”。
未來的影視劇,已經(jīng)很難憑借“主旋律”或者“正能量”的標簽,讓老百姓“爭相買單”。
主旋律與正能量電影,能否讓老百姓共鳴,讓老百姓買賬,關(guān)鍵還是“現(xiàn)實帶給他們的內(nèi)心感受”讓他們“用腳投票”!
現(xiàn)實乏力,一切主旋律與正能量的宣導都是無根之木,反而引發(fā)老百姓的抵觸與反感。
只有現(xiàn)實是走向陽光的,主旋律和正能量的宣導才會相得益彰,老百姓會“自發(fā)傳播”,與昂揚向上的民心士氣形成正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