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因為技術原因撤出柏林和金雞,被咔嚓過一刀的《一秒鐘》,公映版本里也被剪去了至關重要的一筆。
張譯飾演的逃犯,之所以如此拼命要看影像里只有一秒鐘的女兒,是因為女兒已死、只有影像可以看。
女兒成為先進、登上22號簡報、卻慘被車撞死,一秒鐘背后真正的故事始終沒有出現。
如此一來,角色的動機顯得有些立不住,死生對比出的鮮明殘酷的質感也很打折扣,但我依舊很喜歡這部《一秒鐘》,哪怕是刪減之后的版本。
影片沒有過多的外溢的企圖心,就是樸素認真好好講一個故事。
企圖心未必只是商業企圖,很多時候電影里讓人覺得別扭的點在于“藝術企圖”“觀念企圖”過于明顯,壓過內容表達本身。
“外力是否應該干涉電影”“藝術創作是什么”等母題,時常出現在各路影片中,某些作品的處理過于直接,以寓言式的論辯結構覆蓋故事呈現,與其說是電影、不如說是說教或者辯論。
但《一秒鐘》始終將角色、故事、人物動機等因素擺在核心位置,將主旨往下深埋一層,沒有以辯論或者駁斥的方式來直接表達主張、沒有減損故事效果。
哪怕僅僅從故事層面來看,影片也是好看的。
張譯和劉浩存兩位的角色,都以欺瞞上線,以暴力的方式維護自己,最后又在患難中真正了解彼此、成為精神意義上的父女,被捆綁著一同看《英雄兒女》的片段,很打動人。
事實上逃犯張(張譯飾)和范電影(范偉飾)兩位的戲份,也很有意思。
起初,范電影拿腔拿調,是典型的“丑角”表達方式,很諷刺。
逃犯以刀威脅,扭轉局面之后,他從半跪到跪下到“你坐”“你喝茶”等客氣舉動,將小人嘴臉描摹得非常生動。
此后,他也展現出一個可憐父親的面相。
兒子4歲時發燒他沒當回事,耽誤了腦子燒壞了,于是這位父親更加需要努力經營,努力保住自己的位置、也為兒子多爭取一口飯。
他舉報逃犯,是為了立功,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他將一秒鐘的膠片放在張九聲的口袋里,按照張九聲的意思將燈罩送給劉閨女,是同為老父親的惻隱之心。
張九聲的女兒為擺脫“壞分子父親”的負面影響,拼命努力“爭”。
范電影為給傻兒子謀求更多保障,也拼命努力“爭”。
從某種程度上說,人物形成了非常豐富的對位關系,都為了一點微薄的可憐的念想,粉身碎骨般努力。
當然,二人的動機也很不同。
老油條范電影的拿腔拿調(甚至有“作威作福”的意思),是享受“放電影”這件事情帶給他的掌控感、話語權、虛妄的價值感。
而張九聲女兒如此努力,是一個十四歲女孩對“努力就能改變命運改變世界”的天真夢想。
短短的一個故事,張九聲,已故的女兒,劉閨女、劉弟弟,每個人都有很動人的悲劇力量。
《一秒鐘》,把電影還給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