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魔獸》即將在6月8日上映了。此前首波觀影媒體對電影的評價并不高,在metacritic上,外媒絲毫沒有手下留情的意思,The Wrap打出了10分的低分,而美國專業電影網站甚至開出了零分!而目前爛番茄指數也僅有19%而已。影評人們大多認為電影《魔獸》太過顧忌粉絲的感受,雖然特效做得很不錯,但是劇情卻差強人意。《魔獸》真的也和其他游改電影一樣,逃不過撲街的詛咒嗎?
《帝國》雜志:
要把魔獸游戲龐大的世界觀壓縮到兩個小時的電影里未免有點勉強。影片里有太多主角,以致于沒辦法對每個角色的故事進行拓展,對某些觀眾來說他們恐怕形同路人。因此,當某些人物死去時,觀眾恐怕很難對那些”路人甲”產生任何悲傷的心情。
導演鄧肯·瓊斯努力把游戲中的次要情節往主線劇情上靠,但這顯然讓他有點喘不過氣。影片整體基調很嚴肅,很希望下一部《魔獸》電影能帶來一些有趣的元素。
《魔獸》的雄心是值得贊賞的,但僅有雄心是不夠的。劇情空洞,故事令人費解,感覺像是《異星戰場:約翰 卡特傳奇》和《龍與地下城》的混合體。影片主題和觀影體驗都不太成功。
美國專業影評網站Indiewire:
《魔獸》真的是一場“百年一遇”的災難,是這個大片時代又一部拙劣的電影,所以你不得不稱贊環球敢于嘗試的勇氣。
《魔獸》電影自宣布制作以來,已經歷了近10個年頭,中途換過好幾個導演。現在《魔獸》終于要來了,然而影片卻沒能填補與游戲之間的鴻溝。它是一部令人震驚的失敗之作,其深刻的可怕之處就在于影片沒有絲毫的樂趣可言。
導演鄧肯·瓊斯和他團隊要完成的一項艱巨的任務,就是要從一個劇情密集到眼花繚亂的史詩故事中,提煉出一個情節連貫的冒險題材電影。但影片的改編難度并不能為其失敗程度找任何借口。盡管《指環王1:魔戒再現》充斥了關于中土世界的神話,但與此同時觀眾也能跟隨影片發現中土世界暗藏的秘密和背后的角色們。而《魔獸》的劇情展開更像一個加長版的前情回顧,好像影片的唯一任務是提醒粉絲們回想起一個他們早就了如指掌的故事。
不過不能否認的是,魔獸粉絲們會比那些非玩家小白們找到更多樂趣。但對魔獸游戲的熟悉雖然可以幫助減少在情節上的困惑,卻并不能彌補影片在敘事上的失敗。故事主要發生在三個地點,可令人驚訝的是影片并沒有好好解釋它們之間的聯系,人物的動機和身份也瞬間變成了胡說八道。
對于一部像《魔獸》一樣的大制作,可以說它有充沛的時間和資源去填補很多不足。它變成災難的唯一解釋,就是參與電影的所有人都忘了自己究竟在做什么。近年來,許多無能的大片都是由一些經驗尚淺的“特效大師”們執導的,但是瓊斯和這些人不同。他的《月球》和《源代碼》(影評)都證明他有著卓越的天賦,有能力在高概念的前提下塑造性格豐富的人物性格。而這次《魔獸》的失敗,或許是因為影片的規模讓瓊斯不堪重負,也或許是因為瓊斯太過沉迷于如何為非玩家觀眾們分享他對魔獸的熱情和知識了。
這的確是一個令人失敗的觀影體驗。如今看著《魔獸》要繼續打造續集,就像是對一個已死之人做心肺復蘇一般,都是絕望之舉。他已經走了,就放手吧。讓人獸大戰在這場僵局中結束吧,讓斗爭停止吧,讓雙方都回到他們所愛之人的身邊吧。爛片來來去去,《魔獸》只是個悲劇。
The Playlist:
魔獸游戲擁有成千上萬的玩家,相信有很多懷舊的粉絲想要通過電影來重溫他們兒時的冒險。不過魔獸玩家并不是環球瞄準的最終觀眾,這部耗資1.6億美元的電影同樣也希望能吸引那些奇幻電影迷們走入影院。
不幸的是,《魔獸》對讓那些不了解艾澤拉斯歷史的觀眾缺乏吸引力。盡管視效震撼,但要讓觀眾理解這個虛擬世界,并將各個主角聯系起來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角色情節發展的缺失導致觀眾無法跟上影片整體的劇情走向。以主角之一的洛薩為例,他同兒子的關系,以及與迦羅娜的關系都處理得很倉促,缺乏感染力。他和麥迪文多年的友情也變得不曾存在過一般。即使影片想嘗試通過人物對話增添一些莊嚴的情感,但是片中到處都體現了角色個人信仰的缺失,最后只能依靠那些充斥著難以正確發音的地名的戰爭策略會議。另外演員們的表演也沒能扶一把失敗的劇情,不少演員把對人族的刻畫當作是理所當然的。相反的,藏在CGI底下的的獸人演員們的演出更出彩。毫無疑問,很多人會把《魔獸》和《指環王》做比較。《指環王》光榮地展示著中土世界這片奇幻土地,同時還不忘讓某些角色談談戀愛。讓我難過的是,《魔獸》完全可以做到像《指環王》一樣的程度,可光是在故事場景上就差了一截,電影的故事似乎永遠發生在城堡里,只能偶爾瞥見艾澤拉斯這片宏偉的土地。
《魔獸》另一處讓人沮喪的地方在于,影片沒有得出真正的結論。《魔獸》明顯還會出續集,但是看完影片后卻覺得缺斤少兩沒講完故事。在《月球》和《源代碼》之后,鄧肯瓊斯沉迷于艾澤拉斯的史詩故事無法自拔,給影片填充了成噸的引用詞匯,卻失去了真正的靈魂。
英國《衛報》:
《魔獸》是一部昂貴、高幻想的史詩作品,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同類作品《指環王》和《權力的游戲》。影片的野心、設計甚至是當中的政治學都值得贊賞。但是它卻有點《異星戰場》的味道。正如這部2012年撲街的史詩巨制一樣,《魔獸》帶有70年代奇幻藝術的色彩,缺乏明星效應,是一部復雜、術語過多、誠懇卻致命的戰爭史詩。
《魔獸》有太多故事要說,然而我們無法真正融入到劇情中去。在《指環王》里,我們有夏爾這個霍比特人的田園牧區作為所有人開戰的背景。然而在《魔獸》里,除了暴風城的皇家城堡、術士的高塔和史詩般的戰場外,我們幾乎看不到艾澤拉斯的其他風光。影片使用了大量的CGI技術,并偶爾會與電影的實景元素進行尷尬互動,但這只會把觀眾推得越來越遠。影片花了很多力氣在這場壯觀的打斗場面上,但是打斗畫面在某種程度上太不真實,很難讓人感受到這場斗爭的熱血氛圍。
歸根結底,《魔獸》的問題在于游戲本身。導演鄧肯·瓊斯作為一個職業魔獸玩家,顯然想把對魔獸的愛灌注到電影中,不過這一切是否值得還是存在疑問的,電影薄弱的劇情太過致命。
GQ智族:《魔獸》的問題是,它根本擺脫不掉那些愚弄人的奇幻本質。影片的對話包含了太多神秘卻又合理的詞匯,而且至少有12個主要角色在爭奪空間。這一切如果以電視劇的形式來表現效果會更佳,而在兩個小時的電影里面只能把時間留給那些最重要的臺詞,以及一些陳詞濫調。《魔獸》和《X戰警:天啟》一樣,需要再好好看看它的劇本。雖然導演鄧肯·瓊斯已經對這個游戲世界做了強大的改編,但是卻沒能通過大銀幕對游戲做出完美的詮釋。
英國《每日郵報》:
《魔獸:起源》的所有功勞都要歸于導演鄧肯·瓊斯,他為我們帶來了壯觀的打斗場面,可我還是對這部影片表示擔心。引用丘吉爾的"The End of the Beginning"演講中的話說:“這不是結束,甚至這也并非預示著結束的序幕已然到來,但或許,這就代表著序幕的終結!”
以上是歐美影評人們對《魔獸》的一些評價,Indiwire更堪稱是其中的“毒舌之最”。不過反觀游戲媒體對影片的評價,情況似乎也不樂觀。
以歐美宅男為服務對象的Kotaku游戲資訊網站評價道:《魔獸》幾乎沒有可取之處。這部電影缺乏靈魂,表演平庸,剪輯混亂,臺詞大多都是陳詞濫調。影片中獸人和人類都說起了英語,但是電影卻通過一種笨拙的轉變,試著說服觀眾獸人其實說的是獸人語!?這個做法很不明智。
《魔獸》和大多數游戲改編電影一樣都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暴雪游戲構建的虛擬世界往往充滿了各種玩笑和幽默,暴雪的開發人員也一直很熱衷愚人節的玩笑。他們很擅長和玩家們做一些有趣的互動。但這部電影中沒有表現任何這些有趣的細節,哪怕是一些你在游戲中點擊過千次萬次的單位。
也許影片故事的切入點就是錯的。《魔獸》以一群邪惡的獸人部落作為開場,介紹了主角杜隆坦和他的妻子。就在這短短幾分鐘內,我們就被一些游戲術語所淹沒,即使是游戲愛好者也沒法立刻理清術語的含義。
《魔獸》堅持一個一個介紹角色,但沒有一個角色是賞心悅目的。比如法師卡德加,他在游戲中比在電影里要有趣的多,而對于守護者麥迪文的動機和行為,影片也沒有清楚作出解釋。片中還涉及了暴風城的國王、王后,并給了其他獸人太多上鏡的機會。這些時間本可以用來對主角做進一步的刻畫。太多人物,太多無意義的對話,太多次要的情節,并且觀眾都沒有足夠的理由去關心這些人。
比如迦羅娜這個角色,那愚蠢的小尖牙,讓她的表現很可笑。迦羅娜的戲份很重,她半獸人的身份看起來像是要給人族和獸族帶來和平,但是角色塑造太失敗。寶拉·波頓演得太爛,毫不掩飾的平淡。選擇一個比寶拉·波頓更優秀的女演員說不定會更好。
古爾丹無疑是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但也沒能符合游戲原型。古爾丹吸取囚犯靈魂的畫面還是很酷的,但這個角色在電影中竟然從沒受到任何威脅。影片從沒有解釋古爾丹和他的獸人軍團攻打人族的目的和代價是什么,或者解釋一下這場戰爭的必要性。
歐洲游戲媒體Eurogamer:
《魔獸》,在它的標題變成《魔獸:起源》開始,就已經注定要讓玩家們失望了。問題就出在了冒號后面這個詞上,影片還沒上映片方就開始計劃下一部甚至下幾部續集的拍攝了。
電影的背景取自1994年的《魔獸爭霸:人類與獸人》,已有20多年的歷史。但就是這20多年的積淀讓導演鄧肯瓊斯迷失了方向。導演要做的,是將魔獸世界完整呈現在大銀幕上。雖然他付出了巨大努力,想讓改編符合大眾口味,但是他依然沒能打破游改電影的詛咒。諷刺的是,《魔獸》最讓人失望的地方,就是太過執著于還原游戲本身的面貌了。
《魔獸》不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影片情節無趣,敘事節奏混亂,令人昏昏欲睡,結尾又十分倉促,另外半CGI半真人表演的效果也并不盡如人意。對于不了解魔獸的觀眾來說,影片幾乎毫無吸引力。但《魔獸》還是有它的優點的,至少在劇本的敘述功力上還是要強于其他熱門大片的(比如《饑餓游戲》最后兩部)。
影片用了很多遠景鏡頭呈現宏偉的暴風城和充滿魔法的卡拉贊城堡,但影片背景中放置的幾只、華麗的魔法技能等小細節明顯更能打動人。
全片做的最好的是對獸人的刻畫,獸人演員在面部表情捕捉的演繹上很傳神。但是導演瓊斯在塑造艾澤拉斯大陸時,影片的問題也都暴露無遺了,布景簡陋,服裝隨便,演員們的表演也很糟糕。可影片的失敗不能全歸結在演員身上,由于對無關情節的刪減,演員并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刻畫完整的角色。
此外,結合暴雪的美術風格也是該片面臨的巨大挑戰。1994年的《魔獸爭霸》用的還是很粗略的建模,游戲利用豐富的角色和夸張的比例來表現每個角色。導演瓊斯希望在這個粗糙游戲和精細的電影畫面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采取了精細建模搭配柔和色彩的方式。這樣做雖然使影片的近景看起來不錯,但是中遠景就會變得模糊不清。
不過《魔獸》最致命的缺點,是沒有抓住原作的重點,內容乏味缺乏幽默感。在觀影過程中,觀眾都很少有笑容。游戲中那種幽默的談話方式、卡通式的表現手法和狂放不羈的性格去哪兒了?那種跨越奇幻文學、蒸汽朋克、哥特式恐怖和科幻的設計風格又去了哪里?它們并不是被剪掉了,而是根本就沒有出現在拍攝計劃之中。
而且對于那些不知道薩爾是誰的觀眾來說,影片結尾根本是不知所云。
當然,在一片不叫好的呼聲中,也有幾家媒體對《魔獸》表示了支持。
WOW24/7給出了3分的評分(總分5分):打斗場面隨著劇情的發展愈發精彩,看樣子導演鄧肯·瓊斯和他的技術團隊很清楚如何使用好CGI機器。面部捕捉技術非同一般,獸人的表演也十分出色,尤其是飾演迦羅娜的帕頓,她完美演繹了迦羅娜在部落和聯盟之間搖擺的忠心,成為了這部影片最有趣的角色之一。電影有諸多不足,但是《魔獸:起源》很大程度上已經完成了它肩負的“使命”。
CraveOnline:玩家愿意花無上好幾個小時,升值好幾年沉浸在魔獸世界中一定是有原因的。這個世界還有太多可以探索的東西。把這些東西都之通過一部電影來表現未免太瘋狂了。《魔獸》電影真正需要的是再增加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好讓這個奇幻世界看起來更真實,去探索更多的的細節,讓角色們偶爾有時間去談論一些與劇情無關緊要的東西。
我們仍然在等待一部精彩的游改電影。也許我們永遠也等不到,但是《魔獸》的誕生讓人覺得我們離好的游改電影不遠了。為了重現原版游戲的精華,《魔獸》電影是一次真誠的嘗試。嘗試如果成功了,那會帶來無限樂趣。嘗試若失敗了,這也不過是多了一部太過專注于讓熟悉情節制造重大影響的奇幻冒險片罷了。
不能成為偉大電影并不要緊,只要你還不至于爛大街。而《魔獸》絕對不是爛片,它有缺陷但又討人喜歡,而我很愿意再度踏上這趟冒險。
IGN給出了7分的分數(總分10分):如今許多大片把自己當成是沒有個人的游戲,能看到魔獸游戲被改編成一部能真真切切讓觀眾投入的電影是很令人振奮的。的確,《魔獸》的信息量過于龐大、偶爾讓人感覺沉悶以及在選角上也存在疑問,它甚至不會有《阿凡達》的票房成績,或像《權力的游戲》一樣受到各種獎項的青睞,但是大家很有必要看看這部電影,感受一下魔獸游戲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受到1億粉絲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