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作者:木子,授權轉載發布。
最近一年來,繼茶飲之后飲品行業又掀起了一股咖啡熱。
同仁堂開始賣養生咖啡,新式茶飲網紅品牌喜茶、奈雪推出咖啡飲品,加拿大國民咖啡品牌Tim Hortons加速拓展門店。連原本不屬于咖啡賽道的農夫山泉、可口可樂、維他奶,也紛紛“搶灘”咖啡領域推出相關產品。
原本似乎在瑞幸、連咖啡等互聯網咖啡模式沖擊下沒有再多挖掘潛力的咖啡市場,終于在疫情后迎來了眾多新玩家。對此傳統咖啡巨頭雀巢與星巴克也宣布“聯姻”,聯手抵御咖啡新貴的沖擊。
在資本以及巨頭的極力追捧下,咖啡行業也開始了新一輪競賽。眾多創業者、新品牌再次紛紛涉足咖啡行業,不由令人好奇,這一杯咖啡背后究竟潛藏著什么樣的玄機?
咖啡店再多也比不上茶飲紅海
“現在賣奶茶的茶飲店已經是爛大街了,還是咖啡連鎖有機會。”
曾經在深圳華強北商圈經營茶飲店的何媛最近正在物色新的店面,計劃開一家精品咖啡館。
何媛表示,之所以關了原先的茶飲店改開咖啡店,只因為茶飲行業競爭太激烈。在華強北商圈內,咖啡店有二十家左右,其中大部分是星巴克、太平洋之類的品牌咖啡連鎖門店。但就在她曾經營奶茶店的小巷子里,目前仍有四、五家不同品牌的奶茶店在營業,整個商圈恐怕不止五六十家。
“幾乎在所有熱門商圈,茶飲店的數量要比咖啡店高出了一、兩倍,而且是魚龍混雜。”在何媛眼里,茶飲賽道上已經擠滿了個體商戶、網紅品牌、連鎖大牌,消費群過于穩定,缺乏任何機會。
在廈門觀音山附近經營一家精品咖啡館的馬一暉,也比較認同這一觀點。他告訴懂懂筆記,早在創業開店之初,他也曾考慮過加盟一家奶茶品牌,但經過調研之后徹底打了消這一念頭。
“到過廈門旅游的人都應該知道,廈門最不缺的就是奶茶店。”馬一暉介紹,僅廈門的禾祥西路就有超過十家奶茶店,其中更是集合了連鎖、網紅、山寨等各路品牌奶茶店,被當地人戲稱為“奶茶一條街”,“花三、四萬就可以加盟開一間奶茶店,門檻不高導致茶飲行業競爭激烈,盈利空間有限。”
因此,馬一暉寧可聯合三位好友增加預算和投入,也要避開品牌泛濫的茶飲紅海,轉而經營一家小而美的精品咖啡店,“近幾年咖啡文化在年輕人里,可以說相當流行了,但是缺少精品咖啡。”
盡管今年春節以來,有幾家品牌連鎖咖啡品牌傳出關店新聞,但他認為現磨咖啡市場仍有進一步激活的潛力。他甚至計劃今年底,在園博苑附近再開一家分店。
根據極光大數據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大陸地區咖啡人均飲用杯數僅為4. 7 杯/年,遠低于美國、韓國、日本等咖啡市場已經發展成熟的海外國家或地區的平均水平。
其中,在消費者飲用咖啡品類占比中,現磨咖啡占比為36.5%,僅次于速溶咖啡,可見對于發展僅幾十年的中國咖啡消費市場而言,未來增量空間仍相當巨大。
為了避開茶飲領域白日化的競爭,部分現制飲品行業的經營者,加大了對現磨咖啡領域的投入,畢竟這一品類創造的利潤空間,也是任何現制茶飲都無法匹敵的。
現磨咖啡會是新的機會?
細心的消費者會發現,城市部分熱門商圈的網紅茶飲店,每天都出現大排長龍的現象,社區里的奶茶店外賣訂單也經常絡繹不絕,但很多咖啡店里往往都坐不滿人(除了星巴克)。
“我一點都不羨慕訂單火爆的茶飲店,畢竟奶茶利潤空間很小。”馬一暉的咖啡店上座率經常只有四五成,即便周末,也只有靠窗臺的卡座能坐滿人。
可是在他看來,咖啡店的經營收入絲毫不比看似忙碌的網紅茶飲店低,純利潤也要比茶飲店高出許多。
“一杯奶茶的成本并不高,如果用茶粉、奶精、果糖調制的話,材料成本在兩塊錢左右,用臨期奶粉調制,成本也不會超過三塊。”針對茶飲的經營成本,何媛對懂懂筆記娓娓道來。
一家忙碌的茶飲店,每天通常可以制作三百杯奶茶,算上杯子吸管,均攤租金水電費用,人工支出,一杯奶茶的成本大概是六元,“但行業低價競爭激烈,多數茶飲店的奶茶通常只賣十塊一倍,甚至還有八塊的。”
而在一家精品咖啡店里,每天出品的現磨咖啡,通常在100~ 120 杯,“咖啡的材料成本略高,以店里的意式豆為例,每克的成本一毛錢,一杯咖啡要二十克左右,算上其它輔料,僅材料成本將近四元。”
何媛告訴懂懂筆記,由于咖啡消費主要面向上班族、白領,因此,咖啡店的選址通常在寫字樓附近的店面,“一百平米月租金大概要三萬塊,相比普通商圈茶飲店的單位租金大概會低近三成。”
由于面向的消費群體精準,咖啡店需要的員工比茶飲店少,所以,均攤租金、經營費用之后,每杯咖啡成本大概在十二元左右,“一杯奶茶十塊,一杯咖啡可是三十到三十五塊,利潤率更高。”
馬一暉稱目前店里在售的現磨咖啡,就連最便宜的美式也要二十元,而到店消費的通常都是周邊上班的白領,平均客單價基本上都在四十元以上。
“店里只有兩位咖啡師負責制作,加上一位負責打掃衛生的店員,不像茶飲店忙得跟打仗一樣。”除此之外,咖啡店里搭配銷售的西式糕點利潤空間也不低。
馬一暉坦言,目前現磨咖啡的利潤可觀,面向的消費群消費能力較強,增量市場潛力更大,因此部分行業內老字號、互聯網巨頭都也都開始跨領域投資現磨咖啡店。
今年 5 月份,騰訊參與投資的Tim Hortons咖啡,在上海一口氣開了 12 家店,目的是“提高門店密度”。 7 月,該品牌在杭州、北京又開出首店,加上在上海、鄭州、大連等城市的布局,這個加拿大國民咖啡品牌在國內的門店已超 50 家。
實際上,在部分跟風的消費者眼里,喝咖啡似乎比喝奶茶更有格調,喝現磨咖啡更是小資生活的代表。因此在一些國際連鎖咖啡品牌看來,潛在的市場消費需求依然不容小覷。
消費者更喜歡小資情調
“經常有顧客拼命往咖啡里加糖,這都是喝不慣咖啡的。”
馬一暉告訴懂懂筆記,早在經營咖啡店之初,他也曾擔心過咖啡在國內受眾群體過小的問題。相比口味繁多的茶飲,咖啡的口味普遍苦澀,即便摩卡也有消費者認為口味偏苦喝不慣。
但在經營了一段時間之后,他發現顧客雖然品不慣現磨咖啡的味道,但并不影響顧客到店里二次消費,“即便每次都剩下半杯咖啡的顧客,也都是店里的常客。”
顯然,相比香甜可口的現制奶茶,喝咖啡更能彰顯白領們的小資情調。在附近上班的年輕上班族,經常會到咖啡店里點一杯咖啡,再要上大量的糖、奶精球,打開電腦或者手機坐上一中午。
“我是打心眼里不喜歡那些跟風消費,追求小資情調的人。”馬一暉甚至發現,一部分咖啡店的現磨咖啡苦澀難咽,但得益于復古、獨特的裝修風格,同樣能吸引大量白領到店消費。甚至偶爾也會有學生模樣的顧客,到店里消費時拿著手機到處自拍,然后刷著朋友圈和微博。
的確,精品咖啡廳銷售的是“第三空間”,這是星巴克一直以來的商業模式,直到瑞幸通過價格戰和外賣模式打破了這一傳統,如今很多精品咖啡店也在加強咖啡外賣的理念,“現在每天下午三四點,店里的外賣訂單就開始增加,通常一小時就有二、三十單。”
除了一線城市之外,咖啡文化也逐漸在二三線城市流行開來。根據極光大數據所發布的報告顯示,近年來線上購買咖啡的人群中有近五成來自二線城市,而三四線及以下城市的消費者也占了近四成。
盡管相比茶飲廣泛的受眾基礎,現磨咖啡的受眾范圍明顯較窄,但得益于一些消費心理的變化,不喜歡咖啡文化的消費者不代表不消費咖啡。午休時間點一杯現磨咖啡,已經成為了很多白領一族的“小確幸”。
一場疫情,在壓抑咖啡市場消費的同時,也對消費者的咖啡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形成了轉變。為了迎合疫情后的新消費需求,新入場者、圈內老玩家都在原有的商業模式基礎上進行著升級、優化。
因此,越來越多的精品咖啡店、主題咖啡館開始出現,為日漸增多的消費群體,提供著更多樣化的選擇。可以看到,這個市場的潛力仍在開發之中,而巨大的增量市場、可觀的利潤空間,正在讓行業巨頭和跨界企業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