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發表《從治療到“智”療》一文,報道了我國醫療服務新模式不斷涌現,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就醫體驗。其中提到濟南基于醫保電子憑證和人臉識別技術,實現了醫保在線支付結算一體化,極大地縮短了市民就醫流程,滿足了市民多樣化的就醫需求。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醫療”釋放出巨大潛力,醫療服務新模式不斷涌現,不僅有利于醫療資源的合理利用,也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就醫體驗。線上預約掛號,看病就診更便捷;專家遠程會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醫療服務;醫保在線支付結算,綜合醫療保障服務體系不斷健全……
通過人臉識別設備(包括人臉識別攝像頭、刷臉支付設備)等,可以簡化就醫步驟,讓患者少跑一趟,真正為患者提供更便利的就診體驗,也能大幅提升醫院的工作效率,智能化升級醫院管理水平,實現智慧醫療。”
據了解,某智慧醫療平臺上,在患者通過人臉識別進行身份認證后,醫生可調取患者過去3個月的電子病歷,在線開具處方。未來,平臺將通過構建“互聯網+醫保+醫療+醫藥”綜合醫療保障服務體系,滿足失能人員、慢病患者、困難群體和2300萬老人網上問診、復診購藥、慢病續方、醫保支付結算、送藥上門等多樣化的就醫需求。
我國其他地區也在積極探索“互聯網+醫保”支付。早在2018年,浙江省桐鄉市將烏鎮互聯網醫院納入市基本醫保定點醫療機構范圍。該市參保患者在該醫院就診可使用醫保報銷。今年2月,天津市醫保局發布文件,將互聯網診療服務納入其依托的實體定點醫療機構實施統一醫保協議管理。今年以來,北京市多家醫保定點醫院開通互聯網診療服務,參保患者可在線復診、開藥,線上實時醫保結算。
人臉識別”具備在大量視頻數據中人臉抓取、側臉識別等功能,對持多張醫保卡在多家醫藥機構配藥的人員實現軌跡分析。人臉識別技術的精準、高效與便利性使得其在醫保基金監管工作的實行過程中大有助力。
這當中,底層技術毫無疑問是關鍵的一環。目前市面上已經有免費開放人臉識別技術的科技公司,比如虹軟視覺開放平臺面向全球開發者免費分享了人臉識別、人證核驗、活體檢測等多項離線SDK。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百度搜索“虹軟視覺開放平臺“進行了解。或者關注公眾號“虹軟視覺開放平臺”,回復“人臉識別”可以一鍵獲得技術開發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