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近日對英特爾公司的業務狀況做了分析。
公司CEO Patrick Gelsinger周五與兩黨的政治家、俄亥俄州州長Mike DeWine(共和黨人)和總統拜登(民主黨人)受邀參加了俄亥俄州一座價值200多億美元的半導體工廠的破土動工儀式。
“我們將在這里—俄亥俄州建造世界上最先進的東西,”Gelsinger宣布。“我們會把自己制造的芯片放在桌子上,幫助美國重回制造業的核心地位以及毋庸置疑的技術領導地位。”
《華爾街日報》認為,華爾街對Gelsinger的計劃反應冷淡,這些計劃包括在未來幾年在全球范圍內花費高達1000億美元建設半導體fab。自Gelsinger于2021年2月執掌公司以來,英特爾的股價下跌了約50%,其市值已經低AMD的市值,后者在銷售先進的微處理器方面長期落后于英特爾。
英特爾在采用最先進的制造工藝方面未能跟上對手,盡管他們正急于糾正這一問題,個人電腦銷售下滑以及對經濟衰退的擔憂,使其股價受到影響。但更深層次的緊張關系不斷發酵:華盛頓兩黨日益達成共識,即從芯片到電動汽車電池的關鍵技術必須由美國而不是亞洲特別是中國大陸制造,這可能與股東的想法相抵觸。
在美國,私人市場將資本分配到回報率最高的地方,曾經先進的制造業誕生于此。長期以來,英特爾公司在大規模和高效率的工廠中設計出了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處理器。
從十年前開始,規模經濟變得脆弱不堪;現在一座工廠的價格高達100億美元。除了最大的制造商之外,其他制造商都缺乏規模制造,無法產出令人滿意的資本回報。
比英特爾規模小很多的AMD公司努力承擔這一成本。2009年,它開始fabless模式,將其工廠剝離,同時將芯片制造外包給中國臺灣地區的半導體制造公司。 Northland Capital Markets的分析師Gus Richard說:“如果AMD堅持用IDM模式,就會面臨倒閉,他們差點就倒閉了。”
Fabless趨勢與華爾街對輕資產公司的興趣相吻合,這些公司的知識產權、品牌或數百萬用戶平臺能夠以最小的資本提供驚人的回報。私募股權管理公司Carlyle Group Inc.的首席經濟學家Jason Thomas說,與此相反,依賴有形資產的公司的估值卻受到影響。他說,“有形資產是不可逆的,你不能賣掉自己不需要的工廠”,而且在所有者最急于出售的情況下,其價值會更加低迷。
長期以來,相比美國同行,日本、臺灣和韓國公司可以降低對資本、收益和股票價格的關注,因為創始家族、聯盟公司和政府是占主導地位的股東。
與許多行業一樣,芯片制造業遷移到了亞洲,因為這里有大量的勞動力和資本,并且有巨額補貼。與此同時,美國公司在最需要智力的領域表現出色:芯片設計公司——如英偉達、AMD、高通以及蘋果;芯片設計軟件制造商如Cadence和Synopsys;以及設備商應用材料和Lam Research。
長期以來,美國領導人將此視為互利的比較優勢的體現。但疫情導致的供應鏈中斷使他們意識到從亞洲進口重要產品的戰略風險。
Gelsinger將英特爾定位為一家兩者兼顧的公司。2020年,英特爾面臨著Fabless公司經營模式帶來的壓力,但在去年擔任首席執行官后,Gelsinger加倍助力制造業。他在3月份對國會說,英特爾是“美國唯一一家能夠在公司內部進行領先設計和制造的公司”。但是,他警告說,與亞洲相比,它在成本上有30%到50%的劣勢。
芯片制造商的游說有助于說服國會在7月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為在美國建立或擴大工廠提供近530億美元的補貼。該公司需要為新工廠、現有工廠的制造工藝改造以及其股息提供資金,而所有這些都是在利潤率受到壓力的情況下進行的。為了節約資金,該公司邀請了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作為共同投資人。Northland的分析師Richard說:“戰略中更重要的部分是重新獲得工藝技術的主導地位,我認為他們可以做到這一點,只是需要兩三年時間。”
然而,即使半導體制造業回歸美國,這對美國實現更廣泛的制造業轉移來說,可能適用性有限。很多其他公司面臨著同樣的壓力,沒有華盛頓的幫助,要使股東的回報最大化。
【來源:集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