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易生活
在沉寂了許久后,老牌手機廠商 HTC 終于在 2022 年 6 月 28 日推出了新款 5G 機型 Desire 22 Pro。
對于這款新機的硬件配置,相信不少朋友都已知曉。它搭載了高通驍龍 695 移動平臺作為主控芯片,具備 8GB 內存、128GB 的存儲空間,機身正面配備了 6.6 英寸、2412*1080 分辨率的 120Hz 刷新率屏幕,同時在機身背部還用上了一套 6400 萬像素主攝 +1300 萬像素廣角 +500 萬像素副攝的后置三攝模組。
乍看之下,這樣的一套硬件配置頂多也就只相當于目前市面上的千元級 " 線下機 " 水準。不過 HTC 這款新機之所以能吸引外界的關注,顯然重點并不在于硬件本身,而是其所承載的 "HTC 首款元宇宙手機 " 這個特殊身份。
根據官方公布的相關信息顯示,HTC Desire 22 Pro 一方面預裝了多款 " 元宇宙 "APP,包括充當 " 元宇宙入口 " 的 Viverse App、建立虛擬分身的 Vive Avatar,以及管理虛擬資產的 Vive Wallet 等。
另一方面,HTC Desire 22 Pro 更是被設計為能與 HTC 自家的輕量化 VR 頭顯 Vive Flow 一同使用。在這種模式下,手機既可以充當頭顯的 " 遙控 ",由頭顯內置的驍龍 XR1 芯片負責畫面渲染,也可以由手機端渲染,并直接將畫面通過無線串流到頭顯上播放。
乍看之下,是不是覺得還挺有意思的?然而如果你真正用過這款頭顯可能就會發現,它的體驗或許未必比早年間的各種 " 手機 VR 盒子 " 強太多。
為什么會這樣?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 Vive Flow 的屏幕規格僅有 3.2K、75Hz 級別。說得更直白一點,也就是橫向像素 3200 多個、同時僅有 75Hz 的 " 高刷新率 ",甚至比不過如今絕大多數旗艦機型的屏幕素質。
有的朋友可能會認為,既然 Vive Flow 頭顯的效果如此拉胯、就可以選擇不用,而是通過借助 Desire 22 Pro 作為渲染終端、然后輸出到其他規格更高的頭顯設備上,再加上手機本身的 5G 聯網能力,豈不是體驗更好?
雖然是這么個道理,但問題在于對于人類的生理結構來說,要想實現真正有沉浸感、足夠讓人不頭暈的虛擬現實體驗,設備的性能需求可就高了去了。
當年蘋果方面對于 " 視網膜 " 屏幕的科普,使得大家現在都知道,在 10-12 英寸的距離上超過 300PPI(每英寸像素)的顯示設備,人眼將幾乎看不出顆粒感。如果套用這個結論就可以得出,對于真正合格的 " 元宇宙 " 顯示設備來說,要想達到 " 視網膜 " 級別的視覺體驗,屏幕上每一度的像素數量(PPD)應該是 57 個像素(即 PPD(每度像素數)=2drtan(0.5°),d 為眼睛與屏幕的距離,r 為 PPI)。
于是,對于一臺橫向、縱向均為 100 度視場角(也就是與 HTC Vive Flow 等同,實際上這個指標比大多數 PC VR 頭顯都還要更低一些)的 " 合格元宇宙頭顯 " 來說,它的單眼分辨率應該是 5700*5700,屏幕的總分辨率需要達到 11400*5700,也就是差不多 6500 萬像素每幀的水平,幾乎相當于 8K 顯示器(3318 萬像素每幀)的近兩倍。
山內一典,他是 "8K+200Hz 才能撐起元宇宙 " 理論的支持者之一
當然,這還僅僅只是 " 看不出顆粒感 ",要想讓人不頭暈、顯示設備的刷新率還得足夠高。早在 2017 年,知名游戲開發者、《GT 賽車》之父山內一典就曾提出,頭顯設備至少需要 200Hz 刷新率才算及格(順帶一提,他對于分辨率的要求是單眼 8K,正好與我們計算的結果吻合)。
如此一來也就意味著,要想實現真正沉浸的 " 元宇宙 " 體驗,就需要一臺能達到每幀 6500 萬像素、每秒 200 幀的顯示設備。如果還考慮到色彩、亮度真實性的要求,那么必然還應該支持 HDR(也就是至少 12bit 色)。
而此時,這款設備的顯示輸出帶寬就等效于 2(雙眼)*5700(垂直分辨率)*5700(水平分辨率)*200(刷新率)*12(色深)*3(三原色)=467856000000bit/s
按照二進制換,也就是 435.725Gbps 的實時數據生成量。這是什么概念呢?簡單來說,目前已知的、最新的 DP2.0 顯示輸出接口,帶寬也才剛剛達到 80Gbps,只相當于這款 " 理想元宇宙顯示設備 " 所需的不到 1/5。
也就是說,就算有顯卡真能渲染出這么高分辨率和刷新率的畫面(其實并不是特別難,最新的桌面端旗艦顯卡就可以做到),也暫時還找不到合適的接口,來傳輸如此高清和高刷新率的畫面數據。
當然,對于旗艦顯卡來說," 元宇宙 " 的瓶頸可能在于視頻輸出接口,在于目前還造不出 8K 200Hz 的單眼微型顯示面板。但對于 HTC Desire 22 Pro 所采用的驍龍 695 來說,問題就要 " 單純 " 很多了。
要知道,其芯片總內存帶寬才只不過 17.1GB/s(136.8Gbps)。即便不論 GPU 的算力夠不夠,首先內存瓶頸就決定了它根本不可能撐得起真正合格的 " 元宇宙 " 畫面渲染和輸出需求,別的壓根就不用再談了。也就是說,對于 HTC 而言,無論是他們頭顯設備的顯示效果,還是與之搭配的 " 元宇宙手機 " 算力水平,實際上都是嚴重不足的。
當然,如果非要說只是用它來簡單地玩玩 VR 小游戲,或是對著相當于 20 年前 3D 游戲水準的 " 人物建模 " 開開遠程會議,可能問題是不大。但真要指望這樣的產品帶來什么行業變革,或許還是睡覺相對比較現實,畢竟夢里啥都有、至少比現在的 " 元宇宙 " 更加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