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熱點科技
作為 PC 領域不折不扣的盟主,英特爾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同時與合作伙伴一起打造了相當多的標準,可以說奠定了 PC 發展的基礎,此外英特爾的 CPU 一直以來也把持著市場大半的份額,盡管近年來 AMD 憑借 Zen 架構取得了飛一般的進步,市場占有率節節攀升,不過英特爾市場霸主的地位目前看起來無虞。不過有人會問了,既然英特爾在 CPU 市場上這么厲害,為什么 GPU 市場沒有看到英特爾的蹤影,顯卡市場基本上被 AMD 以及英偉達所把持,這個業界霸主怎么就不見了?
不過如今英特爾已經舉辦新品發布會,正式向消費級市場推出自家的 Arc 獨立顯卡,首發于移動平臺,之后也將在桌面平臺擁有一席之地,看起來這家科技巨頭也將再次進入到獨立顯卡市場。只是這一次距離上次推出消費級獨立顯卡已經過了 20 多年的時間,為什么英特爾中間就一直沒有在獨立顯卡市場取得成就呢?而現在怎么就打算再次進入獨立顯卡市場了呢?
英特爾之前推出過獨立顯卡
有人或許會問,英特爾從 1968 年創立到現在已經經過了 54 年,難道就對獨立顯卡沒有動過一點點心?當然不是了,早在 1997 年,當時還沒有所謂的 GPU 出現,顯卡跟其他的硬件一樣,沒有什么特別的,并且當時的顯卡市場還處于百花齊放的狀態,而英特爾便在這個時間點推出了自家第一塊獨立顯卡 i740。這塊顯卡擁有 2D 以及 3D 的渲染功能,同時支持當時最新的 DirectX 版本,采用最新驅動之后還支持視頻捕捉功能,是一款相當成功的顯卡。不過如果說這款顯卡屬于英特爾白手起家,那可就錯了。英特爾在推出 i740 顯卡之前,已經收購了 REAL3D 大約 20% 的股份,從而與這家 3D 圖形公司合作,借助該公司的圖形技術打造出這款當時口碑不錯的顯卡。
后來英特爾也將 i740 授權給其他顯卡制造廠商,讓這些顯卡廠商推出基于 i740 核心打造出屬于自己的顯卡,就跟現在 AIC 一樣,同樣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不過作為英特爾在 I740 獲得成功之后,似乎沒有打算繼續研發獨立顯卡的意愿,畢竟自己是 CPU 的將王者,利用自家 CPU 的強勢,讓用戶更多地去選擇集成顯卡,這樣既省心,也不用花費太多的精力去研發獨立顯卡。除此之外,i740 面向的是入門級圖形市場,在高端圖形市場上缺乏競爭力,也讓英特爾失去了深入獨立顯卡市場的興趣。
英特爾之后便選擇將 GPU 集成到了主板之中,成為了板載顯卡,并一直到酷睿時代。如果說你的電腦在 15 年前購買的,那你就會碰到 845G、865G、915G,其中的 G 就是英特爾板載顯卡的意思,而這些板載顯卡也隨著英特爾處理器的蓬勃發展不斷壯大,成為許多入門級電腦的標配。
而到了酷睿時代,英特爾也想要解放北橋芯片過多的負擔,從第二代酷睿也就是 Sandy Bridge 開始,將 GPU 單元內置到了 CPU 之中,以后除了部分定制版,其他的處理器都將擁有圖形計算功能,支持顯卡切換、DX11、SM4.0、OpenGL2.0、以及全高清 Full HD MPEG2/H.264/VC-1 格式解碼等一系列技術,滿足正常的圖形需求是沒有任何的問題。
別把核顯不當顯卡
或許有人會問,英特爾只會造核顯算什么英雄好漢,難道英特爾真的沒有任何制造獨立顯卡的能力嗎?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點,那就是從事 3D 渲染以及圖形處理,無論是獨立顯卡還是核顯都可以做到,而從原理上來說,獨立顯卡擁有自己的顯存,而核顯則是通過劃分部分內存作為數據緩沖部分,不過采用獨立顯卡不代表其性能就屬于頂尖水平,事實上獨立顯卡的定位有很多,既有 RTX 3090 Ti 這樣的旗艦級產品,也有 GT 610 這樣的入門級產品,事實上近年來隨著核顯的發展,核顯的性能已經和同代中低端顯卡性能相差不大,比如說 Xe 架構的核顯已經可以滿足 1080P 分辨率下電競游戲的流暢運行了。
此外伴隨著 CPU 的蓬勃發展,事實上英特爾在 GPU 市場的份額也始終處于領先水平。或許有人會問大家所說的顯卡市場不是基本被 NVIDIA 和 AMD 所壟斷嗎?大家在討論顯卡市場的時候,經常會忘記核顯的存在,以至于把英特爾給忘了,而實際上英特爾才是占據 GPU 市場半壁江山的水平。
根據專業的統計機構的顯示,2021 年第四季度,三大 GPU 制造商,AMD 為 19%,英偉達同樣為 19%。而英特爾占據了 62% 的市場份額,遠超另外兩家,其中最重要原因的就是英特爾 CPU 恐怖的出貨量。事實上英特爾在推出 Xe 架構之前,也有過重拾獨立顯卡的想法,比如說早在 2007 年,就有消息稱英特爾計劃打造代號為 Larrabee 架構的獨立顯卡產品,擁有超過 1T 的浮點性能,基于 Phi 加速卡改進而來,只是之后這個產品就悄無聲息,并最終被英特爾所放棄。事實上就跟英特爾做 CPU 一樣,GPU 領域也要特別的人才,同時搭建了相當高的技術壁壘,而這也是為什么十幾年來英特爾在獨立顯卡上無作為的原因。
不斷招兵買馬,超算與 AI 需要并行性能
不過近幾年,英特爾對于發展 GPU 不再佛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爆炸的數據增長需要使用性能卓越的處理器前去處理器,而相比較通用向的 CPU,并行向 GPU 顯然更適合干這種事,此外包括 AI、自動駕駛等領域同樣需要 GPU 芯片進行圖形化的處理,而這些領域英特爾盡管擁有相對應的 CPU,但是面對超高算力的 GPU 還是顯得無能為力。而作為高性能 GPU 領域的佼佼者,英偉達就做的不錯,借助不斷改進的圖形架構在并行計算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步,也搶奪了大量的訂單。
這可是讓英特爾坐立難安,不過作為半導體行業的巨人,英特爾并不缺資金,于是便大力從其他圖形制造公司挖人從事 GPU 的研發,比如說從 AMD 挖來了 Raja Koduri 作為 GPU 的總設計師,之前還招來了半導體大牛 Jim,總之就是不差錢地投入到 GPU 的研發之中,既然人才已經到位,而且專利授權也可以與其他公司互相談妥,自然在 GPU 的研發上也就順風順水,至少不像以前那樣磕磕碰碰。
就在面向消費級領域打造的 Arc 顯卡推出之前,英特爾就已經研發出 DG1 獨立顯卡,基于 Xe 架構,圖形性能上相當于中低端顯卡的水平,當然這是面向 OEM 市場,并非消費級市場。與英偉達以及 AMD 的顯卡相比,英特爾基于 Xe 架構的顯卡盡管在圖形渲染上有著比較大的差距,但是在視頻解碼方面,借助英特爾 Deep Link 技術,能夠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比如說將多個視頻編碼引擎進行組合實現超級視頻編碼,進而節省視頻渲染時間,實現快速視頻預覽或分享,這對于移動工作站來說尤其重要,同時英特爾顯卡還擁有出色的 AI 性能,能夠借助 AI 讓視頻處理得心應手,對于視頻從業者來說未免不是一個出色的選擇。
而現在隨著 Arc 顯卡的推出,英特爾算是正式成為了獨立顯卡市場的新玩家,未來或許將會成為第三股實力,從而實現與英偉達以及 AMD 搶奪 GPU 市場份額,尤其是在 AI、深度學習甚至自動駕駛領域更是如此,比如說英特爾旗下的 Mobileye 自動駕駛公司,未來就可以利用 Arc GPU 實現物體的快速識別,甚至我們可以預測游戲圖形領域只是英特爾獨立顯卡的一小部分,占據大頭的仍然是高性能計算以及 AI 和云計算領域。而在消費者市場中,Arc 顯卡憑借其優秀的視頻解碼性能,更多地被視頻從業者所青睞。當然對于游戲玩家來說,市場上能有新的玩家打破現在兩強的局面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只是 Arc 顯卡的實際表現究竟如何,還是要等到桌面級顯卡出來之后才能知曉。